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腺炎(胰胀)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慢性胰腺炎是在已有胰腺损伤的基础上反复发作或由胰腺炎持续演变而来,近年来有人提出发病与自身免疫及应激有关,一般多见于20~45岁男性。本病的病理基础为胰腺腺体广泛纤维化及散在性钙化,以致腺泡和胰岛细胞萎缩或退化,甚或形成假形囊肿,本病平素有脘胁胀痛,溏泻恶臭,嗳气呕恶,口干欲饮,纳呆消瘦等症状。
若形成假性囊肿,脘腹偏左部可扪及包块。
【诊断要点】
(一)主要症状为腹痛,其典型特征有:
1.早期多为间歇性,渐呈持续性,疼痛部位和性状与急性胰腺炎相似。
2.可伴有发热与黄疸。
3.可出现脂肪泻,营养不良,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现象。
4.若病变累及胰岛,可出现糖尿病症状。
(二)体征:上腹部可有压痛,少数可扪及包块,若并发脾静脉栓,则可引起脾肿大。血栓累及门静脉时,则可有肝外门脉髙压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清和尿淀粉酶一般不增高。
2.各种胰腺外分泌功能试验均可减退。
3.血清放射免疫法胆囊收缩素,胰泌素测定含量明显增加。
4.碘标记油醛试验,血碘较正常低,而粪便硖则髙。
(四)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见第1-3腰椎邻近的沿胰管分布的钙化斑点,胃肠钡透可见十二指肠受压征象。低张十二指肠造影,十二指肠降段内缘有僵硬,黏膜,皱褶消失或管腔变窄及粘连牵拉现象。
(五)逆行胰胆管造影:可显示胰管不规则狹窄与扩张相间呈串珠样改变。
(六)B型超声波扫描,可显示胰腺肿大或缩小,或有胰腺囊肿等征象。
(七)并发症:少数可并发胰腺痦,另外还需与消化性溃疡和小肠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一般多为虚实夹杂之证。其中邪实者多为湿热未尽,气滞血淤,本虚者则多为脾胃气虚胃阴不足等。
(二)治疗原则:行气通腑。
(三)分型治疗
1.肝胆湿热兼气滞血淤型
症状:胃脘及胁胀刺痛,时欲呕恶便溏恶臭而不爽口干欲饮而不多饮,干呕嗳气,舌质红或干红,苔薄黄或黄燥,脉弦滑或细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淤,佐以养阴降逆。
方药:半夏泻心汤合济生橘皮竹茹汤加减。
处方:黄芩15克,半夏10克,黄连10克,茵陈20克,赤芩25克,赤小豆30克,生白术3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赤白芍各10克,玄胡15克。
加减:本型待湿热淤滞祛除后,可再选用当归芍药散以巩固疗效。处方:当归10克,白芍20克,川芎6克,云芩15克,泽泻10克,白术30克。
2.脾阳亏虚型
症状:胃脘胀痛喜按,便溏溲凊,恶心呕吐,纳呆,舌质淡红多齿痕,苔白而腻脉沉细。
冶法:温阳益气健脾,佐以化饮降逆。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小半夏汤加减。
处方:半夏50克,生姜15克,茯苓20克,生苡仁30克,白术20克,台党参30克,怀山药20克,桔梗10克,葛根15克,千姜20克,砂仁10克(后下)。
加减:手足搐弱者加代赭石30克,生牡蛎30克,发热便秘者去半夏,党参,加大黄10克,金钱草30克,腹痛剧者加木香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用吴茱萸拌炒)。
3.胃阴不足型
症状:胃脘胀痛喜按干呕噫气,口渴欲饮水而饮不多,便溏溲凊。舌质淡红或干红多齿痕,苔薄白或黄燥,脉沉细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五阴煎加减。
处方:白芍20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云苓25克,甘草10克,五味子10克,党参45克,炒白术30克,莲子肉15克,陈皮10克。加减:干呕噫气明显者酌加芦根30克。
按语:本病不论偏虚偏实之证,凡兼手足搐搦者,均可加用代赭石,生牡蛎等品(张笑平经验)。
附:单方、验子
(1)通胆胰汤。
处方:罗布麻叶,野菊花各30克,柴胡,香附,枳壳各15克,郁金15克,玄胡15克,生大黄6~12克。(疗效观察总有效率98.05%)。
(2)胰石汤:主治胰腺结石。(功能)理气解郁除湿排石。
组成:槟榔15克,佛手15克,莱菔子30克,柴胡15克,黄芩12克,黄柏,黄连各12克,丹参30克,红花15克,白花蛇舌草,夏枯草各30克,浙贝母,三棱,莪术各12克,甘草6克。
胰腺结石主要症状有上腹胀痛,消廈,脂肪泻(结石性慢性胰腺炎引起胰腺外分泌功能减低所致),出现黄疸也可出现上腹部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等。发病原因多与烟酒油腻食物,暴饮暴食等有关饮酒时间较长,酒量大者可造成胰腺细胞变性,纤维死,极易形成胰腺结石。由于胰腺结石导致胰腺损害,会引起糖尿病,胰腺癮等一系列并发症。又由于胰腺位置特殊,手术难度较大,中老年人以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