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雪窝子”的胶东半岛,在清代常因此在皇帝面前露脸 2024-05-02 05:44:38 号称“雪窝子”的胶东半岛,这两天开始发威。从社交平台晒出的图片来看,烟台和威海两市下的雪都不小。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发达,即便远隔千万里,也能看到胶东的雪景。但在古代,没有相机、没有网络,普通的人们对于外地发生的情况,通常很难知晓。即便是朝廷,也只能通过地方官的文字奏报,大概了解一下情况。在清代,奏折制度十分发达,督抚等封疆大吏,要定期将本辖区内的大事通过奏折的形式向皇帝汇报。民以食为天,食以田为本,田以水为先。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来说,主要是看天吃饭,因此下雨下雪对于朝廷来说就是大事,如果下属州县遇到雨雪的话,督抚通常就要将之上奏。当然了,适量的雨雪会被视为“天降甘霖”,过则成灾。 而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胶东半岛的州县就因为下雪较多的关系,时常在皇帝面前露脸。下面就从《清实录》的记载中摘选几条,以飨读者。第一则记载是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时任山东巡抚明兴,上奏说:“济南、武定、沂州、青州、莱州、登州六府。于(上年)十二月十一、二十二等日。先后得雪三四寸至六七寸不等。”(由于雪情是层层上报,先汇总到省城然后上奏给乾隆帝,因此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有的朋友或许会说,上面的奏折提到了山东大部分地方,并没有显出胶东的特殊之处。那么,下一则记载就更精确了一些。 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山东巡抚明兴又上奏朝廷说:“登州府属荣成、宁海二州县,得雪五寸,其省城及迤西各府,未据奏报得雪。”这一回,登州府治下两个州县下了五寸的雪,而山东内陆没有下雪,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这也让荣成、宁海两地在乾隆帝面前露了脸。尤其是荣成,在雍正年间才建县,因为下雪而让皇帝加深了印象,也算是一件好事了。而素以勤政为名的雍正帝,也曾批阅过不少关于雪情的奏折。不过,笔者暂时还没有查到具体记载登莱的情况。只是在雍正十年三月,河东总督田文镜曾在奏折中侧面提到登莱“不缺雪”。 他说:“臣驻劄地方路途远近不一,各属具报雨雪之文前后参差而到,未能随时彚(hui,同“汇”)奏。除登莱青三府及莒滨等州所属,上冬原未缺雪、春来亦未少雨,二麦丰收可卜外,惟济兖东三府及泰东高濮沂曹等州所属地方雨雪稀少。”其中“上冬原未缺雪”这一句,也能看出胶东半岛的冬雪充沛。 前面已经提到,适量的雨雪对于农业来说是好消息,但过犹不及。在清代的史料中,也有胶东冰雪成灾的记载。《清史稿》载:“乾隆二十六年冬,福山大寒,树多冻死;文登、荣成大雪寒甚。嘉庆十九年秋,招远、黄县大寒,海冻百馀里,两月始解。道光二十一年正月,登州府各属大雪深数尺,人畜多冻死。”综上来看,胶东半岛“雪窝子”的名号,也是很有历史积淀的。 赞 (0) 相关推荐 奏折上的“天气晚报”:官员为什么要跟皇帝聊天气? 本 文 约 453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奏折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也是皇帝与大臣之间重要的沟通媒介.通过批阅奏折,皇帝可以了解官员的日常工作及地方突发情形. 但在皇帝 ... 清代的奏折 "奏折:奏,进也,群臣进言于皇帝之意:折,叠也,书所言于纸上而叠之,故称为奏折.奏折为清朝所特有,它的出现和应用,完全适应了清朝皇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并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独断 ... 