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树唱《送别》失控大哭,这首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EveryoneisPoet

人人都是诗人

最近,朴树在录音棚开唱《送别》

当音乐缓缓响起

朴树唱着唱着突然失控大哭

一度哽咽失声

(点击收听朴树唱《送别》)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这是我们眼中的朴树,

当他拿着话筒站在舞台上低着头哼唱时

没人知道他心里掀起了怎样的波澜

当他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时

蓦然明了 没人那么洒脱

情绪太多 无法言说

朴树曾说过:

“一生能写出《送别》这样的歌词,

死而无憾”

这首歌对于他来说是那么不一样

触碰到最心底的秘密

那么简单那么直白又是那么伤

让人沧然泪下的《送别》一词背后,

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

《送别》是李叔同写给自己的好友许幻园的。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

好友许幻园站在门外

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

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

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别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

在雪里站了很久

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

让叶子小姐弹琴

他含泪写下: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

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

惟有别离多

短短几行,寥寥数笔,

却勾勒出了难以言喻的离景,

那扑面而来的古典与诗意,

传唱到现在,成为经典!

前奏一响起,

就能勾起人心中的太多回忆

李叔同的词经久不衰,

他的人生更是非同寻常,

充满了传奇色彩,

让人忍不住一再回味品读!

接下来人人君与你一起,

在老照片中再现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生!

他这一生有两个身份,

一个是风情才子,一个是世外高僧。

前半生,他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艺术巨匠,

无论音乐、戏剧、书法、绘画、诗词皆是一流,堪称全才大师,中国现代艺术的鼻祖。

然而在盛名抵达巅峰之际,他却选择抛妻弃子,遁入空门,留给世人难以揣测的玄迷。

他是弘一大师,也是李叔同。

(年少时的李叔同)

李叔同生于钟鸣鼎食之家,

却因庶出身份,内心敏感。

8岁读四书五经,学书法、金石,

13岁习训诂、攻历朝书法,早有名气。

15岁那年,一口吟诵出,

人生犹似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

少年李叔同已有了对人世繁华苍凉的思考,

早熟之心远远超过了同龄人。

(伶人杨翠喜)

他的初恋是当时的名伶杨翠喜,

然而,少年情窦初开,却没能结果。

杨翠喜几经辗转嫁作商人妇,

后来,叔同在母亲安排下,

聘娶茶叶生意的俞家之女。

李叔同(左)

情感上得不到慰藉,便心向文艺,

大量接触了当时的西方艺术。

当时正值国家内忧外患,他一腔热血,

转而力图思变,奋起中华。

然而维新变法失败,他一度被怀疑为同党。

随后携母亲妻子避祸上海。

(李叔同与其兄下围棋留影)

国事的衰败,理想被蒙上了阴影,

无处发泄的李叔同整日苦闷,

沉迷于声色犬马,柳巷花间,

与一众文人雅士,

过起了五光十色的生活。

(天涯五友)

他与袁希濂、许幻园、蔡小香、

张小楼结金兰之谊,

号称“天涯五友”,极具纨绔之风。

整日的纵情声色,让他尽享人世繁华,

凡尘俗世里的那些荒唐、绚烂、黯败,

一并揉在一起,被他吞下。

这是他在红尘中翻江倒海的年华,

也是他一生最迷惘的时期。

(李叔同在上海票演京剧《黄天霸》造型)

此时,他锋芒毕露的才华,

已经引来了社会上的众多目光。

他将《诗经》等古文填词在西洋音乐里,

成为流传广泛的歌曲。

喜欢听戏,亲自粉墨登台唱《黄天霸》,

从老生唱到武生,

诗酒癫狂,非常孤傲。

(在日本留学时的李叔同)

年少意气,滚滚红尘路上倍感踟蹰时,

25岁的李叔同又遭遇变故:

年仅46岁的生母辞世。

无疑是个冲击,心态状态都发生了转变

成为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时局的混乱,亲人的离去,

他在悲痛之余选择了去日本留学!

