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吃喝4:乡下少年的悲喜人生,从一杯清茶开始

这篇文章是

的续篇,我继续写《儒林外史》中的吃喝岁月,今天写的是一个乡村少年的吃喝故事,那也是他的成长史和堕落史。

1、改变命运的一杯清茶

匡超人名叫匡迥,号超人。本是一个乡村草根少年,勉强读了几年书后便因家贫辍学,跟着别人来到省城杭州打工——在一家柴行中记账。不料没多久,柴行便亏本倒闭。他在杭州无亲无故,又没挣到多少钱,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百般无奈中,便在城隍山的茶室旁摆了张桌子,靠着来往行人拆字算命,勉强糊口。

这一天,他在这里一边等着生意,一边在一本八股文选本——一个乡村少年的世界很小,他从小受到的教育,以为读书便只有八股文章。好巧不巧,正好这时选本的编者马二先生路过,看到有人读自己精心编撰的书,十分欢喜,当即借口说走累了,想要坐着歇歇。

匡超人是淳朴的青年,他并没有因为这个陌生人不是来照顾生意而稍有怠慢,而是有礼貌地请坐,然后

“即向茶室里开了一碗茶,送在马二先生跟前。”

这一杯寻常的路边茶,让匡超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简短交谈后,马二先生很喜欢这个淳朴好学、又善良知礼的乡下青年,当即请匡超人到自己借住的文翰楼,还请他吃了晚饭——具体吃什么没有详写,估计就是一顿便饭吧,马二先生的钱也不多,可这顿饭对于流落异乡的匡超人来说,必然无比温暖。

随后在马二先生的慷慨资助下,匡超人回到了家。看到久别的小儿子回来了,父母高兴极了。欢喜之余,又絮絮叨叨跟他诉说种种家庭烦恼。匡超人安慰生病的父亲,告诉他不着急,一切都有我呢。随后,他来向嫂子作揖,感谢嫂子对父母的照顾。随即

“忙走到集上把剩的盘程钱买了一只猪蹄来家煨着,晚上与太公吃。”

到了晚上,“匡超人等肉烂了,和饭拿到父亲面前,扶起来坐着。太公因儿子回家,心里欢喜;又有些荤菜,当晚那菜和饭也吃了许多。剩下的,请了母亲同哥进来,在太公面前,放桌子吃了晚饭。”

猪蹄很好吃,匡家很穷,哥哥又老实自私,靠挑着担子做货郎为生,匡家老父大概是好久没吃过了,所以这一顿吃得格外香甜。父亲吃后,一家人也跟着了很多,这是一场温馨的家庭聚餐。

2、转变思想的一顿便饭

随即,匡超人担当起挣钱养家、照顾父母的生活:

“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先把猪肩出来一个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

虽然读了几本书,但匡超人没有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用心用力的生活着。他对生病的父亲十分孝顺,卖肉磨豆腐之余,不仅细心照顾父亲,还给父亲将杭州的风景小吃,听到看到的有趣的事,让父亲十分开心。

过了四五天,匡超人的哥哥给弟弟接风

“带了个小鸡子在嫂子房里煮着,又买了一壶酒。”

大概是鸡很小,哥哥怕不够吃,让匡超人不要告诉父母。匡超人不肯,“把鸡先盛了一碗送与父母”——真是个孝顺的好孩子。

“匡超人的肉和豆腐都卖得生意又燥,不到日中就卖完了,把钱拿来家伴着父亲算计。那日赚的钱多,便在集上买个鸡鸭,或是鱼,来家与父亲吃饭。”

匡超人真的很能干,在他的辛勤劳动下,父母可以时不时开个荤,日子过得平凡温暖。

当然匡超人还记得马二先生的教诲,在辛苦生活之余,还不晚读书,时常读到深夜。偶然被路过的县官李本瑛听到,打听了他的为人,十分感慨。在李本瑛的一力举荐下,匡超人考中了秀才,有了身份。他不再磨豆腐卖猪肉了,将剩下的钱给了哥哥,让他开了个小杂货店,一家人的日子越来越好了。

