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话丨45.春秋(10)周桓王时期(七)
一、历史年表
前702年(己卯) 周桓王18年、鲁桓公10年、齐釐公29年、晋侯缗3年(曲沃武公14年)、秦出子2年、楚武王39年、宋庄公9年、卫宣公17年、陈厉公5年、蔡桓侯13年、曹桓公55年、郑庄公42年、燕宣侯9年、杞靖公2年
前701年(庚辰) 周桓王19年、鲁桓公11年、齐釐公30年、晋侯缗4年(曲沃武公15年)、秦出子3年、楚武王40年、宋庄公10年、卫宣公18年、陈厉公6年、蔡桓侯14年、曹庄公元年、郑庄公43年(郑昭公元年)、燕宣侯10年、杞靖公3年
前700年(辛巳) 周桓王20年、鲁桓公12年、齐釐公31年、晋侯缗5年(曲沃武公16年)、秦出子4年、楚武王41年、宋庄公11年、卫宣公19年、陈厉公7年、蔡桓侯15年、曹庄公2年、郑厉公元年、燕宣侯11年、杞靖公4年
二、历史事件
前702年(曹桓公去世,曹庄公继位;虢仲诬陷詹父,詹父率领王师讨伐虢仲,虢仲逃到虞国;秦国人把芮伯万送回芮国;虞叔讨伐虞公,虞公逃亡到共池;郑国怨恨鲁桓公分配食物的次序不对,联合齐国、卫国,与鲁国战于郎邑)
【曹】鲁桓公十年(即曹桓公55年)春季,周历正月庚申日(即正月初六),曹桓公去世。其儿子曹射姑(曹叔振铎之九世孙,姬姓,曹氏,名射姑,为曹国第十三任君主,前701年-前671年在位)继位,是为曹庄公。夏季五月,安葬曹桓公。
【虢】虢仲在周桓王面前诬陷他的属大夫詹父。詹父有理,率领周王的军队讨伐虢国。夏季,虢仲逃亡到虞国(周武王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公爵,在今山西平陆县北,始封君为古公亶父之子仲雍的后裔虞仲,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
【秦】秋季,秦国人把芮伯万(芮国君主,公元前708年被秦所执)送回芮国。
【虞】起初,虞公的弟弟虞叔有块美玉,虞公向他索取,虞叔没给。不久,虞叔后悔了,说:“周朝有句谚语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我何必留着这块美玉,让它给我带来祸害!”于是就把美玉献给了虞公。不久,虞公又向他索要宝剑。虞叔说:“这是贪得无厌呀。他贪得无厌,将会危及我的生命。”于是讨伐虞公,虞公逃亡到共池(虞国地名,在今山西平陆县西四十里)。
【郑】冬季,齐、卫、郑三国联军与鲁军战于郎邑(鲁邑名,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关于战争的起因,鲁国是有道理的。起初,在鲁桓公六年(即公元前706年)时,北戎讨伐齐国,齐国无法应付,诸侯援救齐国。郑国的公子忽功劳最大。齐国人馈送诸侯食物,让鲁国来确定馈送的先后次序。鲁国根据爵位的等级排序,结果郑国排在后面。郑国人愤怒,请求齐国共同出兵。齐国又联合卫国,与郑国一起攻打鲁国。
前701年(齐、卫、郑、宋四国在恶曹结盟;楚国屈瑕在蒲骚击败郧国军队,与贰、轸两国结盟而还;郑庄公去世,祭仲拥立太子忽为郑昭公,宋国拘捕祭仲和公子突,胁迫他改立公子突为郑厉公,郑昭公逃奔卫国;卫宣公为太子伋娶齐女为妻,见齐女貌美,就自己娶了她,生下寿子和公子朔,太子伋被齐女和公子朔谗害而死,寿子也因保护太子伋而亡)
【齐】鲁桓公十一年春季,齐、卫、郑、宋四国在恶曹(郑邑名,在今河南原阳县东)结盟。
