京剧老旦行声乐艺术发展简史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小编按:

苏明慈先生是我国戏剧史专家,资深编辑和资深戏曲大赛评委,也是一位资深京剧票友。先生编有《中国京剧史》传世。)

京剧是发展得最成熟、 最完善的现代戏曲剧种。特别是在各行当的角色分腔别调上,可以说没有哪个别的戏曲剧种能比得上它的精细与周密。不必看到人物的视觉形象,只要用耳朵一听,各行当角色就能判然立辨:老生的雍容宽阔、花脸的粗犷雄壮、旦角的秀丽柔美、小生的刚健激越……特别是老旦唱腔,很值得让人玩味。同样是女性角色,她却用大嗓唱,显得苍老,而不是娇媚;同样的用大嗓唱的老年角色,她却唱得高、亮、柔、细,充分体现出女性特征,而绝不会混同于老生和花脸。

老旦艺术虽然也像京剧的其它行当一样,应该包括唱、念、做、打四个方面,但它的侧重方面则是唱工。可以说,老旦艺术的发展史,归根结底就是老旦行声乐艺术的发展史。而老旦声乐的发展,又是在整个京剧声乐艺术发展的总趋势中的一个局部。

龚云甫、李多奎、李金泉是在京剧老旦声乐艺术发展历程中三位起着里程碑作用的卓越艺术家。

在早期的京剧中,老年妇女的角色虽然也称为“老旦 ”,但一般没有专职的老旦演员,往往多由老生演员兼演。也有些演员虽然较多演老旦角色,或在老旦角色的创造上有较突出的表现,因而被誉为“张老旦”、“李老旦”之类,可也还不是单一地专演老旦的。他们所使用的唱腔,基本上就是已经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定型的老生唱腔。这一时期比较著名的老旦演员有郝兰田、谭志道(谭鑫培之父)等。从谭志道的绰号“谭叫天”可以想见其唱腔是比较高亢、嘹亮的。可惜我们今天已经无法得到他们演唱的实际音响了。但我们知道,在早期京剧的时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就是崇尚声音高亢响亮的。那时候,唱腔旋律还比较古朴、平直,谁的演唱“响堂”、“打远”,谁就是好演员。不仅老旦要唱得高而亮,就是老生也要唱得高而亮。因此,谭志道的“叫天”,绝不说明当年老旦声乐的独特之处。因为当时的老旦唱腔在旋律上与老生腔并没有什么基本的不同。谭志道的儿子谭鑫培是唱老生的,不是也被誉为“小叫天”吗?

与龚云甫同时代的谢宝云仍然是兼演老生的。他的老旦唱腔就依然带有较多的老生特点;同时也能发现他在唱老旦时力求在老生腔固有的旋律基调上突出那些音区较高的部分的趋势 。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谭鑫培在老生唱腔上最初所做的大胆革新曾经被斥为“靡靡之音 ”,后来就逐渐被接受而且受到热烈的欢迎。因为他的唱腔旋律优美,曲情丰富,能够满足人们心审美需求。于是谭鑫培成了“ 伶界大王”。

比谭鑫培小十五岁的龚云甫在老旦行里充当了同样的角色。他最初“下海”演戏时虽然也曾唱过老生,但后来就专心致志地在老旦艺术个革新上下功夫,成了大名鼎鼎的“老旦革命党”。他在老旦声乐艺术上的革新是“全方位”的从唱腔旋律到发音方法,他都大胆地从当时正在蓬勃兴起的“姊妹”行当——旦角艺术中汲取营养,使得他所演唱的老旦唱腔声音柔美细腻、音调高亮婉转、旋律丰富华丽,完全脱离了相对比较平直呆板的老腔老调,从音色到曲调都同老生腔“划清了界限”。像谭鑫培一样,龚云甫在老旦声乐艺术上的创造与发展也是“应运而生”的,因而虽然也曾被某些保守的人讥为“花老旦”,却终于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欢迎与热爱。很快地,龚云甫的老旦唱腔就成了老旦腔的“正格”。他所创造的老旦唱腔与唱法,成了后人的典范。可以说,龚云甫是京剧唱腔体系中独立的老旦声乐艺术的奠基人。

李多奎最初也是宗龚的。后来才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发展。李多奎的演唱风格,给老旦的声乐艺术带来了又一次变革。他的声音坚实铿锵,高亢洪亮;演唱气力充沛字字清晰。于是他着力发展老旦的唱工。本来京剧的正工老旦剧目就多以唱工为主,自李多奎之后,更突出了剧的唱工方面。这样,使京剧老旦的声乐艺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占有了越来越多的分量。这一点,又正符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观众讲究“ 听戏”,不讲究“看戏”的时代风尚,从而开创了以黄钟大吕式的唱工见长的老旦艺术新时期。

