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厚逝世:一篇论文值15万,金庸却只资助6000美金
李泽厚逝世:
一篇论文值15万,
金庸却只资助6000美金
文 | 雾满拦江
(01)
海外有许多“汉学研究学者”。
汉学博大精深,研究多年也摸不到门,有的汉学家已是白发苍苍。
1958年,一篇中国诗学论文,流至海外。老学者们读了,顿时尖叫起来:天呐噜,请收下我的膝盖,这是思想大师才有的深度与境界,希望能够早日得见大师真容。
海外景仰,但好长时间无缘得见真人。
终于有天传来消息,大师抵达新加坡。
新加坡老学者匆匆奔去:大师在哪里?在哪里……迎面看到个年轻人,就问:你老师在哪里?
我老师……年轻人纳闷回答:我老师在家喂鸡,就我一个人来了。
就你一个人儿?老学者诧异:不是说来的是写中国诗学论文的大师吗?
就是我,年轻人回答:我就是那个写诗学论文的人啊。
不可能!汉学家拼命摇脑壳:那篇论文,没50年的浸淫写不出来的……真是你写的?
真的。年轻人回答。
老学者:你……写那篇论文时,多大年龄?
年轻人回答:28岁。
天呐救救我吧,人和人真的没法比!老学者绝望昏倒。
28岁以一篇论文,倾倒海内外学者的人,叫李泽厚。
一代思想大师。
2021年11月2日,思想大师李泽厚逝世,享年91岁。
李泽厚
思想大师化鹤西去,坊间争议再起。
(02)
李泽厚逝世,许多学人第一时间想到武侠宗师金庸。
金庸逝世时,李泽厚写了篇文章,称他年轻赴香港,到金庸家里拜访。辞别时金庸赠送6000美金,李泽厚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李泽厚指金庸先生家大业大,但出手却极小气,这让他很不满。
这个花边新闻出来,人民群众说什么的都有,蚂蚱也是肉,再少也是钱,那可是美金呐,别说给我6000,就算给我6美金,我也会不客气的笑纳。李泽厚好歹也是思想大师,这么个态度,是不是有点心胸狭窄?是不是有点不近人情?
纵李泽厚亲传弟子,在这个事件上也是失语,不知如何辩解。
然而要解读李泽厚与金庸,还是要从认知维度上,来看李泽厚先生的学养态度。
金庸
(03)
李泽厚先生的人生,大致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出生,家里有矿,父母有钱。
他出生在1930年,家里颇有资产,然后父母双双弃世,家道急转直下。
第二个阶段,家道中落,挣扎求存。
贫穷,从李泽厚少年延续到青年。
15岁他初中毕业,成绩优秀,许多名校向他伸出橄榄枝,但要求他交学费。
他没钱,缴不起。
于是念了不要钱的师范。少年孩子正长身体,学校补助根本不够吃,饿得他两眼发蓝。
时隔多年,李泽厚深情的对记者说:没饭吃的那种痛苦,你是不能体会的。
李泽厚以为吃不到饭,就是人生低谷了。
然而那其实是他人生小高潮,真正的痛苦,正在不紧不慢的向他走来。
人生第三阶段,贫病交加,负担沉重。
20岁,李泽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
拿到录取通知,他的认知翻跃了三个台阶:
此前,他以为一个人没钱就是苦。
现在他才知道,没钱真不叫事儿,甚至有可能是人生极为幸福阶段。
读北大时,他不仅没钱,还因为营养不良患上严重的肺结核病——然后还要花钱养孩子。
他要养的孩子是堂妹。堂妹也是家道中落,父母俱亡,只有这么个堂兄考入北大,出息了,所以请求堂兄伸出援手。
这是李泽厚人生最绝望时候,不停咳血,没钱,还要想办法寄钱给堂妹,他连纸笔都买不起,苦到极致。
他暗恋学校一个妹子,但不敢开口。
如果他开口,对人家说什么?这位同学,你要不要跟我一道养堂妹?
还是算了吧。
就这样走过北大黯淡岁月,进入社科院。
李泽厚
也进入了他人生第四个阶段。
(04)
人生第四阶段,青年多金,幸福飞起。
26岁,李泽厚捞到了他人生第一桶金。
1000元钱。
那年月,成年人一年最多挣到300块,就足够一家五口人吃。
李泽厚这1000元,有人说顶现在的15万,也有说顶现在的50万,总之都是很大一笔钱。
他是怎么掏到的这桶金呢?
