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佛三家的“明心见性”,就在于追求敬、真、净之善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追求人生的价值,根在自觉;探索人生的奥秘,本在自知。自觉则智,自知则明,乃是儒、道、佛三家之学的共同趣向。体现其价值的最核心观念,就是“明心见性”。

汉语成语的“明心见性”,既为佛学的用语,又为儒学、道学的思维用语。字面的涵义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到自己的真性。

“明心见性”,之所以为儒、道、佛三家所共用之用语,乃在于三者思想之间具有相通的理论思维和表达方式。

儒家是藉由教学以觉悟自己的本心本性:人性本为善,反身而诚敬,居敬则行善

道家是藉由坐忘以见到自己的真心真性:人性本是真,修道以为真,德真则德溥

佛家是凭借自证悟以见如如不住之心性:人性本是净,遣之则得净,自证而善果

儒、道、佛三家钟爱之花,就是荷花

儒家的自觉:明心见性,就在于反身而诚,以敬为善。

在早期儒家看来,人性本善,本心实有良知良能,故能区别于禽兽,而为人格特质。

人性虽本善,然若陷溺其心,则本性昏蔽,失去本心。本性不明,本心不见,则为物诱所引,而堕落入禽兽之徒。

“明心见性”,就在于思求本性,觉识本心。在“明”或“见”的工夫上,或为“自诚明”(《中庸》)的先觉,或是“自明诚”的后觉。先觉觉后觉,先识教后识。生知安行,学知利行,致知为一,皆可明心而见性。

觉悟藉由学思,学思以觉悟心性。“明心见性”,无非是本己性命的自觉和性分的自得,以及忠信之敬的修为自觉。

要想“明心见性”,既要格物致知,博学于文,明于道德之善;又要贯彻“绝四”的工夫,“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以解蔽其智障;还要有“思求其放心”(《孟子·告子上》)的修为。

在《荀子》的思想中,基于人性恶,就要藉由“虚壹而静”的“大清明”,知道而得道,方能化性起伪。如此,方可由一生下来即为小人,变为积善的成人。

儒家的明其本心,就旨在推扩之,而居敬做主,惟精惟一;见其本性,就旨在践行之,而择善固执,积善成德。

儒家认为,荷花出污泥而不染

道家的静观:明心见性,就在于修道而真,以真为善。

在早期道家看来,人性本真,心本自静。犹如“水之性欲清,沙石秽之”(《文子·道原》)一样,“人之性欲平,嗜欲害之”。本真之性人人潜备,然智诱于外而无节于内,则本性失。

心性之失,在于固执、痴迷于诱惑。“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庄子·庚桑楚》)

明心见性,就要藉由“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的心斋、坐忘工夫,达致“正则静,静则明”,亦即是修道以为真。

非藉由心斋、坐忘之工夫,则无以见道性,“入于不死不生”(《庄子·大宗师》)。“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既是道性,又是人性。心性与大道为一,则不自生而长生。

本性者,道德之真;本心者,清虚之静。心虚则鉴明,心静则因为,心真则玄德。识见本心,则虚静以舍道。明晓本性,则修道德之真。

道家认为,荷花洁白而纯真

佛家的禅慧:明心见性,就在于自悟自证,以净为善。

在禅宗看来,明心见性为修证、禅定所得,非如此则不得清净心性。自性不明,本心不见,皆缘于智障。人因贪瞋痴而惑迷,摒弃执著就会明心见性。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即见本性。坐禅,既不著心,也不著净,更非不动。

著心而有固执,则心妄。知心不可住,则无著;著净而有住相,则性妄。知性无相,则清净;性本不动,却立识之动,则本性蔽。幡动在于心动,心不动则幡不动。

禅宗神秀认为,“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坛经·自序品》)此以本心为明镜,真性为菩提。明心见性,就在于“时时勤拂拭”的遣之又遣工夫。去一切固执、系累和欲念,就能“勿使惹尘埃”。

