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阻力之路》第六章:舒缓张力之道
张力一舒缓系统主宰着我们要采取哪一种行动,而在这种结构里,具有主宰的会从某个系统变成另一个系统。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主宰系统的转移,就是这种主宰系统的转移才会造成来回摆荡的行为…
芒种笔记
某些结构的最小阻力之道是来回摆荡的,有些则是趋于稳定。如果你置身于来回摆荡的结构中,你就会面对一再重覆的模式。这种模式先是朝你想要的目标前进,又离开它,然后再次朝它前进,又再次离开它,依此模式一再重覆。如果你置身于一个稳定的结构里,最小阻力之道将会让你迈向最后的目标。这种结构是最有用的,因为它们有助于你创造岀最后的成就。在这一章,我们要先看看这种结构如何帮助你朝着成就迈进。在稍后的篇章里,我将说明你要怎么做,才能形塑出这种能帮助你创造成就的结构。
张力趋向舒缓
普遍存在于自然界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张力趋向于舒缓。从蜘蛛网到人体。从银河的形成到大陆板块的迁移,从钟摆的摆荡到发条玩具的运动,全都是一种从张力趋向于舒缓的系统。透过观察自然与生活,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简单或复杂的张力一舒缓系统都足以影响万物的改变,而且也会影响改变的方式。最简单的张力一舒缓系统是一种只有单一张力的结构,这种结构有趋于缓和的倾向。如果你把一条橡皮筋拿起来拉开,它会趋向于恢复原状。受挤压的弹簧圈也倾向于弹回原状,藉此释放出张力。在调性音乐里,因为有一系列的泛音(overtone),某些和声结构则是趋向于变成其他很特殊的合声结构。调性里面,常用的七和弦在结构上有一种趋向于主和弦的倾向。「剃胡子与剪头发,两毛五分钱」(Shave and a hair cut , two bits)是音乐中常见的一种对唱模式,只要我们听见有人演奏或者演唱到了「剃胡子与剪头发,两毛——」,为了让张力趋缓,就会把最后一个音加上去(就是把「五分钱」接上去)。这种张力趋缓的倾向也是对话的常见特色。如果我问你,「你好吗?」就出现了一种你必须回答问题的结构倾向。理由在于此一问题产生了一股张力,要靠回答才能够把它释放掉。这就是所谓的「刺激一结果句型」(anantecedent-consequential phrase)一种在语言现象里与依靠语言进行的思维过程中常见的自然现象。这种句型有可能以「发问一回答」或「声明一评论」,还有「声明后发问」等形式出现。
「玛莎跟你去吃晚餐了吗?」(出现张力)「没错。」(张力趋缓)「我觉得他们的提议是可以接受的。」(出现张力)「我也觉得。」(张力趋缓)
有时候张力趋缓后又会引发一个新的张力,接着会再度趋缓。这仍然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张力一舒缓系统:
「昨天我们有三位客人。」(出现张力)「哪三个人?」(张力趋缓,又出现新的张力)「约翰、艾琳和布奇。」(张力趋缓,又出现新的张力)「布奇是谁?」(张力)「约翰和艾琳的狗。」(张力趋缓)
张力一旦出现后,最小阻力之路就会引领着我们走向张力趋缓的目标。上述的例子都是一些张力可以轻易趋缓的状况。即便最后的答案是「我不知道」,结构里的张力都会被释放掉。生活中每当你肚子饿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简单的张力一舒缓系统。饥饿导致张力出现,等到你吃东西时,那一股张力就释放掉了。相似的,口渴也会造成张力。等到你喝水后,张力就释放掉了。
多重「张力-舒缓」系统间的冲突
当不同的张力一舒缓系统之间产生连结时,也许会出现互相抗衡的现象。在那种结构中,就出现了不同趋向之间的冲突。当某个张力一舒缓系统趋向舒缓,另一个张力一舒缓系统的张力变得更大。一旦另一个系统的张力变得比原来那个系统还要强的时候,整个结构会趋向于让另一个系统把张力释放掉,但这又会导致原来那个系统的张力增加。因为不同系统之间的互相抗衡,这个结构就会出现来回摆荡的现象。这种冲突是结构造成的,所以我把它称为结构性冲突。
结构性冲突
结构性冲突是因为两个简单的张力一舒缓系统相互抗衡而产生的。如果你饿了(张力),你自然会想要靠着吃东西(舒缓)来释放此一张力。
然而,如果你的体重过重,也许你会刻意选择某种饮食方式,藉此达到理想体重。这样造成了另一个具有张力的系统。如果你过重(张力),你就会倾向于采取特定行动,藉此释放张力——也就是不吃东西(张力趋缓):
「饥饿一吃东西」与「过重一不吃东西」都是简单的张力一舒缓系统,两者关系紧密,但互相冲突。你无法同时化解两种张力,因为你不能同时吃东西但又不吃东西。