【楚】楚国大夫屈瑕(楚武王之子,芈姓,熊氏,名瑕。官至莫敖,故又称楚莫敖。受封于屈邑,其后代以封地为氏,称作屈氏,屈原就是其后裔。)将要和贰国(春秋国名,在今湖北广水市境,后灭于楚)、轸国(春秋国名,偃姓,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后灭于楚)结盟。郧国(春秋国名,子爵,在今湖北安陆市,后灭于楚)出军驻扎在蒲骚(郧邑名,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北),欲联合随(春秋国名,姬姓,侯爵,在今湖北随州,战国时亡于楚)、绞(春秋国名,偃姓,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后灭于楚)、州(春秋国名,偃姓,公爵,在今湖北洪湖市东北,后灭于楚)、蓼(古国名,偃姓,侯爵,在今河南固始东北,公元前622年为楚所灭)四国攻打楚国军队。屈瑕为此感到忧虑。斗廉说:“郧国人驻扎在他们的郊区,一定不会戒备,并且天天盼着四国之师到来。你驻扎在郊郢(楚国地名,在今湖北钟祥市)抵御这四国军队,我率领精锐部队连夜进攻郧国。郧国人心存希望而又依仗他们的城郭,就没有斗志。如果击败郧军,四国的军队必定离散。”屈瑕说:“何不向国君请求增兵?”斗廉回答说:“军队能够获胜,在于上下一心,而不在于兵多。商纣军力超过周武王,却被武王所灭,这是你所知道的。整顿好军队就出击,又何需增兵呢?”屈瑕说:“占卜一下吉凶。”斗廉回答说:“占卜是为了决断疑惑。既然没有疑惑,又何必占卜呢?”于是就在蒲骚击败郧国军队,终于和贰、轸两国结盟而还。
【郑】郑庄公四十三年,夏季五月,癸未日(即五月初七),庄公去世。秋季七月,安葬郑庄公。当初,祭仲很得庄公宠信,庄公让他做卿士。庄公派他去邓国迎娶邓曼(邓国之女,曼姓)为夫人,生了太子忽(即郑昭公,郑桓公之曾孙,姬姓,郑氏,名忽,为郑国第四位第四任及第六任君主,在位时间分别为前701年5月-9月25日、前697年6月22日-前695年10月22日),所以祭仲拥立太子忽为君,是为郑昭公。
郑庄公又娶宋国雍氏之女,名叫雍姞(雍氏姓姞,故名雍姞),生下郑厉公姬突(郑桓公之曾孙,郑昭公之异母弟,姬姓,郑氏,名突,为郑国第五位第五任及第九任君主,在位时间分别为前701年9月25日-前697年6月21日、前680年6月20日-前673年5月27日)。雍氏在宋国得宠。宋庄公听说祭仲立了太子忽,就派人诱召祭仲,把他抓了起来,说:“不立公子突,就杀死你。”同时也把公子突抓起来,以索取贿赂。祭仲答应了宋国,与宋国订立盟约,带公子突回国,立他为君。郑昭公姬忽听说祭仲因为宋国的要挟,要立他的弟弟公子突为君,在九月丁亥日(即九月十三日)这天,逃奔到卫国。己亥日(即九月二十五日),公子突到达郑国,即位为君,是为郑厉公。
【卫】当初,卫宣公和他的庶母夷姜私通,生下急子(亦称太子伋,姬姓,卫氏,名伋),把他嘱托给右公子职(卫宣公之弟,姬姓,卫氏,名职)。宣公为急子在齐国娶妻,齐女很美,宣公就自己娶了她,生下寿子(姬姓,卫氏,名寿)和公子朔(姬姓,卫氏,名朔,卫宣公死后,继位为君,为卫惠公),把寿子嘱托给左公子泄(卫宣公之弟,姬姓,卫氏,名泄)。夷姜上吊死了。宣姜(齐国之女,姜姓,嫁给卫宣公,故称宣姜)和公子朔在宣公面前诬陷急子。宣公派急子出使齐国,让刺客在莘(卫国地名,在今山东莘县北,是卫、齐两国的边界)等着,打算将他杀掉。寿子把这事告诉急子,叫他逃走。急子不同意,说:“违背父亲的命令,还要儿子做什么?如果世上有无父之国,我就可以逃往那里。”急子临走时,寿子用酒把他灌醉。寿子车上载着急子的旗帜先走,刺客杀了寿子。急子赶到,说:“你们要杀的是我,寿子有什么罪?请杀死我吧。”刺客又杀了急子。左公子和右公子因此怨恨公子朔。