禅宗慧能提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真识无念,真体无相,真心无住,真性清净。清净自在性,本无清净相。无清净相,方是真清净。

佛家的本心清净,则非著于无,非著于有,非著于即有即无,非著于不有不无。知不住相,方为大智慧;心不住相,方是真清净。清净,则如如不住,万法归宗。

藉由反身而诚,明善而诚身,身诚则止于至善。

藉由修道而真,见道而修真,德真则至于德溥。

藉由自证而净,觉性而禅定,性净则达致解脱。

佛家认为,荷花自在而纯净

获得解脱,莫若清净;恬淡自然,莫若德真;追求崇高,莫若诚善。

每个人都需要“明心见性”,自觉去除迷执,摒弃成见,摆脱私我,回归真我,达成大我。

人一有私欲则障蔽,蔽则知不明,心不廓,而必然为系累所困。人一旦心公则生明,明则心敞亮,坦荡荡,而必然心广而体胖。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0)

相关推荐

  • []致良知(一):良知即道、即性、即心本体

    各位朋友大家好,前几讲我们主要讲了知行合一,并且在知觉.感知.知识等不同层面上讲了知行合一的内涵.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各位朋友在学习阳明心学的过程当中可以给出自己的理解. 一.诽谤现前 揭致良知之 ...

  •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是一个汉语词汇,明心是发现自己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了,所以说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禅宗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 浅谈先秦儒家之小人形象

    在各种思潮激荡与融合的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 朵奇葩,其彰力显现无疑,其价值难以估量.在这一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 家从人性的角度诠释人及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 陈履安:「觉」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根本

    陈履安:「觉」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的根本

  • 敬静净,儒道佛三家的人生境界

    儒家的敬 敬的意思很多.比如我们现在讲的尊敬.敬就是要尊重别人,即便对方是一个乞丐,一个小孩子,也要给予必要的尊重. 敬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当心".<论语>中说" ...

  • 集儒道佛三家之学大成的养生法典《陆地仙经》

    <陆地仙经>成书于雍正年间,其内容或为炼功修身之道,或为导引健身之术,或为按摩却病之法,或为养生调摄之说,方法叙述详尽,道理阐释明晰,儒道佛三家之学兼而有之,实属难得的珍贵修炼之书.但网络 ...

  • 逐步蕴含儒道佛三家要义的魏晋玄学是中国哲学的转折点

    #国学#西汉经学极为发达但经学的主旨就是训诂,研读古代儒家经典,这样一门哲学到了东汉也就变了味道.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神学化了,在儒学中存在大量与谶纬相关的内容,也就是儒学成为了官员从政的一条道路并非是学 ...

  • 渊回修行:修行为了什么?什么是修行?儒释道佛三家意义各不相同

    渊回修行:修行为了什么?什么是修行?儒释道佛三家意义各不相同 修行为了什么? 想要知道修行为了什么?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修行. 那么什么是修行呢? 简单意义来说,就是修正行为.我们人的行为,一般分为两个方 ...

  • 傅佩荣:古代儒道墨三家各有何特色?用三个词形容一般人很难想到

    武侠小说描写很多侠客,让人心生羡慕,这些形象其实都发源于古代一种思想-国学馆精品教材已上架~

  • “楚人失弓”看儒道释三家境界

    艺述史官方原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楚人失弓"的故事,故事是说楚王去云梦泽打猎,在打猎的过程中,不小心把自己很喜欢的弓弄丢了.侍从们知道以后,就提议说:那我们原路返回,去找找吧. ...

  • 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

    原文地址: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区别作者:佛子净心                          一. 文化主旨                       儒家文化--进取文化.          ...

  • 儒、道、佛三家思想所说未来圣人的思想与诞生

    紫薇源于紫薇星,是前辈思想家把人类比作天上的星辰,紫薇星又比作帝王星,预言有一个思想家的诞生,被称为紫薇圣人! 圣人自古以来就是对思想家.哲学家的一个称呼,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实精神的压力,找不到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