当你试图让让某个系统的张力趋缓你等于是否定了另一个系统加强其内部张力。如果你不吃东西,就会越来越饿,导致「饥饿一吃东西」这个系统的内部张力升高。这个系统里的最小阻力之路就是吃东西,如果你吃了就会变胖,增加了「过重一不吃东西」这个系统里的张力。接着你就会自然倾向于节食。但是,等到你节食了,又会变饿。然后你又回归到「饥饿一吃东西」这个系统里。这两个简单的张力一舒缓系统构成了一种复杂关系。两种张力不同能时趋缓一一因为你不能同时吃东西又不吃东西。你也不能分别解决两个系统里张力过大的问题,因为其中一个系统的张力舒缓就会导致另一个的张力增加。
从表面的层次看来,许多节食者似乎都是采取行动来达成他们最后想要的成就(减肥)。然而,若从结构的层次看来,他们采取行动的目的是为了让结构性冲突趋缓。在这种结构的影响下,尽管他们暂时看来可能达成减肥效果,但是最小阻力之路终究会让把他们带往复胖的状态。但一旦复胖了,最小阻力之路又会带着他们重新节食。另一个常见的结构性冲突发生在许多大公司的投资行为上:包括研究、兴建新工厂或者开拓新市场等投资。这些投资行为的目标都是为了促成长期的成长。当大公司为了这类投资而花钱时,一开始利润都会下降,但投资却可望于最后带来更高的利润。然而,投资行为的直接影响却是完全相反的。
投资所需资本来自于股东购买股票时所花的钱,他们都希望能获得高额的投资报酬(ROI)。大公司最关切的就是扩张产能,长期而言,此举也许会带来更高的利润,但立即的后果是股东的投资报酬减少了。
这一样是一种来回摆荡的行为。一开始,投资人购入公司股票是因为对于投资报酬有兴趣。他们的钱给了公司,公司把钱用在投资上,促成长期的成长。利润减少了,股票能吸引到的投资者也变少。公司筹措到的资金减少,因此把焦点摆在募集新的资金上。为了成为股市里的亮点,大公司便减少再投资,藉此展现岀较高的获利率。这种摆荡模式让许多跨国公司难以进行有效的长期计划。许多公司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包括了恶意收购、研发迟缓,甚至被其他没有这种结构冲突的公司挑战。
表面的层次
张力一舒缓系统主宰着我们要采取哪一种行动,而在这种结构里,具有主宰的会从某个系统变成另一个系统。我们也许可以称之主宰系统的转移,就是这种主宰系统的转移才会造成来回摆荡的行为。其背后的影响力也许看来不明显,但事实上节食者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有时候节食比较容易,有时候却又不是?如果你不知道我们的行为都是结构冲突所驱动的,对于眼前所发生的一切可能会感到很困惑。表面上看来,节食者试图减肥,试图控制自己的饮食习惯,最后失败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自制力不够、纪律不足、情绪作祟、讨厌自己、自我毁灭的倾向、缺乏意志力、欠缺决心、性生活不满足,或是经济问题?具有影响力的结构会导致行为来回摆荡。此一结构就是会这样。采取行动来解决结构冲突的人通常只看得见表面的行为结果:例如,他们只看到自己无法节食成功。他们不知道自己置身于一个来回摆荡的结构里,他们所采取的任何行动都只会让潜藏的结构更为坚固,最终感到无力。节食通常都不能成功的理由之一在于,行动本身只是一个策略,其目标是为了颠覆那些深具影响力的结构性倾向。然而,结果却造成了某个结构被节食策略控制住或扩大了,另一个系统(因为饥饿而想吃东西的系统)却发生了补偿作用,也就是其主宰性增强。当你在结构的某个部份上施力,其他部分却会反弹回来。就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来讲,这就是所谓的补偿性反馈。
典型的冲突结构
所有人毕生最常见的结构性冲突是由两个相互抵触的张力一舒缓系统构成的。其中一个是以我们的渴望为基础,另外一个的基础则是与那种渴望不兼容的强烈信念,你觉得自己无法满足自己的渴望。为什么我们可能会深信自己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也许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因为,在这现实世界里,我们总是遭遇到种种局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那些局限。有些局限是因为真正不可能而造成的。例如,时间只会往一个方向移动:时间无法倒流。你无法越变越年轻,最后年纪小到回归子宫。你必须认清这是现实世界中不可能会出现的事,如果你不知道时间有此一特性须你就难以与这个世界打交道。也许你渴望时光倒流,而且会有这种渴望也是人之常情,只是这是一种与世间常理不符的渴望,因此不可能实现。