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三)

阳明病有经证和腑证之分。经证者,热在神经血液二系,肠胃未结实。经证以白虎 汤为主方,腑证者,病在肠已结实,以承气汤为主剂。

太阳中风,喝了桂枝汤以后,出了很多的汗,病人出现心烦口渴很厉害,喝了很多的水都不能缓解,脉象又洪又大,这个就是白虎人参汤证。其实,这个就是邪气传入阳明了,也就是说,从太阳证转为阳明证了,热盛伤津。

病人原来是桂枝汤证,喝了第一碗就好了,结果病人觉得剩下的药可惜了,医生在开药的时候,炙甘草,生姜,大枣开的剂量又不够,病人把剩下的药喝了,造成了津液大量的流失,这样就太过了出现的后遗症,其实太阳中风就算是发汗太过,就算是里虚了,加一点炮附子就可以了,基本上也不会转入白虎汤证,但是你不知道,没有加炮附子,就很容易转为白虎汤证,桂枝汤中的炙甘草,生姜,大枣他们主要是补充肠胃中的津液,但是,炙甘草,生姜,大枣开的量不够,津液补充不够,结果病人又把剩下的药又喝了,这样就是太过了。但是如果是服用麻黄汤过量,或麻黄汤中的杏仁不够,使得肺中津液不足,也比较容易转化成白虎汤证,关于麻黄汤,我们后面会讲。

也有可能是病人得了太阳中风,没有管他,以为拖几天就好了,结果病没有好,病差不多快要进入阳明的时候,但是还没有进入阳明,这个时候病人才来找医生开药,由于还没有进入阳明,已经要进入阳明了,医生开了桂枝汤,结果,喝完桂枝汤就转成了白虎汤证了。这个并不是医生开药不对,而是病人拖出来的,喝药太晚了。

我们前面讲了阳明证分“经热”和“腑热”,所以“经”指的就是血脉神经,那么“腑”呢指的就是肠胃消化系统,如果是力量太强,发汗太多,造成了血管里面的血液里的水不足了,这样就会产生经热,这个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发汗的时候把肠胃里面的津液都发掉了,造成了大便干燥,这个就是腑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承气汤证。

白虚汤证的特点:壮热,心燥口渴,喝很多水还不止渴,脉洪大,白虎汤的白虎指的就是石膏,石膏是清凉润肺的,阳明经热的时候,常会用到石膏来退热。我们在开石膏的时候,这个量一定要开够,伤寒论中原文说的是一斤,当然我们不可能开一斤,一般来讲开过30—50克就可以,开少了根本就没有用,知母10—20克就差不多。

知母在《本草纲目》里说是除烦、止渴、生津,因为白虎汤证的病人,嘴巴很渴,血里面的水不足的时候,喝水都没用的。这时候用知母来除烦,胸腔里面没有水气的时候,肺的法象是天,天上一旦没有云了 ,太阳直射,人就会感到很烦,这个时候,肺里没水,是干的,肺燥就会津枯,所以,口会很渴,由于是太阳直射,所以,想喝冰水。

人在想喝冰水的时候,就表示里热很盛,肺很燥,喝下去的水一下就干了,根本来不及,这个时候用白虎汤,当白虎汤吃下去的时候,会有一个特殊的现象,烧退的时候,同时病人也会流汗,这个汗就能把病人的病毒从身体里面带走,从汗液里排出来。

石膏是白色的,我们中医讲白色为阳,黑色为阴,所以,石膏是阳药,但是石膏也是大寒的药,寒凉的药一吃下去,马上进入血脉,同时很快把血的温度降下来,但是,当病人高热、壮热的时候,开白虎汤的时候,这个白虎要大剂量的开,才会有效,也就就是说至少一两以上,我们上面讲50克以上甚至会开到100克,更重的时候开到200克,这就要根据病人当时的情况而定。

本草纲目里记载石膏微辛而寒,于清热中,具有散热之性,为退热之专品,惟宜生用。

用白虎汤的时候,病人一定是有壮热。当我们看到一个病人也是发烧得很厉害,全身很烫,但是却是倦缩成一团,或者是衣服穿得很厚,这是恶寒,根本就不是白虎汤证了。白虎汤证是一派热证,睡觉根本就不用盖被子。

(0)

相关推荐

  • 经方:白虎汤(阳明经热)

    白虎汤[原文]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右四味,以水一斤,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者]张仲景[出自]<伤寒论>[伤寒金匮]1.伤寒,脉浮滑,此表有 ...

  • 经方:白虎加人参汤(燥渴)

    白虎加人参汤[原文]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三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作者] 张仲景[出自] <伤寒论>[伤寒金匮]伤寒论 ...

  • 『每天学伤寒』甘草附子汤 白虎汤

    一九〇: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气短,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被,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掣痛,痛得很厉害,抽筋的痛,不得屈伸,弯都会痛,近之则痛剧,碰到都会痛, ...

  • 经方:大青龙汤(外热里寒)

    大青龙汤[原文]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八二)

    伤寒论第70条辨: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原文解释: 发汗以后,怕冷的,这是正气虚弱的原因:不怕冷,只有发热等症状的,是邪气盛实的表现,应当泻实和胃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二)

    第65条辨: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第65条辨解释:发了汗以后,病人出现脐下跳动不宁,似奔豚将要发作的征象,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治. 我们前面学了桂枝甘草汤发汁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九二)

    豆豉的药性是苦,辛,凉的,归肺经和胃经,主要功效就是解表除烦,但是豆豉的解表比起桂枝要弱得多了,只是说它有发表这功效而已,还有宣发郁热,临床上常会用到外感表证,由于豆豉发汗解表的力量比较平稳,所以,不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0二)

    伤寒论第86条辨: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原文解释:衄血许久的病人,多阴虚火旺,不能用发汗法.若误发其汗,就会出现额部两旁凹陷处的动脉拘急.两眼直视.眼球不能转动.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五二)

    当病进入阳明以后,就是进入肠胃了,有可能病人会有下利,或者是恶心,呕吐,或者是便秘,这个时候,如果病人还有一点点汗出,不恶寒,这个时候千万不可以攻下. 张仲景的意思就是说,只要病人还有表证,都不可以攻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四二)

    麻黄汤里用到了杏仁,我们在第六节里讲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中讲到了杏仁,杏仁有润肺止咳除痰,润肠通便的作用,杏仁在麻黄汤里的作用就是润肺的,因为麻黄遇到桂枝就会发表,麻黄会把肺里津液发散掉,所以,加上杏仁就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三二)

    如果只有手脚末端冷,那么瘀血块不会制造得很快,所以有人手脚冰冷了很久,也还没有发心脏病.如果到了四逆的情形,也就是 冷到手肘.膝盖,那么瘀血块就制造得很快,就会造成心脏病. 我们也可以由手脚冷的情况来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九)

    我们从28这个条辨来看,他有汗,有脉浮,医生以为是桂枝汤证,结果只开了桂枝汤来发表,病人喝了桂枝汤以后,喉咙里很干燥,还会出现呕吐,,烦燥不安说胡话,四肢冰冷,这外就是误治了,造成了阴阳两虚,这个时候 ...

  •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二十八)

    伤寒论第29条辨: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燥,吐逆者,作甘草于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