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松/九月九登高,插茱萸原来都在嵩山

 九月九登高,插茱萸原来都在嵩山  
文/王剑松
“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这是唐代宰相、诗人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中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
九月九到了,但天气多雨,人们在联想“九月九不下,等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民间气象谚语的同时,盘算着如何登高望远和驱邪越冬。那曾想天公作美,九月九当天,雨过天晴,风清气爽,朋友相约,走,登山去。但登哪座山?为什么要登山?登山为什么?又为什么遍插茱萸呢?茱萸又是何物呢?带着这一系列问号,读着张说和王维的诗句,让诸文友们陷入了深思之中。登高回来后,笔者翻阅了大量的文献,查找了众多的依据,得出的简单结论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登的是崇高山(嵩山),所插茱萸和所佩茱萸是嵩山茱萸。谨写就此文,以求教诸位方家。
一、“九月九”与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等。“重阳”之名称由来,得名于古籍《易经》中的‘阳爻为九’。在《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又为“极数”,指天之高为“九重”。“九”为老阳,是阳极数,两个阳极数重在一起,九九归一,一元肇始,万象更新。因此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饮宴祈寿之俗。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谓“两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时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谓之“重阳”。明代张岱著《夜航船》云:“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
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嵩高山)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同时重阳节又与端午节相对应,端午节在夏至前后,古人认为,夏至过后,太阳居中,天气暴热,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致人死亡。为保障平安度过赤热炎炎的夏季,在端午节当天自古又有避恶之俗,故而有了祈福保平安的各种习俗。重阳节是在每年的寒露前后,是气候从凉爽到寒冷的过渡,即将进入冬季。万物随寒气增长而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不然在严冬的到来,阴阳不能中和,难以度过滴水成冰漫长的冬季,人间自有“路有冻死骨”的可能。要说热气是由地下而升,那么寒气就是由天而降,故此人们在九月九这天,就有了登高祈求上天护佑平安,以及赏菊、佩茱萸、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二、“九月九”与老年节
近代,九月初九被赋予了敬老节的新含义。因“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是久长久远的谐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阳,含有长长久久、长寿尊贵的隐喻在里面。在民俗观念中,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有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据此风俗习惯,1988年我国将农历的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年节”,从此,农历“九月九”成为我国法定的老年节。到2019年已是第31个年头。2013年7月1日起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中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九九重阳敬老,除了必须回家,当然还有孝敬爸妈。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重阳节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三、“九月九”与嵩山
嵩山是世界露出海平面的第一块陆地。成语“嵩生岳降”诠释了开天辟地36亿年的伟大创举,是世界上山龄最长的山,史称“万山之祖”和“天心地胆”。这里“萃两间之秀,居八方之中”,从而形成了博大的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圈,成为包容性、吸引力极强的华夏文化传播中心。嵩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化圣山。嵩山有“一山担六都”之说,东有东京汴梁(开封),商都郑州;西有西京洛阳(嵩京);南有魏都许昌;北有殷墟安阳;山下是禹都阳城。也就是说,站在嵩山上,以嵩山为中心,才分辨出东京汴梁(开封),西京洛阳(嵩京)。太阳落的地方,就叫“洛阳”,洛河也叫太阳落到的河,叫“洛河”。
《诗经》言:“嵩高维岳,峻极于天”。也就是说,嵩山是天人合一的肇始地,高大的嵩山是天下大事或大人物诞生和汇聚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峻极峰与天相连。古人认为位居天地之中的嵩山是打开天地和万物奥妙之门的金钥匙,站在嵩山之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能读懂天、读懂地,能解开大自然和人类生命的奥秘。故此伏羲、女娲、黄帝、尧帝、大禹、商汤、周公、老子、鬼谷子、达摩等在嵩山寻找“嵩门”,望嵩门、读嵩门,从中“悟道、明理、见性”,产生灵感,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奇迹。
