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朝的吉祥三宝
在明代众多皇帝中,有这么一位皇帝,在位仅十年,三十六岁时便因病去世,却给明代留下了三件至宝,直到如今我们仍能听到这三件以宣德年号命名的宝贝。它们便是【宣德三绝】,即宣德瓷、宣德炉、宣德笺;而这位皇帝便是,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是成祖的孙子,于公元1425年到1435年在位,他文武双全,既能平叛、征讨蒙古,又能整顿吏治财政,还是个有名的“文艺皇帝”,除了爱好促织被戏称为“促织天子”之外,他的诗词书画收藏鉴赏也极有水平。
明宣宗坐像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明 朱瞻基《武侯高卧图》 故宫博物院藏
据《大明宣宗御制集》记录,宣宗几乎每天都挥毫泼墨,吟咏和诗,最终达到了“逊志经史,长篇短歌,援笔立就”的境界,遇到科举考试也要自己发挥发挥,然后还小骄傲一把“我不当会元及第耶!”
在宣宗的努力下,明朝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在“仁宣之治”期间国力几乎达到了国力的巅峰。
或许正因有坚实的经济与社会基础,再加上统治者的高超审美水平,宣德三宝才应运而生。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宣德朝,一观宣德三宝的风采。
宣德·瓷
我国的制瓷工艺源流悠久,明朝初建,太祖朱元璋就在以前的浮梁磁局之外,另外在景德镇珠山设置官窑。而宣德时景德镇出产的官窑瓷器,更是发展到了一种极致的完美,明代文人均对宣德瓷有着极高的评价。
谢肇淛在《五杂俎》中说得最为详尽明晰:“宣德不独款式端正,色泽细润,即其字画亦皆精绝”;“今龙泉窑世不复重,饶州景德镇所造,遍行天下,每岁内府颁一式度,纪年号于下,然惟宣德款式最精,距迄百五十年,其价几与宋器埒也。”
明宣德 景德镇窑青花海水白龙纹盘上海博物馆藏
瓷器评价中向来厚古薄今,其中又多尊宋瓷,能将宣德瓷与宋瓷中的官窑定窑相比,可见其贵重。
到了清代,常为自己藏宝作诗吟咏的乾隆帝也十分赞赏宣德瓷,在一百九十九篇咏瓷的诗作中,明代官窑共十一首,其中宣德瓷独占七首。
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瓷器种类多样,据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可见其包括青花、釉里红、红釉、蓝釉、青花红彩和五彩器等。
又据《景德镇陶录》中评价——“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可见宣德青花最富盛名。宣德官窑青花瓷造型古朴,釉色艳丽,纹饰多样,表面晶润,气质典雅,敦厚凝重,胎质细腻,而釉面多桔皮皱,可谓是“开一代未有之奇”。
明宣德 景德镇窑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上海博物馆藏
宣德青花从用料开始便注定不凡,当时引入了一种名为“苏泥勃青”的进口原料。苏泥勃青又名苏麻离青,这种原料是郑和下西洋时从伊拉克萨马拉地区带回来的,《事物绀珠》中记载“永乐宣德窑”都使用这种泥料为饰。
它呈蓝黑色或蓝紫色,有自然的铁锈斑结晶,凹凸不平。以其为原料,才使得宣德瓷能呈现出与其他朝青花不同的特色,呈色靛蓝浓艳,却清晰通透,发色晶莹,还偶有晕散,如纸上墨洇。
除了原料,其青花纹饰亦十分别致。或许是受宣德皇帝个人偏好影响,其青花纹饰常常笔法淋漓,线条豪放。人物故事纹颇多,包括藏人歌舞、西王母骑鹤、仕女乘车、婴戏十六子、赏月、拜月、仙人骑凤、蕉叶题诗等等。其中龙纹因刚猛有力,在明清两代龙纹中亦属佼佼者。恰如陈继儒在《妮古录》中所说:“宣庙窑器,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明宣德 景德窑青花海水龙纹盘 上海博物馆藏
宣德瓷不仅艺术成就高,还数量庞大。据《大明会典》记载,仅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就向景德镇御窑厂下达了要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可见其烧造规模之大、数量之多。这众多的产品自然不是仅仅供宫廷日常生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对外关系的见证,或作为答谢进贡的赠礼,或作为外售商品,流传海外。
虽宣德朝仅持续十年,宣德瓷却成为了制瓷史上的永恒经典,从明成化到民国,一直没有停止仿造烧制宣德瓷,其中康雍乾三朝最得其原味,造型、尺寸、纹饰都十分接近宣德瓷,又兼有清瓷特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清乾隆 仿宣德青花三果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炉
宣德炉,即由明宣宗在大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亲自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简称“宣炉”。