——他写了篇论文,专业媒体看了,惊为天人,立即跪呈1000元。
当时专业杂志稿费,只有几十元或百元。之所以给李泽厚如此高价,是因为他的学术水准太高了,属于宗师级别的,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定调子的,给年龄是他两倍甚至三倍的学者研究用的。
接下来其它杂志稿约,报酬是别的作者几倍。
有钱了,就飘了,李泽厚买了台当时极为罕见的手摇唱片机,开始享受人生。
同学同事,见此都去写文章。
但有的人写不出来,有的写出来水平太差媒体不给发,有的媒体也给发,但给的稿酬不够墨水钱。
总之李泽厚不缺钱了,猜猜他去金庸家里拜访时,他的稿酬版税有多少?
他没告诉过别人,但绝对过了百万。
到李泽厚稿酬过百万时,中国人的致富目标是 “万元户”,那年月的1万元,相当于现在的125万。
李泽厚当时的身家,已经过亿了。
当然这是毛算,稿费的很大部分已被李泽厚花掉了。而且他要去美国,这些钱就不那么宽裕了。
(05)
评述李泽厚,需要比他更高的学人。
我们认知肤浅,只能从钱上说事:
第一个:李泽厚是于绝境中走出来的人,是平常人难以理解的。
北大时期的李泽厚,贫病交加养堂妹,没能力参加任何活动,只能死中求活捧书看。如果能看明白,就解决了问题。看不明白,那他就等于不曾存在过。
他看明白了。
也看明白了世相人心。
在他读书时,别的同学种种人生追求,但最后连根毛也没捞到。只有他李泽厚成为赢家,所以他为什么还要按照你的错误标准要求自己?他只是率真而活,就OK。
他嫌金庸先生给的钱少,就是嫌了。他心里不痛快,就是说了,不服你咬他啊?
所有人都想率真而活,但李泽厚,才是那个有资格率真的人。
第二个,金庸先生厚道良善,但双方认知有落差。
金庸如果不拿这6000美金,啥毛病也没有。
他又不是李泽厚亲爹,不给钱是本份,拿出钱是情份,李泽厚有什么资格不满呢?
所以需要举个例子:
好比你身家百万,要换个地方住。老话说搬一次家,相当于失一次火,很劳民伤财的。所以你搬家陷入经济困境,不得不去个有钱朋友家,碰碰运气。
如果朋友二话不说赶你走,也就算了。
但如果朋友热情款待,等你走时拿出50元钱,说:不要嫌少,拿着给孩子吃顿饱饭……你肯定会把这50块,砸在对方脑壳上。
不给钱,是本份,原本人家就不欠你的。
但如果拿极少一点的钱,拿你当乞丐,这就等同于侮辱了。
所以李泽厚才会耿耿于怀。
但金庸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也是一个字一个字码出来,文人码字超辛苦。金庸先生无端掏出血汗钱,那也是刀子捥心般的疼。金庸没错,李泽厚心里不爽——这才是正常世界的特质。
第三个,专注力,是成就我们事业的秘诀。
《列子》中有个故事,讲一个叫纪昌的人,为了学习射箭,就躺在妻子的织布机下,用眼睛盯着织梭,练三年,练到眼睛可以不眨动。然后他又在屋梁上挂一只虱子,躺床上盯着虱子看,看三年,看到那只虱子如车轮那样大。然后纪昌拿起弓箭,震惊发现,无论他想射什么,目标在他眼里,都跟座山峰般巨大,想不射中太难了。
这个故事,可解释李泽厚的学问养成。北大求学时他贫病交加,哪也去不了,什么也不能干,只能躺在阁楼上看书,看啊看,看啊看,中华人文思想脉络,在他眼里比山峰还要大,他随便写篇论文,就把研究了一辈子的老学者惊呆了。这是苦难生活的赠馈,是普通人无法想象也极难理解的。
所以今天的问题是:
无论是金庸还是李泽厚,都因为秉持专注而成就事业,你知道如何训练自己的专注力吗?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去年今日·雾曰
所谓危机,就是该转型时不动如山,你与时代的距离因而拉开。35岁以后的人,不是不可以打工,但转型才是人生常态。
中年打工者最大的困窘,就是管理者比自己年龄还要小。
不顾及这个现实而哀叹35岁危机,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加大自己的人生负债。
与其无益的恶化自己的生存环境,不如站起来,从鸡毛开始,开始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