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砖”在褪色?负责任地告诉你:并没有!

2017年9月3日—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即将在中国厦门举行。多年来,因其实力的增长,金砖国家成为了高速发展经济体的代名词。

但在欧美金融及债务危机影响下,金砖国家的经济也或多或少受到了负面影响。一些媒体因此提出了“金砖褪色论”,甚至有了“破碎的金砖”的说法。

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千钧压顶,负重前行

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之后,原本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际贸易增长低迷,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乏力,保护主义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经济政策的内顾倾向越发严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进展缓慢。

2017年4月,世界贸易组织(WTO)发布的《贸易统计与展望》 (World Trade Statistical Review 2017)报告显示,2016年世界贸易量仅增长1.3%,与世界GDP实际增长率之比仅为0.6。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八年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流入额年均增速仅为0.8%。而金砖国家进入2016年以后FDI增长动力依然不足,FDI流入额较上年下降2.5%。

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上述情况的出现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基于保护自身产业的目的而推出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密切相关。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意大利修宪公投失败等世界大事件,均反映出发达国家的政策内顾倾向日益加重。

在这种形势下,虽然新兴经济体致力于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TO等现有全球治理体制的改革,却奈何不了当前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导国家——比如美国,他们以各种国际规则来约束金砖国家的发展,同时要求金砖国家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

在世界经济的蛋糕不够大、不够分的时候,在当前经济体系下有较大话语权的大国急于将更多的蛋糕切到自己的盘子里。这让全球经济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如何把蛋糕做大以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增长,同时改变蛋糕分配规则,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更加公平合理?这就需要各国共同努力了。而金砖国家由世界上最大的几个发展中国家组成,自然可以在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取长补短,共谋发展

这些年来,金砖国家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比如推动IMF投票权改革。在2010年提出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后,IMF资金规模已扩大一倍——从2385亿SDR增至4770亿SDR,发展中国家话语权获得提升,其中中国所拥有的份额和投票权比重从原来的第六位跃居第三位。

没有机遇就自己制造机遇。

金砖国家不仅为自身带来了巨大机遇,也被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寄予厚望。现如今,金砖国家已成为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国际组织,大家都希望搭上金砖稳步发展的顺风车。

金砖国家之间相互合作发展的空间更是巨大。尽管存在暂时性经济增长减缓的情况,但是金砖国家财政状况总体表现良好,黄金储备在全球占比达40%,拥有丰富的人力和国土资源。金砖各国分布在全球各大洲,具有独特的战略地理优势,其互补性产业结构也使得合作需求长期存在。

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可与南非合作建立南部非洲电力系统和交通系统,与印度、俄罗斯重续古丝路之缘,与巴西共同开发农业设施。

在金融方面,金砖国家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建立了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基金,可以为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帮助金砖各国更好地化解潜在的金融危机。

▲  2015年7月20日至21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仪式系列活动在上海举行。时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左3)与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卡马特(右3)在上海中国金融信息中心考察金砖银行临时办公地点。

在贸易和投资方面,金砖国家可共同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大货币金融和大宗商品合作。金砖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禀赋存在互补性,中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具有巨大的能源和原材料需求,矿产资源大国俄罗斯、巴西和南非正好可以与之形成互补。

伴随着金砖国家内部贸易便利化的进一步发展,金砖国家内部贸易的比重逐年上升,同时金砖国家之间的国际投资也迅速增大,俄罗斯、巴西、中国均培养了诸多体量较大、实力较强的国有跨国公司。

金砖国家的发展潜力十分强劲,从中长期来看,那些认为“金砖”将褪色的言论并没有事实根据。

在这个逆全球化潮流泛滥的时代,金砖各国在不断的合作与交流中提升政治与战略互信,推动世界格局向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方向转变,推动世界经济向更加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金秋之际,金砖国家将迎来第二个“黄金十年”,“金砖”的色泽也必将越来越闪亮。

撰稿 / 卞永祖(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余雯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实习研究员)

图片 / 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