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丨敬一丹 撰文丨宋英杰 配乐丨巫娜 - 春暖农禅
作者/宋英杰
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在人们的意念之中,其实有三个春天。
一是天文层面的春,二是农耕层面的春,三是气候层面的春(日平均气温稳定高于10℃)。
二十四节气所设定的是四季均等的季节框架。立春开始,是天文意义上的春。在节气起源地区,立春的第一个标识,是“东风解冻”。所以立春的这个“春”,是始融之候;数九数完“寒尽春归”的那个“春”,是可耕之候。我们常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那为什么还是“靠天吃饭”呢?
因为人和是可控的,地利是部分可控的,只有天时是不可控的。
在民间,有一种描述春天的称谓,叫做:春脖子。这是一个拟人化的说法。
有人将春脖子理解为春季的时长,感慨春天短暂。这当然也可以作为春脖子的引申语义。
但所谓春脖子,原本是指从春节到清明之间的时间。也就是人们欢度完春节,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间的准备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春脖子这个词本身就具有劝耕的意味。所谓春脖子长或者春脖子短,其实一直没有严谨的定义,只有笼统的划分。以立春和清明两个节气作为标准时间节点。
立春解冻,清明播种,都有着明确的物候标识。从解冻到播种,大约相距60天。
最早的春节是1月21日,距离清明75天;最晚的春节是2月20日,距离清明45天。
您看,最短的春脖子跟最长的春脖子比,短了整整30天!
立春,又称打春,因为鞭打春牛,曾经是流行于全国的岁时习俗。那既是对春天的礼敬,也是对丰稔的期许。
二十四节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申遗过程中,曾经遇到一个插曲。
在介绍节气民间习俗的过程中,说到“立春鞭春牛”,有人提出质疑,鞭打春牛,是否涉嫌虐待动物?
其实,立春鞭春牛,并不是鞭打真的牛,打的实际上是土做的牛,是耕牛形状的泥塑而已。《后汉书》说:“季冬,立土牛六头于国都、郡县城外丑地(东北偏北方位),以送大寒。”
早在先秦时期,制作土牛,送寒和劝农就已经是官方的规制了。隆冬时节,各级官府“出土牛以送寒气”,这是春牛之缘起。后来人们将这个习俗确定在了立春。
从前,到了立春,除了集中式的鞭春牛仪式,还有分散式的报春活动。所谓报春,就是有人敲锣打鼓,唱着迎春赞词,挨家挨户地送春牛图。所谓春牛图,是年画的一种,画面里通常是两个角色,一个是童男装扮成的芒神,一个是芒神身边的耕牛。但在报春过程中赠送给农户的红纸印制的春牛图上,除了二十四节气,一般还有农民牵牛耕地的图案。所以春牛图,也被称为“春帖子”。报春,是一种亲切的、走街串户的劝耕。各位朋友,我在喜马拉雅开播音频专辑了
欢迎您订阅《听见·敬一丹》专辑
扫描二维码即可收听^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