现实世界的另一个局限是,万物有始必有终。无论是星球或人类,都是会受到此一局限,人类的寿命就是这样。在真实世界里,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生死的循环。万物在问世之时就无可避免终结的命运。我们从小就知道自己受到哪些局限。为了存活下去,从小我们就必须好好了解自己各种受到哪些局限。但是,我们学到的东西常常过于通则化。常有人交代我们不能做某些事,我们也许就此认定自己无法得到我们想拥有的。有时候,当我们设法得到想要拥有的,也许不会认为那是自己的努力成果。我们一再失败,无法达成某件事,因此强化了内心的一种感觉:我们就是做不到,或者是因为自己不够好才做不到。这种假设可能会变成一种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态度,一辈子没发觉。在不可避免的事物中,有些还是可以避免的。即便时间只会往前走,但大部分事件并不是在发生的当下才决定或注定的。你所做的许多选择,你所创造的东西,还有你的生活环境都不是注定的。当你做的某些选择比其他选择还好,选择后就有后果。创造历程的要素之一,就是你必须学会如何做那些结果让你满意的选择。当你进行创造活动时,你所参与的那个领域,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非固定开放领域,一切由你的行动主宰。渴望也是一种我们不可避免的特性。我们渴望呼吸。我们渴望温饱。生命本身就是一种渴望。除了人类的基本需求之外,我们也渴望一些别的东西。我们渴望有所建树,有机会探险,成长与创造。我们一方面想要创造那些自己觉得最重要的东西,同时内心深处也相信自己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困境极其人性化,而它实际上是一种结构性的冲突。渴望创造出一股张力,如果你拥有了自己想要的成果,张力就会趋缓:
当你相信自己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结果,就形成了一股张力,等到你真的并未拥有想要的,张力就趋缓了:
这两个张力一舒缓系统共同形成了一个结构性冲突,因为两者不能同时趋于舒缓:
我在这里可以做一个类比,说明此一结构是怎样随着时间推演运作的。想象一下你自己待在房间里。想象一下你与房间前面与后面墙壁的距离相当。想象一下你所渴望的东西就写在前面的那一堵墙上。想象一下,当你朝着那一堵墙前进,就是朝着你想要的东西前进。想象一下,后面那一堵墙上写着你的信念:「我不能够得到我想要的东西」。当你朝着后面那一堵墙前进,就是渐渐远离你想要的东西。想象一下你的腰部被两条巨大的橡皮筋给套住了。第一条橡皮筋从你的腰部往前面的墙壁伸展。它所代表的是张力一舒缓系统里面的「渴望」。第二条橡皮筋从你的腰部往后面的墙壁伸展。它所代表的是张力一舒缓系统里面的信念:「你无法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现在,再想象一下当你开始往你想要的东西前进时,会发生什么事。当你朝着前面的墙壁前进,橡皮筋会怎样?往前伸展那一条,当然会松开,同时位于你身后的那一条则是会变得更紧。当你往前面那一堵墙接近时,你最容易往哪里去?那里的张力比较强?最小阻力之路会带着你往哪里走?
显然最小阻力之路是通往后面那一堵墙的。当你往前进,创造你想要的东西时,你变得越来越举步维艰。如果你走到了那一堵墙,创造出你要的成果,想要维持成果也越来越难。你越来越容易失败,朝着「你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前进。能量朝着最容易前进的地方移动是一个自然现象,而你我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无论如何,迟早你都会往另一个方向前进。你会这样不是因为你有某种根深蒂固的自我毁灭倾向,或是因为你真的想要失败,而是因为你正朝着结构中的最小阻力之路前进。现在,想象一下,当你开始往后面那一堵墙前进,让张力趋缓时,会发生什么状况。当你离开你想要的成果,主宰系统就转移了。原本张力最强的那一条橡皮筋开始舒缓,但原本已经舒缓的橡皮筋则是张力增强:
显然,此刻最小阻力之路是通往你身后的,也就是前面那一堵墙,通往你想要拥有的东西。随着时间过去,你很容易持续在两堵墙之间来来回回,一开始朝某一堵墙前进,随着最小阻力之路改变了,又朝着另一堵墙移动。这种转变也许会持续数分钟,甚或好几年。通常来讲,这种来回摆荡的情况都是长期的,而且一开始这种现象是很难观察到的。尽管采取的行动也许各自不同,但置身于此一结构的任何人无论渴望的是什么,他们的行为基本上是一样的。任何一个渴望都可能会被另一个渴望替代,然而你还是会看到这种来回摆荡的现象持续存在。