《山海经·中山经》:“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婴以吉玉。”此话就是说太室山和少室山不仅是万山的祖宗,是最神圣的山,而且是华夏先祖的诞生地、建功立业地、英魂忠骨埋葬地,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上都镌刻着列祖列宗创世立业的印痕,因此祭祀它必须用天下最高的太牢之礼,还得用世上最精美的玉器放置祭品。看来祈求天神、地神和列祖列宗的庇佑,必须在天地之中朝拜和祈祷求告人力不能为的事情,定会应验或梦想成真。
至圣孔子言:“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也就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道德思想和礼仪制度,周朝又继承商朝的道德思想和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载的:“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也就是说,以往夏商周三代建国立都均是在嵩山周围,所以先找到中心,确定嵩高山为中岳后,其他四岳的名字也都与各自的方位相合。再次证明了天下名山都朝中,天下之中是人居环境最优的福地,建国安邦的宝地,中华民族的肇始地。
嵩山又是二十四节气的策源地,为此,季节的转换也以嵩山为标本来制定历法,指导全国的农耕生产。嵩山古称崇高山、嵩高山,每年的九月九日登高就要登嵩山,只有在嵩山的最高处祈求上天护佑平安,才会得到应验。于是才有了登嵩山遍插茱萸的典故。
四、“九月九”与茱萸节
说到九月九日重阳节,人们就会首先想起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据各种文献记载,王维少年和晚年与其母、弟长居嵩山,并在登封有住宅和田地。他20岁在长安考中状元,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吏部郎中、给事中,安史之乱后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一生留下众多抒写嵩山的诗。其中有:《归嵩山作》“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山中寄诸弟妹》“山中多法侣,禅诵自为群”,《问寇校书双溪》“君家少室西,为复少室东”等诗句。另有《赠中岳焦炼师》、《送方尊师归嵩山》、《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题中的“山东”是指华山东的嵩山登封。王维兄弟五人,二弟王缙,唐代宗时任宰相;三弟王繟,官至江陵少尹;四弟王纮,官职不详;五弟王紞,官至太常少卿。“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应为王维当年在长安为官,想念居住在山东嵩山登封的兄弟而作。他少年时,每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在父母的带领下登上嵩山,每个人身上都插着茱萸祈求上天护佑全家平安,这种美好的场景,多少年后,令终生他难以忘怀,同时也带给他无限的对家乡登封的回忆。由此可知嵩山当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的盛况。
茱萸,又名“山萸肉”、“越椒”、“艾子”等,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木本茱萸有吴茱萸、山茱萸和食茱萸之分,都是著名的中药。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插茱萸或佩茱萸,是中原地区风俗之一,登山时臂上佩带或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也有人将所采茱萸插在头上。
唐玄宗时期宰相张说曾留下抒写九月九日重阳节时,举办茱萸节的诗:“家居洛阳下,举目见嵩山。刻作茱萸节,情生造化间。”由此可知,在唐代重阳节时曾在嵩山举办盛大的茱萸节,满山的茱萸,被成千上万个登高祈福的人所采摘,插满头,装满身,举行着一个个极其虔诚的祈福仪式,并得到了一一应验,由此嵩山茱萸成为神奇的驱邪灵丹妙药。年年举办茱萸节,年年嵩山茱萸被采摘,或被移植。以至于现在嵩山茱萸成为“稀有品种”。
《续齐谐记》中的一则故事:汝南人桓景随费长房学道。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那天,你家将有大灾,其破解办法是叫家人各做一个彩色的袋子,里面装上茱萸,缠在臂上,登高山,饮菊酒。九月初九这天,桓景一家人照此而行,傍晚回家一看,果然家中的鸡犬牛羊都已死亡,而全家人因外出而安然无恙。于是茱萸“辟邪”便流传下来。在景日昣的《说嵩》“物产篇”中有“山茱萸”条目,解释为“山茱萸,土人呼为石枣”。
综上所述,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登的是崇高山(嵩山),所插茱萸和所佩茱萸是嵩山茱萸。这是上古先民遗留数千年的习俗之一。

百荷书房作品,转载需授权,并注明出处。

百荷书房编辑团队:
总编:王琰(百荷踪影)   
总编助理:邢桂珍
散文主编:子若轻尘
诗词主编:靳鸿儒、寒江独钓
小说主编:王琰

百荷书房主播团队(排名不分先后):
麦子、古风、马小明、李焕玲、真水无香、李莉、孟昭臣、尤小红、李春华、杨慧娜、耐心等待,
 【成员陆续添加中,诚望更多文学爱好者,甘于奉献文学事业的朋友加入我们团队。期待!】
特别提示:
百荷书房所发原创作品(杜绝抄袭,文债自负)版权归属作者,百荷书房有权在微信公众平台以外任何媒体发布,其他个人、或公众媒体使用,必须经过百荷书房,或作者授权。否则必究。
关注 “百荷书房”,阅读全本小说和作者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