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建筑可阅读:在逛不腻的汉口路上,这座百年建筑与金融结缘

在上海市黄浦区,东起中山东一路,西至西藏中路的汉口路上,有一座110多岁的老建筑——汉口路50号的中国银行大楼,它是外滩一带建造最早的巨型建筑之一,在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这座老建筑的建筑风格是什么样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一起来看↓

建筑本身:古典主义风格的百年建筑

汉口路50号建筑为砖混结构,1908年建成,1912年命名为中国银行。大楼为古典主义风格,立面构图严谨,纵向三段式划分明确,造型轮廓整齐、庄重雄伟,装饰集中于入口和转角部位,具有明显的巴洛克特征。

大楼原为砖墙承重,木格栅木楼板。外墙体底层厚为六砖,上部厚为两砖,内承重墙厚为一砖到一砖半,楼内部分非承重分隔墙为钢丝网板条墙。大楼楼板均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楼梯为木装饰。

大楼屋面是木结构人字坡面红瓦和绿色铜皮穹顶塔楼,其中西南转角八角塔楼上部,是带有低矮鼓座的低矢穹顶;南主入口上部,是带有高耸塔楼的高矢穹顶,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不同的形制,强烈的对比关系,成为外滩沿线建筑的独有标志。

建筑修缮:照顾“面子”,翻新“里子”

百年来,这幢中西合璧的五层清水红砖木梁柱楼房木结构多已腐朽,仅靠小修小补,已无法延续建筑生命。

2015年,大楼进行了结构加固改造和内外复原修缮,以红砖外墙的安全性、真实性为保护前提,使大楼恢复稳固如初的历史风貌。

在修缮楼面屋顶时为确保建筑内部新老结构托换及修缮过程的安全,施工人员在楼顶四角安装全站仪,实时监测采集屋面变化数据。待新屋面封顶后,按照全站仪采集的空间坐标数据,重铺红瓦,还原烟囱、宝瓶栏杆、老虎窗等屋面构件。对穹顶铜板进行清洗褪色,修补缺损,做氧化做旧处理,使新旧铜板物理外观基本一致。

楼内的木质楼梯修复,涉及大楼内部梁柱楼板结构重建,三座全实木楼梯必须先拆除,再重装。技术人员以楼层为单位,整体拆卸楼梯构架。楼梯大立柱上的圆头花饰、雕花板、扶手及弯头,尽可能整体拆卸,并绘制各连接位置的节点尺寸详图。对楼梯每个部件进行二维码扫描跟踪管理,修复完成后,根据二维码编号的楼梯结构件,在现场按顺序进行榫卯接口复原安装。

2017年底,历时两年施工,面貌依旧、脱胎换骨且精工修缮的汉口路50号百年红砖楼完成修缮。

建筑文化与故事

1950年4月,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划归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领导。1979年3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中分设出来,同时行使国家外汇管理总局职能,直属国务院领导。

2012年,汉口路50号回归中国银行。之后,中国银行对她进行了修缮和维护,让这座百年建筑重新焕发光彩。经过修整,古典优雅,刚柔并济的汉口路50号得以旧貌换新颜,成为外滩建筑群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建筑打卡点

中国银行大门

大楼底层墙面水洗石门楣、门框、窗框、墙拱、墙线、檐口线分布密集,是这幢老建筑的重要特征。南面正门上方的盾形花饰,由整块青田石雕琢而成。

修缮团队用玻璃钢材料翻模“中国银行”盾饰面板,像戏剧“面具”一样罩在原有盾饰表面。既保存了历史信息,又满足了建筑的脉络传承前后有序。

开放时间

办公大楼,暂不开放。

周边打卡点

1

东风饭店 

位于中山东一路2号,1864年正式建成,是一幢欧式新古典主义的钢梁柱及砖混结构建筑。建筑基本上采用古典主义构图,但南北端墙顶上的塔楼、上部细部与装饰则为巴洛克式。

地址:上海市四川中路88号

交通信息:地铁2号线南京东路7号出口

2

亚细亚大楼

它以方正沉稳、简繁相见的气质成为建筑群内的一道风景。因其门牌是外滩1号,又地处中山东一路与延安东路转角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外滩建筑群最南端的起点,“外滩一号楼”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地址:上海市中山东一路1号

开放时间:根据展览安排

3

外白渡桥

始建于1856年,俗称“外摆渡桥”。为上海首座大型桥梁和全钢桥梁,是南北交通主干桥之一。1875年在原址建设新桥,由于造桥技术进步,新桥不设吊桥。因桥紧靠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称公园桥,又称外白渡桥。1906年因通电车需要,外白渡桥拆除重建。外白渡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上海市北苏州路111号

开放时间:全天

周边旅游线路推荐

亚细亚大楼→东风饭店→中国银行大楼→外白渡桥→外滩→上海电信博物馆→滨江公园→豫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