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没有一种人生会始终痛苦,但是比起欢乐和幸福,我们更容易记住痛苦。一天当中,就算你遇见了三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只要出现一件让你痛苦的事情,这一天就可以说是痛苦的一天。
用汪国真的话说,就是:欢乐是人生的驿站,痛苦是生命的航程。
而这,就是叔本华关于痛苦哲学的基本观点:
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质。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痛苦,无可救药,所有的幸福和欢乐,都只是短暂的安慰剂。
但说出痛苦是生活本质的叔本华,在今天看来,无疑是一种向死而生的智慧!
读叔本华,有时候不是去接受他对生活痛苦的断言,而是去了解他告诉我们的关于生活的智慧。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就痛苦,欲望得到满足就无聊,我们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这是叔本华对人的态度。
有时候想来,的确如此。
如果我们没有找到自己精神的娱乐方式,一味地追求自己想要的那些物质,那么当物质得到短暂的满足之后,我们会有短暂的不知所措,会有短暂的失去目标,而如果没有满足,我们就会痛苦,这大抵就是很多人都有的体验。
你心心念念想要某个东西,于是你就为那个东西努力,整日都想着它,有一天你得到了它,那时候你确实很开心,可是没多久,你就失去了那种开心,不得不重新寻找另一个东西。
如此周而复始,直到过完这不长不短的一生。
叔本华说人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这并没有错。
但是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幸福、痛苦、无聊之外找到另外一个世界,哪里没有这些东西,有的是本质的满足。
恰如他说“既不屈从爱,也不屈从恨;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信”。
在《叔本华全集·悲观论集》中,叔本华说,除了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没有什么目的可言。
在叔本华看来,痛苦是生命的底色,人的很多努力都是为了摆脱痛苦和无聊。
所以,总的来说,人不是为了获得幸福,而是为了摆脱痛苦。
叔本华之所以这么说,大概也是因为人对于快乐和幸福,总是记忆不深刻,而对于痛苦,哪怕只有一点点,也是记忆深刻。
而人的记忆的存在,常常让人所遭受的痛苦被无限放大。
遭遇同样的伤害,动物的痛苦就是短暂的,孩子的痛苦次之,成年人的痛苦最长。
但说到底,痛苦只是人对于痛苦的感受。
恰如佛陀所说:身在烈火,如遇清凉境界。
由此可见,痛苦并非真正的本质,而是人对于事物的感受方式。
尽管如此,我们的生活还是充满痛苦,而且痛苦随处可见,佛家所说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放不下,都是痛苦。
生老病死,固然人人都有。
但这也是自然规律,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痛苦呢?叔本华没有说,但我们不能不想到叔本华所说的表象和意志的哲学,肉眼所见的万物,都是作为表象而在,都是意志的表象,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真实。
国内有研究者说叔本华哲学的核心就是佛家的思想。
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佛家思想也好,是道家思想也罢,我们的人生都是在自己过的,好与坏,苦与痛,只有自己才明白。
而叔本华说人生实苦,就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所感受到的来说,确实就是这样。
叔本华虽然说痛苦是生命的本质,但是这种认识并不说说叔本华的人生就是痛苦的。
叔本华一生过着富裕的生活,普通人为钱财烦恼,而这些对于叔本华来说,通通都不存在。
他早年遵从家人的嘱咐,成为一名出色的商人,后来研究哲学,成为一个出色的哲学家。
但叔本华在哲学上,也可以说是不幸的,在他生前,哲学未得到承认,死后多年,哲学风靡世界,成为一股热潮,实际上,很多哲学家思想家,都是死后才得到承认。
据传当时叔本华和黑格尔在同一大学教授哲学,每次哲学讲座,叔本华上课的教室里门可罗雀,还是被班级派去的代表,是为了给这位哲学教授一些“面子”才去的,而黑格尔的课堂上,人多得坐不下。
如果叔本华有痛苦,才华得不到承认,大概就是一个吧。
1860年,叔本华因肺炎恶化去世。他在遗言中说:希望爱好他哲学的人,能不偏不倚地,独立自主地理解他的哲学。
尼采作为叔本华的继承者,但是他否定了叔本华关于痛苦的学说,否定了叔本华的悲观论调,转而肯定人生的积极,肯定超人。
但尼采的人生,却是一场悲剧。
45岁的时候,尼采疯了,在疯癫中度过自己生命的最后10年,在那之前,其哲学也是“门可罗雀”。
也许不能用痛苦来形容尼采,但其一生,从我们的角度来说,就是不幸的。
有意思的是,尼采始终鼓吹积极,而叔本华,却一直坚持他的悲观主义。
今天可以这么看,叔本华的悲观是乐观的,而尼采的乐观是悲观的。
所以,我们读叔本华,感受到一种积极。
而当我们阅读尼采,虽然他豪言壮语,但依旧掩盖不住内在的那股悲观和孤独。
人生苦不苦,只有自己知道,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就怕我配不上我受的苦。
所以,苦不苦,还要看如何对待。
对于伟大的心灵来说,苦难和幸福一样,都只是一种经历。
文|帝小羽,我从山里来,欲回山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