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孔子的梦和孟子的命(上)
在现在的观念的中,都是将孔子和孟子相提并论的,即使是在学校里面,也还是这样讲:孔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但是实际上,在中国的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孔子的地位和孟子是不一样的。
孔子在世的时候,都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圣人了,最初孔子是以道德起家的。所谓儒,在孔子以前都有了,最早的意思,只是指婚丧嫁娶的司仪之类的官职,就是管理礼节的。到孔子时候,以前的那种具有古风的礼仪已经消失的差不多了,只有鲁国,作为最早的具有天子仪仗的诸侯国,还保留有较浓郁的古礼。这就给孔子的成长提供了条件,也给孔子的人生设定了道路。
由于性格原因,孔子很小时候就很喜欢演绎礼节,在小孩子们过家家的时候,喜欢装扮成司仪,主持婚礼或者葬礼。
所以他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执掌礼仪的人。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也就是因为孔子的好学,到四十岁的时候,对于古礼掌握的非常好了,没有什么不明白的了。
所以孔子的一生,都围绕着一个礼字。子入太庙每事问,问的都是礼;整部论语,都是围绕礼的,不讲礼的人,不可能是仁德的,仁是内容,礼是仁的形式;春秋,更是把不符合礼的那些事件记下来,作为反面教材,所以一字寓褒贬,有了春秋笔法。即便是解说周易,也是从天道讲到人文的礼节。
孔子的周游列国,原因就是季氏的无礼之举。季氏作为大夫,飞扬跋扈,竟然在家中演绎只有天子才能欣赏的八佾之舞,所以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愤然离开了鲁国,周游天下。
周游天下一圈,自己的学说得不到重用,最后回到鲁国开始著述,目的也是要将古礼流传下来。所以儒家经典有三礼。
孔子临终前,做了一个梦,但是梦中没有见到周公,醒来之后十分感慨的说:“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是谁?周公是周礼的制定者,周公定鼎洛阳,然后制定了天下的礼仪,所要恢复的,就是周公之礼。
所以孔子的梦,就是一种周礼的复兴之梦。从这样一个角度上来说,孔子也是一个保守主义者,或者是一个守旧派,作为一个衰落王朝的耆老,心中仍然怀着对即将离去的王朝的热爱,是在衰落之世对王朝的一种效忠。这种精神虽然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是是所有的封建帝王所喜欢的,因为他的精神是对统治者有利的,即便是自己的王朝走向了衰落,但是孔子的精神可以鼓励读书人效忠。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中国历史上有了很多的忠君爱国,甘愿为王朝的衰落而自杀的文人志士,尤其是孔孟之道大行其道的宋代,南宋灭亡之后,数十万的读书人蹈海自杀,为统治者献身。
读书人只知道读四书五经的明朝,灭亡之时,大批的读书人开始组织军队对抗清朝。依然只知道都四书五经的清朝灭亡的时候,大批的保守派在观望,即便是作为大师级别的王国维,也会跳湖自杀。辜鸿铭还会在二十年代还留着小辫子。
所以五四时期,打到孔家店,是有原因的。所以孔子的地位就有了这样的变迁,在太平盛世,孔子的地位就高;在乱世,孔子的地位就变低。因为孔子的礼,是要维持一种井然的秩序,在太平盛世,秩序很重要;在乱世,打破旧秩序就是一种潮流,这时候尊崇孔子就有点不合时宜。
五四时期的打倒孔家店,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批林批孔,但是到了现在,又国学热了,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但是孔子本人并不是一个古板的小老头,还是很风趣很有人情味的。骂起人来又不留情面:“是可忍孰不可忍”;“朽木不可雕也”。喜欢一个人也可以把他捧到天上去:“贤哉回也,....”有时候也会说说大话:“杀鸡焉用牛刀。”有时候也会自嘲一下,别人说他像丧家之犬,他还笑笑说对方说得好。
但是孔子的价值,并不在于他核心坚持的礼上,在于他的精神,追求人格完美的精神,致力于建立一种让人世间和睦相处的精神,一种对知识精益求精的精神。在于他的无私的培养人才,在于他对于理想信念的执着。所以在当时,及他身后,他的人格魅力是恒远的。
正如小悦说的,“真正的大学问,在于彰明人类本身所固有的光明的德行,在于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但是创新精神在孔子身上就显得不足了,孔子讲究“述而不作”,并不创立新的学说,不寻求变革,只是想恢复以往的和谐的秩序。
创新精神在孟子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