在宣宗的要求下,炉的造型必须选自《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及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在整理挑选雅致适用的器型后绘成图样,再标注上来源和典故交由宣宗挑选,再经过最后的样品铸造环节筛选,才能正式开铸。
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在炉外底。
明宣德 双耳三足铜炉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器型挑选完了,原料和技术亦做了很大更改。宋应星《天工开物》中曾谈及宣德炉的诞生来源于一场火宅:“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铜(真者错现金色)。”董小宛的丈夫才子冒襄亦附和了这一说。
《宣德鼎彝谱》中对宣德炉的诞生做了明确的记载,宣德帝看不上当时的陈设鼎彝,故而起了仿古复古之心,恰逢暹罗国进贡了数万斤精炼铜,“阙号风磨,色同阳迈”,这种风磨铜究竟是黄铜还是紫铜白铜,至今仍有学者争议。
不过不论其究竟材质如何,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铜天生带有黄金光泽。一般炉具淬炼四次,而宣德炉却要淬炼十二次,还加入金、银等多种贵重金属。
在这繁琐昂贵的淬炼工序后,宣德炉呈现出了极其细腻、犹如肌肤的质地,光色内融,隐见辉光。光是这色泽,史料记载中便有四十多种,如茄皮色、藏经色、土古色等等。
宣德炉还有一个精妙之处是,若于火上炙烤,便会呈现出灿烂多变的色彩,即便堕于污泥,擦拭干净,又仿若新生。冒襄还为此作歌吟咏“有炉光怪真异绝,肌腻肉好神清和。窄边蚰耳藏经色,黄云隐跃穷雕磨。”
明宣德 紫红铜炉 南京博物院藏
据《宣德鼎彝谱》记录,最终补铸大小鼎彝合计一万五千六百八十四件,其中宣德炉就有几千件,一部分用于郊坛太庙、内廷祭祀,一部分用于赏赐王公大臣,以后再无出品。再加上明末崇祯帝因为经济危机将内府库藏铜器全拿去熔铸铜钱,咸丰时亦然,近代中国又战乱频仍,真正在宣德三年铸造的这批铜香炉极为罕见珍贵。
因其品色俱佳,时人纷纷仿制宣款作炉,把宣德炉奉为铜炉的标准形制,后人亦然,尤其是明中晚期的文人和清代的帝王。其中当年主管过司铸的吴邦佐颇有盛名,他集结官匠,按照当年工艺重铸,款识为“琴书侣”和“吴邦佐”,最接近原版宣德炉。
清代雍乾二朝仿制宣德炉的行为达到了高潮,官方亲自仿制宣德炉。其中又以乾隆朝仿古最盛,乾隆帝将“宣德炉谱”收入了《四库全书》,造办处活计档中还常可见到“宣德”字样,这批铜炉至今还有一定的存世数量,有些款识还落宣德款以追遗风。
清 宣德款铜熏炉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笺
宣德纸,又名宣德笺,是宣德朝生产的一种名纸。它包括本色纸(即白纸)、金花五色笺、五色粉笺、五色大帘纸、磁青纸等多个品种。
其中本色纸光滑洁白,细润耐用;金花五色笺是在以植物性染料染就的五色皮纸上再以泥金描成各种纹饰图案;磁青纸则是以靛蓝染料染成,色泽蓝黑莹润,多用泥金在其上撰写供奉的经文。
清 宣德款铜熏炉 故宫博物院藏
据沈德符《飞凫语略》记载,宣德纸本是内府御用纸,后来传入民间,身价比肩当时的金粟山藏经纸、宣和龙凤笺,多作装潢。
宣德纸上若有印“宣德五年造素馨纸”,这种纸纯白如玉,匀整又带帘纹,其中有“陈清”者最佳,桐城的方以智在《物理小识》中便记载了宣德陈清款纸“白楮皮厚,可揭三、四张,声和而有穰。其桑皮者牙色,矾光者可书。”清初这种纸甚至能和有“纸中之王”之称的澄心堂纸并称。
清代查慎行还有关于宣德纸的诗作《恺功侍读惠宣德纸走笔谢之二首》曰:
小印分明宣德年,南唐西蜀价争传。
侬家自爱陈清款,不取金花五色笺。
如果是瓷器是看家本领,铜炉是祭祀重器,那纸笺就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宣宗即位以前,因洪武永乐年间屡屡动荡,官民人人自危,民心难安,仁宗虽赦免旧臣,平反冤狱,但在位匆匆不过一年,扭转社会风气的重担实际落在了宣宗肩上。
明 《朱瞻基行乐图》 故宫博物院藏
宣宗励精图治,劝课农桑,同时亦大力推动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故而这一时期的经济迅速发展,社会思想潮流和文化艺术也因解放而显现出勃勃生机——“仁宣之治,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闾阎乐业,岁不能灾。盖明兴至是历年六十,民气渐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绘画、版画等艺术的蓬勃生长对纸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故而以《萝轩变古笺》和《十竹斋笺谱》为代表的笺谱应运而生。连民间需求的笺都要质佳纹美,被文艺皇帝宣宗领导的官方更不用说。
爱好书画又留心工艺制造的他自然不会亏待自己,内府官纸局本来是以生产宝钞纸为主,也专门制作宣德纸供御用。除此之外,民间进贡的精品亦赐名宣德纸,如同选秀。
明 《朱瞻基行乐图》 故宫博物院藏
透过宣德三宝,我们能看见的绝不仅是瓷器、铜炉、纸笺的极致,唯有鼎盛的国力、蓬勃的文化,才能支撑起饱含精工与底蕴的佳作。
正如当年成祖命还是皇太孙的宣宗对联:万方玉帛风云会,朱瞻基叩头答道:一统山河日月明,明王朝从朝阳开始攀升,逐至炽烈,在史书上留下永恒光明的印记,辉映四方,亦泽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