李多奎的老旦唱腔首先继承和发展了龚派老旦唱腔旋律性强的特点,进一步拉开了与老生唱腔之间的距离。这个特点从他的任何一段唱腔中都能发现。同时,他又在龚派老旦用嗓、用气、发声、共鸣的各种技巧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条件加以发展变化。例如李多奎的演唱特别善于运用丹田气,特别注重喷口和嗽音的使用,又特别善于发挥各共鸣腔的作用。他的演唱既富有老年妇女苍老高亮的嗓音特色,又有强大的气势、充沛的感情,确实能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由于李派唱腔艺术的巨大影响,在李多奎成名之后,仿佛如果哪位老旦演员没有高亮的嗓音、充沛的气力,如果哪位老旦演员的演唱风格不像李多奎,那他就不配成为正儿巴经的老旦演员似的!李金泉、王玉敏、李鸣岩,以及“老旦三王”( 王梦云、王晶华、王晓临)、万一英等人,无不出其门下或得其传授。

但是由于李多奎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唱工上,就相对地忽视了表演艺术的其它几个方面。这种倾向在他的晚年发展到极端地步,往往在演戏时很少注意表情、动作,只是一味“抱着肚子傻唱”。一句高腔,声震四座,于是彩声轰然,观众和演员都得到了满足。

随着时代的前进、观众审美趣味的提高和京剧艺术本身的发展,这种“老李派”唱工老旦的艺术风格渐渐不能适应需要了。于是,出现了李金泉的革新。

李金泉是李多奎的学生。他首先充分地继承了老李派唱腔艺术的精华。他的嗓音高亮而爽脆,有表现力,比李多奎的声音更接近女声特点。他在演唱中善于控制气息与共鸣,使声音富于变化,不那么呆板平直。这些都是他在老旦声乐艺术上进行创造与发展的好条件。

但李金泉在老旦唱腔艺术上的发展却不是仅仅着眼于发展唱腔。这正是他和前辈艺术家在艺术观上的分水岭。作为国家剧院的艺术家,李金泉在中国京剧院的创作群体中从事了许多新戏的编演与排练工作,这使他明确地认识到:一切表演艺术手段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唱腔更是其中的核心手段。

因此,李金泉对老旦艺术的革新也是“全方位”的。唱、念、做、表,无不紧紧围绕着一个个崭新的人物形象的出现而有所创造、有所发展。看过他演出的人不会忘记《罢宴》中的刘妈妈被走廊上的蜡油滑倒后,颤巍巍地站起来那精彩的舞蹈动作和百感交集的眼神;《李逵探母》中瞎眼的老妈妈听说昼夜思念的好儿子来到面前而又看不见时那些韵味隽永的道白和强烈的外部动作。但李金泉艺术创造的核心课题还是唱腔的发展。

从《京剧老旦名家唱腔赏析》一书中对李金泉《岳母刺字》、《罢宴》和《李逵探母》三个剧目的具体赏析,读者可以发现李金泉对老旦声乐艺术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台阶:《岳母刺字》还仅只是在尝试对传统唱腔如何稍作加工、如何灵活运用;《罢宴》则开始探索新的唱法、新的结构形式;《李逵探母》已经完全展开了新的设计、新的创造。就传统唱腔来说,《钓金龟》的旋律出现在感情色彩完全不同的《望儿楼》里似乎也无可无不可(请参见《京剧老旦名家唱腔赏析》69页和90页的谱例)。但《李逵探母》的唱腔你还能把它用到哪一出别的戏里去呢?——它是仅仅属于“这一个”人物和“这一个”剧目的。李金泉后来创作的京剧《红灯记》李奶奶的唱段(由高玉倩演唱)和《三关宴》佘太君的唱段(由赵葆秀演唱),这种特点就更加突出了。每段唱腔都有它独特的自身结构和富有个性的腔型、音调。

也就是说,李金泉开辟了仅仅老旦声乐艺术中因戏创腔、以腔唱情的新时代。应该说,从龚云甫把老旦腔与老生腔区别开来以后,时至今日,独立的老旦声乐艺术才真的达到了成熟的程度。

李金泉开创的老旦艺术新局面,得到了一大批新生力量的继承和发扬。这批力量的崛起,给京剧老旦行当的发展史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

这批力量,就是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陆续登上舞台的女老旦演员。

老旦是女角色,200 年来却由男演员去演。于是为了声乐和表演艺术的“女性化”而伤透了脑筋,好不容易才有了点眉目。

对于女演员来说,这个问题简直不是问题。

200年来,在老旦艺术上有杰出成就的男演员,只不过有屈指可数的几位而已。

而女老旦演员,简直有如风起云涌,个顶个地有嗓子、会演戏。即便是有全国影响的著名演员,也已经出现了不止三个五个!

这种情形,给老旦艺术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使得老旦行当,成了继老生、旦角、净角之后的又一个大繁荣的角色行当。这其中的规律不是很值得历史家去研究吗?

女老旦的出现,对老旦声乐艺术的发展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新时代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仅只是实大声洪的演唱。他们要求人各有貌、声各有情。于是,在因戏创腔、以腔唱情的基础上,又形成了新老旦艺术的各种新风格:

李鸣岩的古色古香;

王梦云的流丽端庄;

王晶华的激情澎湃;

王晓临的本色当行;

万一英的铿锵慷慨;

王树芳的音色化妆;

赵葆秀的雍容大度;

郑子茹的文武兼长;

  ……

这些都不再是“龚派”,也不再是“李派”,而是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新流派。我们没有给它画上句号,因为它方兴未艾,源远流长,未来的发展将是不可限量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