不料天有不测风云,栽培他提拔他的李本瑛突然遭到弹劾,匡超人唯恐遭到牵连,吓得赶紧跑路——在路上,他结识了“名士”景兰江,他们结伴到了杭州。景兰江邀请他和另外两个朋友一起去酒店吃饭:

“叫了一卖一钱二分银子的杂烩,两碟小吃——那小吃,一样吃炒肉皮,一样就是黄豆芽。拿上酒来。”

这些菜肴很平常,看来名士们也都没多少钱,不过与他们酒桌上的一番神侃,让匡超人大开了眼界,原来以为只有读八股文考进士才算能出人头地,现在忽然大仙,作诗做名士,也能名利双收啊。

这一顿便饭,转变了匡超人的思想,他被这些所谓的名士影响,开始走上了唯利是图之路。

3、名士与皂吏的不同饭局

匡超人来到杭州后,也开始做“选家”,与马二先生成了同行。与此同时,他继续与景兰江等名士交往,参加了一次“西湖诗会”。诗会不久要作诗,也是要吃喝花销的。“名士”们都没什么钱,谁也邀请不起,便每人二钱银子一起凑份子。他们一起去买酒菜的过程十分有趣:

“先到一个鸭子店,三公子恐怕鸭子不肥,拔下耳挖来戳戳脯子上肉厚,方才让景兰江讲价钱买了。因人多,多买了几斤肉,又买了两只鸡,一尾鱼,和些蔬菜,叫跟的小厮先拿了去。还要买些肉馒头,中上当点心;于是走进一个馒头店看了三十个馒头。那馒头三个钱一个,三公子只给他两个钱一个,就同那馒头店里吵起来。劝了一回,不买馒头了,买了些素面下了吃。又去买了些笋干,盐蛋,熟栗子,瓜子之类,以为下酒之物。”

诗会的席面看起来很丰盛,有荤有素,有酒有菜,有主食有点心。不过名士们亦都很精明很会算计,又怕鸭子肉不肥,又嫌馒头贵,为了一个钱竟然还跟卖馒头的吵了起来——文人的清高与世俗被描写得十分生动传神。

不久,匡超人结识了潘三,潘三在杭州布政司衙门办事,他请匡超人吃了一顿饭,便是完全不同菜肴和气势:

“潘三叫切一只整鸭脍,一卖海参杂脍,又是一大盘白肉,都拿上来。饭店里见是潘三爷,屁滚尿流,鸭和肉都捡上好的极肥的切来;海参杂脍,加味用料。两人先斟两壶酒。酒罢用饭,剩下的就给了店里人。出来也不算账,只吩咐一声‘是我的’。那店主人忙拱手道:‘三爷请便,小店知道。’”

看看,这皂吏的威风,真是远胜斤斤计较的名士们。人家是有权有势、常来常往的,在这里不必讲价,自有最肥嫩的肉上来,甚至不必付钱,记账便可,而店主伙计,全都是一副努力巴结的姿态。

一顿饭下来,匡超人五体投地,此后便跟着潘三混,包揽诉讼、做抢手替人考试等等不合法的事,不仅挣到了一些钱,还娶妻生女,过得无比滋润。不久,曾经赏识他的李本瑛复起升了京官,他跟着进京考取了教习,又娶了李本瑛的外甥女——成了一个贪图名利的“陈世美”。此后,他鄙薄对他有恩的马二先生,冷酷对待落难的潘三,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致利己主义。

一部《儒林外史》,写尽了市井百姓的吃喝岁月,而匡超人的吃喝故事最是丰盛繁复。从马二先生的一杯清茶开始,到潘皂吏的美酒佳肴结束,他的饭局层次不断提升,他的人品却越来越堕落不堪。这一路的吃喝轨迹,生动见证了这个乡村少年的悲喜人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