(1907年,李叔同(左)于东京春柳社演出“茶花女”一剧)

在日本读书时,他在艺术上精研日深。

精通西洋乐器,画一手漂亮油画,

在日本“新派剧”的影响下,

他对戏剧也产生了激情。

第一次公演《茶花女》,轰动一时。

日本戏剧权威松居松翁更是为此惊叹,

跑到后台,找李叔同握手致敬,

称赞李叔同扮演的女主角“优美婉丽”

在日期间,他还专门雇了一位日本女子做模特,

随后与她产生感情,结为夫妇。

(东京美术学校毕业时的合影,中为李叔同)

1911年4月,

李叔同学成回国,

到高等工业学院任图画教员。

后到上海任《太平洋报》文艺版主编,

曾在多所高校教授文学、音乐、美术等。

他想让艺术本身的光芒,

来唤醒人们心中的人性乃至神性。

(李叔同在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艺术教师)

在浙江一师的6年,

李叔同先后开设素描、油画、水彩、

西洋美术史、作曲、写生等课,

第一个让学生们画裸体模特,

培养拉我一批音乐美术领域的人才,

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漫画家丰子恺。

(丰子恺受恩师李叔同鼓励,坚持绘制《护生画集》)

1915年的秋天,

李叔同和夏丏尊闲聊时,

突然听闻了断食一事,

据说可以治疗疾病,更新身心。

夏丏尊没放在心上,他却听了进去,

第二年就去杭州虎跑寺断食20天。

在这里,他看到了僧侣的生活,

竟然十分向往,深有脱胎换骨之感。

回校之后,他已经变了个人,

开始吃素、读经、供佛。

(李叔同1918年在杭州)

1918年6月30日晚,

他处理好琐事后,

告诉学生们说:“我要入山出家。”

对于很多人而言,他的决定实在太突然了。

学生问他:“老师出家何为?”

李叔同淡淡地说:“无所为。”

学生再问:“忍抛骨肉乎?”

他说:“人事无常,如暴病而死,

欲不抛又安可得?”

(李叔同与日本妻子合影)

听闻他要出家的消息,日本妻子赶来,

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劝他切莫弃她出家。

清晨,薄雾西湖,两舟相向。

他的日本妻子唤道:“叔同——”

他答:“请叫我弘一”。

妻子:“弘一法师,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答:“爱,就是慈悲。”

说罢,在茫茫白雾间乘舟而去,

妻子在身后失声痛哭,他却头也不回。

此后24年间,再未与妻儿相见。

(弘一法师背影)

出家的消息一经放出,

整个文化界为之震动。

各种猜疑不绝耳语,流言四起。

人们纷纷揣测他为何做此决定。

盛名之下,难免有唏嘘。

(1919年,初出家时的弘一大师在杭州玉泉寺)

可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父亲的死,生母的地位,早熟的思悟,

年少时看过的红尘浮象,人生悲苦,

若艺术已经不足以安放他的心灵,

那为何不能选择另一条路?

放下,是一种洒脱,更需要的是勇气。

从此,世间再无李叔同,

剩下的只有弘一法师。

(1920年,弘一法师与居士合影)

剃度之后,他苦心研习佛法,

每日只吃两餐,过午不食。

衣不过三,寒冬也只一件百衲衣,

一双僧鞋,穿了几十年。

(一件百衲衣,一双僧鞋,弘一法师余生衣物)

“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

是弘一法师的信仰!

1937年底,厦门轰炸不断,

众人劝他避难,他却集众演讲,

尽一己之力,渡劫众生。

(1938年摄于福建泉州承天寺,左四为弘一法师)

在当时,只要提到弘一法师的大名,

再狂狷疏傲之人,也只能静目仰视。

鲁迅得到他的书法,自称“幸甚!”

林语堂说:“他是最有才华的天才,

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独立的人。”

张爱玲说:“我从来不是高傲的人,

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外面,我是如此谦卑。”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

1941年8月28日,

弘一法师口授遗嘱,

从容安排后事的每一个细节。

九月初三日晚八时整,

法师在经文佛号中圆寂。

过七之后,灵龛在承天寺化尽,

留下了一千八百多枚舍利。

圆寂之前,弘一法师留下绝笔,

那是至今令世人怅然的四个字:

悲欣交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