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神经官能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说】
胃肠神经官能症是以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为主的胃肠综合征。临床检査没有器质性病变,系高级神经活动系统功能失常导致。临床表现主要有胃肠道症状。梅核气,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与肠易激综合征等,常伴有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失眠,焦虑,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中医学对本病的记载可散见于郁证,百合病,梅核气,呕吐,泄泻等疾病中。本病起病大多缓慢,病程较长,具有持续性和反复发作的特点,中医中药治疗此类病症往往效果很好。现代医学对此无良好治法,只有对症治疗成效很微,称之谓疑难杂症。
【病因病机】
胃肠神经官能症的病位在心、肝、脾、胃。历代医家提出本病发生与情致因素密切相关。并且意识到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以及外邪,月经失调,产后,饮食等因素与发病亦有密切关系。
1.情志致病:在导致胃肠神经官能症的情志因素中,以忧、思、郁、怒为最常见,其主要病机是情志不畅,忧郁伤神,气机郁滞。《素问·本病》曰:“忧愁思虑则伤心,志怒气逆,上而下即伤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有“喜伤气”、“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法。怒伤肝,肝失调达,气郁气火,上扰心神。同时,肝气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胃失合降,忧思伤脾,致脾失健运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多表现为心肝的功能失调,脾胃的运化和腐熟失常,以及肠道的传导失司。
2.痰饮中阻:因郁生痰,而痰又成为致病因素。“百病多由痰作祟,无一病不关于气,无一病而不有痰。”痰气阻于中焦,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升降失调则腹胀而嗳气;腹中肠鸣甚者,即为肠中有水气,也是因肠道功能紊乱,肠壁的蠕动失调,水气不能行,水停而气动,故有肠鸣如雷。气为痰阻,气道不通,或在经络,或在脏腑,攻冲走注而疼痛;饮留于膈下则心悸或背心寒冷。
3.冲气上逆:“冲气上逆”在本病发生后和演变过程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冲脉,挟脐上行,隶于阳明、肝气郁结,胃气虚馁,最易引发冲气上逆。《金匮要略》记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不止,皆从惊恐得之。”故病人最痛苦的是腹中有气,从左腹或当脐自下,上冲,逆于胃则腹胀嗳气,冲于胸则胸胁胀满,犯于心则心中烦乱,失眠心悸。若只从肝气犯胃论治,往往乏效,必须将平冲,降冲安冲法贯穿其中,首选代赭石,紫石英两药,质地重坠,善降逆气,平冲气,镇心安神。
4.痰淤阻络:胃神经官能症非仅肝气郁结,克犯胃土,更为胃络有淤血行有障,津血停蓄,壅酿成疾。有形之痰淤阻于胃口,则失和降。张景岳之通淤既可祛淤,又能行气,且兼化痰行水气,适合本病此种证情。张山雷谓川楝子能调肝火之横逆,能顺其条达之性,为涵养肝阴无上良药,亦适于此证。
【辨证论治】
(一)肝木克土
1.肝气犯胃
主症:呕吐,纳呆,急躁易怒,忧虑,心悸,倦怠,注意力不集中。肝气犯胃,胃失合降则吣吐纳杲;肝气不舒则忧虑易怒;肝郁化火,上扰心神则出现急躁,心悸,注意力不集中等。治宜调和阴阳,疏肝和胃,缓急安神。方用《金匮要略》桂枝龙牡汤施治。方中以桂枝为君,白芍为臣,他药佐使之。桂枝性辛、甘、温,善解肌温阳,通络祛淤。本方重用该药取其桂枝加桂汤之意。白芍味苦、酸、微寒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敛阴。以上二药配伍一开一收,一散一敛,善能调和营卫,有调节肠胃运动,镇静,镇痛之效,再配龙骨,牡蛎平肝潜阳,镇惊安神,降香活血行气止痛。辟秽降逆,茯苓健脾化痰,宁心安神。
2.肝脾不和
主症:脘腹胀痛不运,嗳气,胸闷等。其中肝气犯脾,腐熟及运化功能失常则脘腹胀痛不运,健失健运,升降失司则嗳气,胸闷。治宜疏肝解郁,健脾和胃祛湿,方用健脾益肠汤加减。其中党参健脾益气安神,发挥调畅情志之效。柴胡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当归,白芍,养血柔肝,茯苓,白术健脾祛湿,使运化有常气血有源,半夏降逆和胃,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煨生姜温中,陈皮理气和胃。
(二)饮停肠道,气机不畅
主症:神情忧郁,诉腹中有气走动,腹中肠鸣,难寐多梦,小便黄,口苦。其中痰阻中焦,升降失常,则腹中有气走动,腹中肠鸣,气为痰阻则神情忧郁,上扰心神则难寐多梦,口苦等。治宜利水化饮,行气,方用己椒,苈黄丸加减或温胆汤加减。
方中防己,麦冬,葶苈子,利水化饮,茯苓健脾利湿,大黄、黄连、泻火通便,枳壳,厚朴宽中行气,酸枣仁,合欢花安神解郁,甘草调和诸药。
(三)冲气上逆型平冲降逆
主症:腹中有气,从左腹或当脐自下上冲,手足逆冷,往来寒热,腹胀嗳气,胸胁胀满,心烦失眠,心悸等。其中肝气郁结,犯于胃则腹胀嗳气,冲人心胸则胸胁胀满,心烦,失眠,心悸。治宜平冲降逆,益气健脾。方用奔豚汤加减。方用李根白皮下肝气清郁热,生葛根、黄芩,清火平肝,助李根白皮下肝气逆奔冲;当归,川芎养血调肝;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代赭石降逆平冲安神;芍药,甘草缓急止痛。
(四)痰淤互结
主症:脘腹胀满,嗳气,腹痛肠鸣,大便燥结,面色晦滞,行瘦神疲。其中痰淤阻于胸,胃失合降则腹胀,腹痛肠鸣;日久灼津耗液,则大便燥结,面色晦滞,行瘦神疲。治以涤痰通腑,和血。可选用剿痰安神汤(由二陈汤,甘遂,半夏汤,旋代赭汤。控涎丹等方化裁而成)由当归,代赭石,半夏,茯苓,陈皮,甘遂,牵牛子,白芥子,甘草,硃玉白散(硃砂、琥珀各等份)等药物组成。本方采用半夏燥湿化痰;茯苓渗湿补脾去痰,陈皮顺气利膈,和脾消痰,牵牛子,泻气中之湿热,散滞去痰;白芥子散皮里膜外之痰;甘遂泻水消肿,又取与甘草相反而同用,欲求一攻而饮邪尽去;再加硃砂通血脉,镇心安神;琥珀利水散淤,安神定惊;代赭石之重镇坠于下,使留滞之邪降而下达。当归为养血和血之妙药,具有生血补心之效,各药合用使痰去神安,血和气顺,诸症自然消除,亦可用通淤煎。
【心理调摄】
医病先医心,心理调摄在本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因本病发病与精神情志有密切的联系,加之病程长,久病不效,更加重心理负担悲观,失望,焦虑,忧郁,易使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这些不同的心理因素,又必然给本病带来不良影响。故医者在药冶的同时,必须满腔热忱抚慰病者,晓之以理,导其心境泰然,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胃肠神经官能症发病的根本原因在心肝两经,其具体表现在肠胃(脾),以气血亏损,气血失调为本病的基础,以气滞,气逆,郁滞,湿停,淤阻而为害,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是致病之因。故本病往往心肝脾胃同时受累,病程中互相影响,很少单一脏腑发病,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常两证型互见或多型互见,需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当辨证论治,谨慎确定治疗法则,合理选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