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71):苏定方在青海为什么立不了功?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63)
吐蕃自松赞干布上台后渐渐兴起,它跟唐朝的争夺,除了安西都护府所在的天山、昆仑山方向,更主要是吐谷浑所在的青海方向。
青藏高原本属一体,又资源有限,只可能产生一个霸主,吐谷浑这时正在走下坡路,这就给了吐蕃扩张的机会。
龙朔三年(663年),也就是䫻(yù)海战役次年,吐蕃利用吐谷浑一次内乱,大举入侵。
'吐谷浑可汗曷钵与弘化公主帅数千帐弃国走依凉州,请徒居内陆。’可汗两口子放弃国土,逃到公主娘家寻求庇护。立国近四百年的吐谷浑,基本上就此亡国。而失掉吐谷浑缓冲的唐朝,从此开始了和吐蕃的正面交锋。
'以凉州都督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屯凉、鄯二州,以备吐蕃。六月,又以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安集大使,节度诸军,为吐谷浑之援。’
太宗时好容易收服吐谷浑,青海方向消停了近三十年,现在又出来个吐蕃,凉州(甘肃武威)、鄯州(青海乐都)重新成了前线。
看唐朝这个布署,对吐蕃比较重视,派出了最能打的苏定方。'为吐谷浑之援’,说明还是想保住吐谷浑,作为吐蕃的制约。
想法归想法,唐朝面临的情况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兵就那么点兵,钱就那么点钱,要打吐蕃,高句丽(包括百济)那边就得先放放;要打高名丽,吐蕃这边就只好先忍忍。
历史给出的选择是:高句丽灭亡,吐蕃崛起。
高句丽的事我们等下再讲,先简单说说吐蕃的情况。
唐朝在消灭高句丽之前,对吐蕃基本采取守势:
第一,主要的青海方向,虽然派出苏定方,但仅仅维持唐朝固有的边境线而已,吐谷浑复国,那是没有指望了。
苏定方一生打胜仗,只要他出马,敌人不死也要脱层皮,唯一的例外是青海:从龙朔三年到乾封二年(667年),当了四年的安集大使,直到病死在前线,始终没有大的进展。
为什么没进展?手头没兵。兵去哪儿了?李勣正带着打高句丽呢!
第二,次要的新疆(西域)方向。唐朝屡屡遇到挑战,两次出兵,勉强保住了安西四镇。
第一次是龙朔三年(663)十二月,'以安西都护高贤为行军总管,将兵击弓月以救于阗。’
还是那个弓月在捣乱,目标还是于阗。弓月这里稍微介绍下:有专家考证,它不属于西突厥十姓部落,而是一个隶属于突厥的粟特胡人部落。粟特人是商业文明,有比较高的文化水平,在突厥人那里比较吃香。现在换了唐朝做老大,情况大不一样:首先文化上他比不过中国人,在突厥可以当教授(据说突厥的祭司就是这帮人),在中国当学生都不一定有人要。其次,游牧民族出产单一,什么好东西都要到外面买,因此商人一贯受欢迎。中国又不一样: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向来是重农抑商,'士农工商’四民,商人社会地位最低,有钱也不让你显摆。有了这两条,难怪弓月屡屡跟唐朝作对。
去年他联合吐蕃,在疏勒拦截唐军尝到甜头,今年又向于阗发起进攻。大概形势比较危急,安西军区司令高贤亲自赶去营救。具体怎么救的没有下文,只知道唐朝方面情况不妙,因为一年多后不得不再次增兵:
麟德二年(665)二月,'疏勒、弓月引吐蕃侵于阗,敕西州都督崔知辩、左武卫将军曹继叔将兵救之。’
这次不仅仅弓月,连疏勒也跟着加入叛乱的行列,他们与吐蕃连兵,继续向于阗发起进攻。
安西四镇
崔知辩他们这次出兵,具体作战情况照样不清楚,但于阗应该是保住了,因为要到五年后,吐蕃大举进攻,唐朝才宣布放弃四镇。
总之,无论青海方向还是西域方向,唐朝都处在一个守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吐蕃的全力进取。
吐蕃自松赞干布死后,连续两任国王(赞普)都是年幼即位,国家大权落到松赞干布的宰相禄东赞,及其所属的噶氏家族手中,这就是吐蕃历史上将近五十年(650—698)的噶氏专权时期。
吐蕃王国的真正主宰禄东赞,这时候又在哪里呢?
'吐蕃禄东赞屯青海,遣使者入见,表陈吐谷浑之罪,且请和亲。’
能不能吞并青海、统一青藏高原,对吐蕃的崛起至关重要。因此从打败吐谷浑这年起,禄东赞就不在拉萨呆着了,而是亲自坐镇青海前线,统一指挥对唐朝的军事外交行动。苏定方在青海为什么不能建功?因为他面对的是吐蕃最强有力的人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