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三)
阳明病有经证和腑证之分。经证者,热在神经血液二系,肠胃未结实。经证以白虎 汤为主方,腑证者,病在肠已结实,以承气汤为主剂。
太阳中风,喝了桂枝汤以后,出了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喝了很多的水都不能缓解,脉象又洪又大,这个就是白虎人参汤证。其实,这个就是邪气传入阳明了,也就是说,从太阳证转为阳明证了,热盛伤津。
病人原来是桂枝汤证,喝了第一碗就好了,结果病人觉得剩下的药可惜了,医生在开药的时候,炙甘草,生姜,大枣开的剂量又不够,病人把剩下的药喝了,造成了津液大量的流失,这样就太过了出现的后遗症,其实太阳中风就算是发汗太过,就算是里虚了,加一点炮附子就可以了,基本上也不会转入白虎汤证,但是你不知道,没有加炮附子,就很容易转为白虎汤证,桂枝汤中的炙甘草,生姜,大枣他们主要是补充肠胃中的津液,但是,炙甘草,生姜,大枣开的量不够,津液补充不够,结果病人又把剩下的药又喝了,这样就是太过了。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也比较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关于麻黄汤,我们后面会讲。
也有可能是病人得了太阳中风,没有管他,以为拖几天就好了,结果病没有好,病差不多快要进入阳明的时候,但是还没有进入阳明,这个时候病人才来找医生开药,由于还没有进入阳明,已经要进入阳明了,医生开了桂枝汤,结果,喝完桂枝汤就转成了白虎汤证了。这个并不是医生开药不对,而是病人拖出来的,喝药太晚了。
我们前面讲了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所以“经”指的就是血脉神经,那么“腑”呢指的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是力量太强,发汗太多,造成了血管里面的血液里的水不足了,这样就会产生经热,这个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了大便干燥,这个就是腑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承气汤证。
白虚汤证的特点:壮热,心燥口渴,喝很多水还不止渴,脉洪大,白虎汤的白虎指的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的,阳明经热的时候,常会用到石膏来退热。我们在开石膏的时候,这个量一定要开够,伤寒论中原文说的是一斤,当然我们不可能开一斤,一般来讲开过30—50克就可以,开少了根本就没有用,知母10—20克就差不多。
知母在《本草纲目》里说是除烦、止渴、生津,因为白虎汤证的病人,嘴巴很渴,血里面的水不足的时候,喝水都没用的。这时候用知母来除烦,胸腔里面没有水气的时候,肺的法象是天,天上一旦没有云了 ,太阳直射,人就会感到很烦,这个时候,肺里没水,是干的,肺燥就会津枯,所以,口会很渴,由于是太阳直射,所以,想喝冰水。
人在想喝冰水的时候,就表示里热很盛,肺很燥,喝下去的水一下就干了,根本来不及,这个时候用白虎汤,当白虎汤吃下去的时候,会有一个特殊的现象,烧退的时候,同时病人也会流汗,这个汗就能把病人的病毒从身体里面带走,从汗液里排出来。
石膏是白色的,我们中医讲白色为阳,黑色为阴,所以,石膏是阳药,但是石膏也是大寒的药,寒凉的药一吃下去,马上进入血脉,同时很快把血的温度降下来,但是,当病人高热、壮热的时候,开白虎汤的时候,这个白虎要大剂量的开,才会有效,也就就是说至少一两以上,我们上面讲50克以上甚至会开到100克,更重的时候开到200克,这就要根据病人当时的情况而定。
本草纲目里记载石膏微辛而寒,于清热中,具有散热之性,为退热之专品,惟宜生用。
用白虎汤的时候,病人一定是有壮热。当我们看到一个病人也是发烧得很厉害,全身很烫,但是却是倦缩成一团,或者是衣服穿得很厚,这是恶寒,根本就不是白虎汤证了。白虎汤证是一派热证,睡觉根本就不用盖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