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丨趣说衡阳老街系列之一:你好!“两头忙”
专家简介
许定国,省文艺理论会会员、美学学会会员、口才与演讲学会终身会员,衡阳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获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高师优秀教师奖、衡阳市优秀教师,主编出版《文艺鉴赏概论》《外国文学》《写作学》等。《石鼓书院大讲坛》特邀嘉宾,主讲《趣说衡阳地名》系列。近年在《船山学刊》发表王船山美学论文多篇。《王船山衡阳八景词十大谜解》《衡阳地名拾趣答客录》等文在《衡阳日报》连载。
「两头忙」,是上世纪衡阳市城北区(今石鼓区)一条百年老街的街名。「望文生义」,应该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常的「街两头」都很忙的一条街。但是,不但今天的年轻人不知道,就是不少花甲以上老者也未知其详,而要进一步寻问这个「生猛地名」来历,更是难倒了许多人。本文考据衡阳市区历史图册,现场踏勘老街小巷,力求还原「两头忙」场景并试析其名成因。
历史标记
可分成书面标记和「民间口述」两类。书面指历年的《衡阳城区》地图及「衡阳市地名志」。如清代宣统年《衡阳城区图》,在城北「正街」(今中山北路)向南到「司前街」之前有「文运街」与「考棚」,而《民国时期市区图》(1947年制),同样地方就标了「荷池路」(考棚)、「两头忙街」与「司后街」。
后来的《衡阳市建设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更详细介绍其变迁:「1969年,为纪念扑灭在两头忙街制硝社火灾中牺牲的市消防队战士许长青烈士,衡阳市人民委员会将两头忙街、司侧街、司后街合称长青路」(《衡阳市地名志》「长青路」条,第13页)。上书还透露「1953年,曾规划将蒸阳路扩建为城区主干道,由中山北路经两头忙直通雁城路」(第98页),可见「两头忙街」曾进入我市「通衢大道」规划。
在寻访中收集到的数位长者「民间口述」则有,如「我自小在两头忙长大,上学时天天经过,人来人往很多」,如「听得我父祖辈说,清光绪时就住在两头忙」,笔者一高校老教授同事也说是在那长大的。但是,现场寻访时也遇到更多茫然不知者。另外,虽多方查询,依然不知这个地名的来历。
现场踏勘
进入南北走向长273米宽5米的「长青路」(石鼓区潇湘街道长青社区),南端出口正对着船山大道的船山大桥尾部,桥上车水马龙,桥下红尘滚滚。环顾四周,见高墙上一长条斑驳木牌是衡阳市「湘剧团」字样,恍然间耳畔有丝竹回响,高亢低吟——当年这里正是红遍衡阳北区的「北区市场」「百花剧院」……看来「两头忙街」的南头今天依然忙碌!
北头呢?出口左侧是「明翰路」,右侧是「中山北路」,前有「桑园社区」。
然而不经意回转身看来处,竟有一个精致的袖珍「庭院」在都市街区中,四合翠绿,高树浓阴,簇拥幽径亭阁,红顶红柱,白檐飞翘。把人看呆!定神抬眼,当年扑灭大火烈士雕像正在眼前!读着碑刻英雄事迹,看着曲径通幽处,这「两头忙街」的北头啊,如今和平安宁,美丽祥和!
命名来历初考
综合历史文献与现场寻访,对「两头忙街」得名来历,目前只能从衡阳城区地形特点以及衡阳历史文化两方面探索。
徐霞客当年游衡州曾说城区「南舒而北削」,就是城南宽阔舒展些,城北紧凑狭窄些。而「两头忙街」正处在北城区入口「正街」要道,那时的「老正街」拐弯时是与它直通的,只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中山北路在今城北医院处拉直了,故今天的「长青路」始终与主干道「中山北路」平行。既然它是北面入城南北要道,那么距离它不足一公里,北面蒸湘汇合处的「草桥商业圈」就是「两头忙街」因忙碌得名的最大原因!
人们耳熟能详的「青草桥头酒百家」画面中就隐藏有「两头忙街」风情。(实有酒家300多,年产销酒达13300吨)。历史记载更告诉我们:蒸水南堤的「米商聚集地桑园街」距它也是近在咫尺,清末衡阳每年运输民船4300艘,税银高达600万两,城内运输挑夫有1200人之多(居民5万多)(《衡阳经贸史述》)。这个巨大的商贸繁华圈再加上今天已绝迹的「古衡州高考一条街」,每年吸引湘南24县科举考生前来此地「府试」(考秀才),人数更是今人难以想象:按《大清会典》秀才名额分配:大县40人,中县30人,小县10人。就按平均每县20人,录取率在5%左右,每县考生有400多,(鲁迅在当年绍兴会稽县500多考生考137名)。衡州府是罕见大府,辖24个县,汇聚来衡阳两头忙旁边「文运街」考棚的至少有9600人,加上送考家人仆人等会接近两万!这时在「两头忙街」上风尘仆仆的忙碌人群会更多:每年有二月的「县试」(衡阳县清泉县酃县的县学考棚在此),四月的「府试」(湘南24县),提前一月要前来办理报考手续(填表,担保,受审),每次连考五场五天。八月「院试」,三年两考,每次两天两场。由于各县考生多,不可能一次而要分批,考一批几个县,所以院试、府试的时间长,居住时间达到一个月之久,故而周围「高考经济」发达,旅店,商铺,餐饮林立,这时,「两头忙」可能都不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