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婉君:着素衣,心境旖旎
着素衣,心境旖旎
(品李汉荣散文《旧衣服》)
沧海月明,万物有情。汉荣先生的散文《旧衣服》深深打动了我,吾虽身着素衣,过平常日子,但内心旖旎。他的禅宗精神、环保理念、悲悯情怀和怀旧思想与我在文字里不期而遇。这篇《旧衣服》凝结着旧时光,见了大世面,一次又一次回到了我们的庸常生活里。这些素衣旧衫穿过长长的历史通道文化街巷,从《诗经》里出发,散发着悠悠的光阴味道,走进今日“断、舍、离”的现代人的理念,抒发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古典情怀和自然唯美的现代美学。
《旧衣服》是一篇散文,行走在逼仄的商圈之外、豪华边角、利益劲头,与青草池塘共情,同泥土家燕同生。不,它不止是一篇散文,它是一个经典书屋。它的领袖是书屋的大梁,领口是书屋的天窗,口袋是书屋的飘窗,衣袖是书屋的厢房,衣襟是书屋的门房,纽扣是书屋门帘。走进素衣旧衫,就走进了陈年旧事。汉荣老师在文章中说:“人,应该保持节制、安静、谦卑和俭约,保持一种本色的朴素和适度的清贫。”深以为然,只有内化这种本色做人的内敛,才能和我们身边的人、事、物友好互动,才能和自己从容相处。读《旧衣服》,犹如走进旧书屋,让我们再一次领略智者心声。
历史上的三味书屋,那可是明末清初绍兴城内有名的私塾。原名为“三余书屋”,取自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一句话“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意思是要充分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努力读书,切莫荒废了光阴。三余也好,三味也罢,没有阅读和反思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没有磨合与共处的衣服只有靓丽和生硬,没有岁月馨香,没有温馨故事。
读《旧衣服》,就是读李汉荣先生的真性情,读他的家园与乡愁、河流与大地,读他喜欢的老子、屈原、李白、苏轼、弘一法师等,这些人都凝聚着老光阴,穿着素衣旧衫,喜欢和追寻着古旧情感和不变的真理。
《三余书屋》被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改为《三味书屋》,哪三味呢?“布衣之暖,菜根之香,诗书之味长。”
听说,布衣就是平头百姓,是芸芸众生,过着一种平平常常平平淡淡的生活,以己之念贞定自守。他们穿最普通的衣衫,走在最泥泞的田间地头,和古井古桥古明月相伴,静守古旧人生。随着日子慢慢变好,“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他们也许日子艰难,家无长物,但也知足常乐,过一种恬淡闲雅宁静质朴的农家生活。
菜根香,不是菜根的真味,而是品味先苦后甜的一种心态。咽得下菜根,喝得了苦茶,吃得了大亏,才能拥有一颗真正的平常心。平平常常的日子是最平淡,也是最难熬的,难能可贵。仔细想,悉数人生的屈辱和焦虑,哪一样不是因为忍受不了平淡和庸常而徒增烦恼。羡慕别人的光鲜亮丽,贪心他人的虚名浮利,向往不劳而获的捷径通途,追求一劳永逸的享乐清欢。把吃苦和受罪并行,把劳作和卑贱同列。求新求异,朝三暮四,所有物品统统都是新的好,名牌好,限量版好。看不起穷人,瞧不上旧样子,穿不了素衣,用不惯老式器物。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听不明古风雅韵,看不懂秦砖汉瓦,搞不清唐诗宋词元曲,隔断历史只顾此刻,是一种狭窄的认知,僵硬的思维,冷漠的人情。以前人们器物坏了,有人走街串巷锔盆襄碗补玉镯,化腐朽为神奇,推陈出新见真功。现代有些人图方便,喜欢用一次性杯子筷子鞋子等,让世界到处都是难以降解的塑料制品和泡沫板。据说,海边成堆的垃圾让鱼类鸟类误食而亡,而理由仅仅是因为人类图方便省事而丢弃一些器具和残渣,还有人们图时尚喜欢穿牛仔,不知道为了染牛仔的那种怀旧色,有多少水源被污染。
人们弃除了手帕使用纸巾,脱下布鞋穿皮鞋皮靴,貂皮大衣羊皮手套牛皮鞋肆意穿戴,烤乳猪全羊清蒸鲈鱼鸽子和蝙蝠,见啥吃啥啥贵吃啥。汉荣先生在多篇文章中,对此种做法悲悯不止而不住地呼求。与其说他是一位著名诗人、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环保大家。《旧衣服》不仅仅是一种怀旧情愫节约意识,更是一种环保理念悲悯情怀。你怜惜一件旧衫,珍惜一条素衣,不仅在疼惜自己的钱财,还爱惜了地球生命。“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这是触目惊心的广告语,更是在制止血雨腥风的残暴罪行。
读书之味长,也演绎为读书滋味长。耕读之家,是中国人最素朴的幸福之家的代名词。穿着旧衣衫,品着旧时光,念念祖宗遗训,想想家风故事。坐在家传的藤椅八仙桌旁,青灯品红楼,秉烛读诗书,悠悠哉,美美哒。古意悠悠,多美的意境!
《旧衣服》是仁爱之心、素朴之心、天地之心、诗意之心,也是汉荣先生的悲悯之心。我愿意传诵先生的长者之风,智者情怀,赤子诗心,以生活在有汉荣先生的这个时代和这个地方倍感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