关于卫宣公当扒灰佬这档子事,上面是《左传》的版本,《史记·卫康叔世家》则是另一个版本。卫宣公十八年,当初,宣公宠爱夫人夷姜,夷姜生下儿子伋,宣公让伋做了太子,命右公子辅佐他。右公子为太子迎娶齐国宗室之女,还没成亲,宣公看到齐女貌美,非常喜欢,便自己娶了她,又为太子改娶别的女子。宣公得到齐女,生下寿子和公子朔,让左公子辅佐他们。太子伋的母亲死后,宣公正夫人与公子朔共同谗害太子伋。宣公因为自己夺了太子妻,心中嫌恶太子,想废掉他。当听到他们的谗言时,大怒,就让太子伋出使齐国,命令盗贼在边界上等着杀他。宣公给太子白旄,然后告诉边界上的盗贼,看见手持白旄的人就杀掉。太子伋将要出发时,公子朔的哥哥寿子,是太子的异母弟,知道公子朔说了太子的坏话而国君要杀太子,就对太子说:“边界上的盗贼看见太子拿着白旄,就要杀死太子,太子不要去。”太子说:“违背父命而求生,不可以。”于是出发了。寿子见太子不听劝告,就偷了他的白旄抢先赶到边界上。边界上的盗贼看见手持白旄的人到来,就把他杀了。寿子已死,太子伋赶到,对盗贼说:“你们应当杀的是我。”盗贼又杀死了太子伋,向宣公报告。宣公乃立公子朔为太子。
前700年(鲁桓公与杞靖公、莒子在曲池结盟;鲁桓公想使宋、郑两国媾和,宋庄公不愿意媾和,鲁、郑两国于是讨伐宋国;陈厉公去世,陈庄公继位;卫宣公去世,卫惠公继位;楚国讨伐绞国,与绞国签了城下之盟;楚国讨伐绞国时,罗国想袭击楚军,派伯嘉去侦察敌情)
【鲁】鲁桓公十二年夏季,鲁桓公与杞靖公、莒子在曲池(鲁国地名,在今山东宁阳县东北)结盟,这是为了让杞国、莒国媾和。
【鲁】鲁桓公想使宋、郑两国媾和。秋季,桓公与宋庄公在句渎之丘(即穀丘,宋邑名,在今山东菏泽市北)结盟。由于不知宋国是否有诚意和好,所以桓公又在虚(宋国地名,在今河南延津县东)与宋国会盟。冬季,又在龟(宋国地名,今地不详)会盟。宋庄公拒绝媾和,所以鲁桓公与郑厉公在武父(郑国地名,今地不详)结盟,随后就率师伐宋。鲁、郑两国之所以讨伐宋国,是由于宋国没有信用。
【陈】秋季八月,陈厉公在位七年而去世。陈桓公第三子妫林(陈厉公之弟,为陈国第十五任君主,前699年-前693年在位)继位,是为陈庄公。
【卫】卫宣公十九年,冬季十一月丙戌日(即十一月十八日),宣公去世。太子朔(卫康叔之十二世孙,姬姓,卫氏,名朔,为卫国第十六位第十六任及第十八任君主,在位时间分别为前699年-前696年、前687年-前669年)继位,是为卫惠公。
【楚】楚国讨伐绞国,军队驻扎在绞国的南门。莫敖(官名)屈瑕说:“绞国弱小而轻浮,轻浮就缺少谋略,请不要派兵保护我们出外砍柴的人,以此来引诱它。”楚武王听从了他的建议。绞国人俘获了三十个砍柴的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着出城,在山中追赶楚国的砍柴人。楚军坐守在绞国北门,在山下设了伏兵,大败绞军,与绞国签了城下之盟而回国。
【楚】楚国在讨伐绞国时,分兵渡过彭水(水名,今名南河,源出湖北房县,在穀城县流入汉水)。罗国(春秋国名,熊姓,在今湖北宜城市西,后灭于楚)人企图攻打楚军,派伯嘉去侦察敌情。伯嘉把楚军的人数数了三遍。
参考书目:
1.《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左传全译》[春秋]左丘明著 王守谦等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
2.《史记》 [汉]司马迁著 韩兆琦译注(中华书局,2010年6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