「解决」结构性冲突
乍看之下,你只要摆脱两个张力一舒缓系统中的一个,似乎就能够「解决」结构性冲突。其中一个「解决之道」是改变你根深蒂固的信念,把「我不能拥有我想要的」抹去,变成「我能拥有我想要的」。想改变信念,方法很多,但是在这个结构中,所有方法都会失败。如果你把新的「肯定」态度,也就是「我能拥有我想要的」(或者是其他类似的信念)摆在前面的墙上,改变信念就变成了你的新渴望。在你持续采纳新信念的过程中(也就是当你持续往前面那一堵墙前进),「我不能拥有我想要的」这个信念就变成了主宰性的张力一舒缓系统了。讽刺的是,接下来无论你的信念有多虔诚,你多么努力把自己洗脑,你还是会比较容易相信你不能拥有自己想要的,而非能够拥有自己想要的。想要「解决」结构性冲突,另一个显而易见的方式是放弃自己的渴望。这通常都是导因于误解了东方哲学。「你因为对于你渴望的东西太执着才会受苦受难。如果你能放弃你渴望的东西,就不会继续受苦受难了。」如果你试着把所有的渴望都放掉,「放弃所有渴望」就会变成了你的新渴望。你越想朝着「没有任何渴望」前进,失败的结构性倾向就会越强。你的「渴望」越少,你就越容易变得有所渴望。「放弃渴望」这个目标里面所隐含的还包括顿悟、解脱或者是摆脱「虚妄现实」等等灵性的目标。在此一结构中,这些目标的功能其他目标都一样。它们仍然与「我不能拥有我想要的」这个张力一舒缓系统是密切相关的。渴望是一种倾向:一种想要改变、成形或者重组的倾向。「放弃渴望」与这个世界的本性是一致的,因为它本身就是另一种渴望。在这个由时空构成的世界里,有些渴望是我们永远无法满足的,「想要放弃所有的渴望」就是其中之一。有所渴望才是与这个世界的本性一致的,想要放弃所有渴望,则是与它的本性相违背。
结构性冲突「无法」解决
也许我们可以把结构性冲突定义为由至少两个张力一舒缓系统构成,任何系统中的「舒缓」元素与其他系统的「舒缓」元素都是相互排斥的。你不可能同时或者先后让这些系统趋于舒缓。结构性冲突与我们口语中所谓的情绪冲突隶属于截然不同的层次,情绪冲突主要是出现在情感的层次上,焦虑、困惑或者对于某个人的矛盾情绪(例如又爱又恨)等等都是。结构性冲突层次比较深入,它隶属于生命模式的层次;它可能会导致上述的种种情绪出现,但还包括更多其他情绪,象是内在平静、轻盈、过度喜悦,还有冷淡、沉重、沮丧或者极度悲伤。你的情绪通常源自于你所置身的结构,也许你想采取行动来避免不想要的情绪或者培养你想要的情绪,但却无法改变你所置身的结构。因此,这些行动都是不会成功的。在这个结构中,你也许会倾向于试图解决结构性冲突。尽管结构性冲突无解,但你会持续想要试图解决,而这是很自然的。尽管你想方设法,但那些方法并不总是能够达到目标。在人类航空史的初期,曾有许多人为了飞行而设计出各种不同机器。也许你曾在某些老旧的新闻影片看到某种飞行器上面有一层层的机翼,它在跑道上快速前进,结果却是还没起飞就坠毁了。另一个飞行器则是有着像鸟类一样会不断拍动的机翼。尽管设计者的朋友们在一旁观看,觉得有趣极了,但结果却没令他们感到太意外:那机器在跑道上飞不起来,只能激动地跳来跳去,拍动翅膀,永远离不开地面。虽然它们都是人类设计出来的飞行器,但是设计不当,有些结构因素导致机器飞不起来。常有人试着抱持希望与乐观的态度来回避结构冲突造成的效应但结果通常都失望不已。想要采取行动来解决结构性冲突,最后只会让你自己所受局限越来越多,结构愈趋稳固而这就是结构的本性。因为这种冲突在本质上是结构性的,所以你只能透过改变生命中的潜藏结构才能够造就任何实际与持续的改变。然而,若你只是想着从结构内部去改变结构,是不会成功的。在结构的影响之下,最小阻力之路会把你的行动带往失败之路。讽刺的是,你想解决结构性冲突,但只会让冲突更深化而已。事实上,若你正置身于结构性冲突中,虽然结构无法达成最后的舒缓目标,但你会发展出某些策略来弥补结构的不足之处。因为本身的特性,创造则是会衍生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结构。但是创造并非结构性冲突的解决之道,创造独立于结构性冲突之外与它无关。创造的过程中不会发生来回摆荡的现象。当我们开始探索创造的历程,你就会学到如何形塑出各种趋向舒缓,并且能够支撑创造活动的结构。然而,在得以进一步探索创造模式之前,我们必须更彻底地检视那些用来解决无解冲突的弥补性策略。因为那些策略深植于我们的生活中质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那些策略为何,还有我们为什么不适合用它们来达到某些想要的成果。接着,我们才能够更清楚地看出结构性冲突与创造历程有何结构性的差异一一前者的结构倾向于来回摆荡,后者则是趋于舒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