胶东半岛环游速记之四:威海成山头 胶东半岛环游速记之四:威海成山头 胶东半岛在北宋时就是有名的“雪窝子”,古诗中屡有提及 寒衣节已过,农历已经进入十月,这个时候在胶东半岛,很多人已经开始期盼初雪的到来. 胶东半岛的降雪规模虽然不能与东北相比,但在同纬度地区,已经算是比较突出的了,因此素有"雪窝子"之称 ... 参观胶东一座清代的刘氏家庙,在莱西市的刘家埠子村 前段时间曾给大家介绍过青岛莱西市姜山镇吕家泽口村一座吕氏祠堂,有当地的朋友留言说,同样在姜山镇辖区内,还有一座刘氏家庙.这座刘氏家庙保存更为完好,并且已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他建议我们去参观一下. 我们查 ... 号称我国“雪窝子”的城市,居然不在东北? 墨迹天气2020-12-04 07:09:00提到冬季有名的"雪窝子",你会想到国内的哪些城市呢?不少朋友可能会在公认的降雪大户--新疆北部和东北的城市里找答案,但我国有处著名的雪 ... 胶东半岛在清初还能看到老虎,栖霞和黄县均有官方记载 老虎是林中之王,对领地环境(生存空间)有极高的要求.在历史上,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老虎的领地也逐渐缩小,很多地方都已经难觅老虎的踪迹. 山东是人口稠密的省份,野外早已不见有老虎生存.实际上,不仅是 ... 百余年前刺槐引入胶东半岛,如今刺槐花大包子已是乡土名吃 今日立夏.在胶东半岛,这一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楸树和刺槐的花期将至. 楸树和刺槐如今虽然都很常见,但就渊源来说,它们却是两个不同的树种.前者是本土良木,古代就受到木匠们的青睐:而后者与苹果.大樱桃相似 ... 胶东半岛陆路交通三大门户:北有新河,中则明村,南为蓝村 胶东半岛之南.东.北三面皆环海,惟有西面隔胶莱河与内陆相连.因此,就古代地理形胜而言,此河为半岛之天堑,而河之左岸,即胶东之门户焉. 胶莱河连接在海沧口与麻湾口之间,全长有数百里之遥.虽然如今修路筑桥 ... 胶东半岛进入花生种植期,不少县市习惯称之为“长果” 谷雨之后,五一之前,是胶东半岛种植花生的集中期.天公作美,这些天也下了几场小雨.趁着这个天时之利,不少勤快的农民早已下地耕作了.周末在乡间公路上走一走,随处可以见到已经铺设好的地膜. 种花生,是一个辛 ... 明初胶东半岛鲜有水稻种植,从南方来的移民只能适应吃麦子 编者按:因为众所周知的缘故,"水稻"在这两天也成为很多朋友不断提到的一个概念.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自然是值得尊敬和纪念.不过,此公众号的定位为人文历史,而非时事热点.故本文虽以水稻 ...
号称“雪窝子”的胶东半岛,这两天开始发威。从社交平台晒出的图片来看,烟台和威海两市下的雪都不小。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发达,即便远隔千万里,也能看到胶东的雪景。但在古代,没有相机、没有网络,普通的人们对于外地发生的情况,通常很难知晓。即便是朝廷,也只能通过地方官的文字奏报,大概了解一下情况。在清代,奏折制度十分发达,督抚等封疆大吏,要定期将本辖区内的大事通过奏折的形式向皇帝汇报。民以食为天,食以田为本,田以水为先。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来说,主要是看天吃饭,因此下雨下雪对于朝廷来说就是大事,如果下属州县遇到雨雪的话,督抚通常就要将之上奏。当然了,适量的雨雪会被视为“天降甘霖”,过则成灾。 而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胶东半岛的州县就因为下雪较多的关系,时常在皇帝面前露脸。下面就从《清实录》的记载中摘选几条,以飨读者。第一则记载是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时任山东巡抚明兴,上奏说:“济南、武定、沂州、青州、莱州、登州六府。于(上年)十二月十一、二十二等日。先后得雪三四寸至六七寸不等。”(由于雪情是层层上报,先汇总到省城然后上奏给乾隆帝,因此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有的朋友或许会说,上面的奏折提到了山东大部分地方,并没有显出胶东的特殊之处。那么,下一则记载就更精确了一些。 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山东巡抚明兴又上奏朝廷说:“登州府属荣成、宁海二州县,得雪五寸,其省城及迤西各府,未据奏报得雪。”这一回,登州府治下两个州县下了五寸的雪,而山东内陆没有下雪,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这也让荣成、宁海两地在乾隆帝面前露了脸。尤其是荣成,在雍正年间才建县,因为下雪而让皇帝加深了印象,也算是一件好事了。而素以勤政为名的雍正帝,也曾批阅过不少关于雪情的奏折。不过,笔者暂时还没有查到具体记载登莱的情况。只是在雍正十年三月,河东总督田文镜曾在奏折中侧面提到登莱“不缺雪”。 他说:“臣驻劄地方路途远近不一,各属具报雨雪之文前后参差而到,未能随时彚(hui,同“汇”)奏。除登莱青三府及莒滨等州所属,上冬原未缺雪、春来亦未少雨,二麦丰收可卜外,惟济兖东三府及泰东高濮沂曹等州所属地方雨雪稀少。”其中“上冬原未缺雪”这一句,也能看出胶东半岛的冬雪充沛。 前面已经提到,适量的雨雪对于农业来说是好消息,但过犹不及。在清代的史料中,也有胶东冰雪成灾的记载。《清史稿》载:“乾隆二十六年冬,福山大寒,树多冻死;文登、荣成大雪寒甚。嘉庆十九年秋,招远、黄县大寒,海冻百馀里,两月始解。道光二十一年正月,登州府各属大雪深数尺,人畜多冻死。”综上来看,胶东半岛“雪窝子”的名号,也是很有历史积淀的。
号称“雪窝子”的胶东半岛,这两天开始发威。从社交平台晒出的图片来看,烟台和威海两市下的雪都不小。现代社会通讯技术发达,即便远隔千万里,也能看到胶东的雪景。但在古代,没有相机、没有网络,普通的人们对于外地发生的情况,通常很难知晓。即便是朝廷,也只能通过地方官的文字奏报,大概了解一下情况。在清代,奏折制度十分发达,督抚等封疆大吏,要定期将本辖区内的大事通过奏折的形式向皇帝汇报。民以食为天,食以田为本,田以水为先。对于古代的农业社会来说,主要是看天吃饭,因此下雨下雪对于朝廷来说就是大事,如果下属州县遇到雨雪的话,督抚通常就要将之上奏。当然了,适量的雨雪会被视为“天降甘霖”,过则成灾。 而从史料记载的情况来看,当时胶东半岛的州县就因为下雪较多的关系,时常在皇帝面前露脸。下面就从《清实录》的记载中摘选几条,以飨读者。第一则记载是乾隆四十九年正月,时任山东巡抚明兴,上奏说:“济南、武定、沂州、青州、莱州、登州六府。于(上年)十二月十一、二十二等日。先后得雪三四寸至六七寸不等。”(由于雪情是层层上报,先汇总到省城然后上奏给乾隆帝,因此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有的朋友或许会说,上面的奏折提到了山东大部分地方,并没有显出胶东的特殊之处。那么,下一则记载就更精确了一些。 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山东巡抚明兴又上奏朝廷说:“登州府属荣成、宁海二州县,得雪五寸,其省城及迤西各府,未据奏报得雪。”这一回,登州府治下两个州县下了五寸的雪,而山东内陆没有下雪,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对比。这也让荣成、宁海两地在乾隆帝面前露了脸。尤其是荣成,在雍正年间才建县,因为下雪而让皇帝加深了印象,也算是一件好事了。而素以勤政为名的雍正帝,也曾批阅过不少关于雪情的奏折。不过,笔者暂时还没有查到具体记载登莱的情况。只是在雍正十年三月,河东总督田文镜曾在奏折中侧面提到登莱“不缺雪”。 他说:“臣驻劄地方路途远近不一,各属具报雨雪之文前后参差而到,未能随时彚(hui,同“汇”)奏。除登莱青三府及莒滨等州所属,上冬原未缺雪、春来亦未少雨,二麦丰收可卜外,惟济兖东三府及泰东高濮沂曹等州所属地方雨雪稀少。”其中“上冬原未缺雪”这一句,也能看出胶东半岛的冬雪充沛。 前面已经提到,适量的雨雪对于农业来说是好消息,但过犹不及。在清代的史料中,也有胶东冰雪成灾的记载。《清史稿》载:“乾隆二十六年冬,福山大寒,树多冻死;文登、荣成大雪寒甚。嘉庆十九年秋,招远、黄县大寒,海冻百馀里,两月始解。道光二十一年正月,登州府各属大雪深数尺,人畜多冻死。”综上来看,胶东半岛“雪窝子”的名号,也是很有历史积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