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治心传》温热温疫辨

《伤寒论》分六经见证,方有发表攻里之异,注述甚多,皆随文释义,或各鸣一得,彼此辨驳。

若究其源理,有顾彼失此之嗟,何也?

岂知时事有更代,地土有南北,人体有强弱。

近世以来,四时感症,类伤寒多,正伤寒罕见也。

夫类伤寒者,春温、夏热、湿温、秋燥、冬温是也。

虽然仲景谓伤寒有五,方分温散、辛散、攻下、和解诸法,

后人识浅,殊难领悟,

惟拘执传经限日成法,遂致遗误者多。

惟近年凶荒饥馑, 兵火之余,酿成疫疠,互相传染,切勿拘执日数。

余治疫症,大剂攻下,每多获效。

缘此病邪由目鼻吸入者多,

往往两手脉微弱,

若不知者,以为脉虚,不敢用攻,

孰不知下后邪去,脉即平复。

此症初起,多见恶寒肢冷,舌苔黄腻,神识呆钝,

或邪热下迫,每多自利,所下几微,最易惑人。

必视舌苔垢腻之有无,以定攻下之轻重,

每见下去一层,又起一层。

轻者两三剂,重者八九剂,

浊苔退尽,脉平而不躁急为准。

仍须用下,庶免反复,

要知此邪乃天地间至恶之气,必须除恶务尽。

以大承气为主方,随症加减,

减至单用元明粉为极轻。

总以三候之内为率,

若延至三候以外,必自利红水,肠胃已烂,必死无疑。

余历验心得,以验苔之滞腻,干而无津之苔,凭此用下;

若舌无浊垢之苔,虽见大热不可用下。

余之心得经验,无误之秘法也,

然则与无疫之温热有间,

未可混淆以误人者。

夫温热者,天地之常候也。

经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惟冬令外虽严寒,而阳气潜藏于内,

若天时晴燥,雨雪稀少,

则阳失潜藏,致生冬温之证,

当用葱豉汤加大贝、芩、翘、银花、牛子、甘、桔等味。

盖春为一岁之首,严寒未退,仍防寒邪遏伏;

直待春升,木气发透,风阳化温,是为风温。

其气近燥,多犯上焦,致有身热、咳嗽、胸闷、气促之症,

法宜清宣轻剂,如薄荷、牛子、桔梗、杏仁、大贝、蒌皮之类。

久延失治,转入营分。

误用辛温成法,多致衄血、咯血,甚则成痨。

若已入胃,舌黄干燥,亟宜攻下。

初夏渐热火旺,宜仿此方,重加清药可耳。

如长夏湿土司令,宜燥湿清热,苍术启虎汤治之。

直至秋深,燥令大行,身热、咳嗽、咽痛者,辨天时之凉暖,以分寒化、热化,然用药有温润、甘寒之别,此秋燥之治法也。

若热已入胃,便结溲赤,舌苔黄焦垢腻,亦宜急下存津,切勿延久,正伤气弱,反成危候。

近年以来,四时感症温热独多,

每憾治法仍沿辛温,

以致不死于病而死于误药者,

比比皆然。

偶见新出六书,

乃余杭陶节庵所辑,

意在变化成法,独出心裁,

将仲景所集增损加减,标新立异,不为无功,

惜未将温热见症阐明原理。

余细为研究,

有择焉不精,语焉不详,

何足以尽格致生化之源,

跳出伤寒之范围哉。

于是焚膏继晷,

精审四时代谢之序,

参以六淫偏盛之因,豁然自得。

不揣草率无文,

爰将各篇病理,

随时笔记,以免遗忘,

是否有所采择,质之海内明哲,

愿早赐之削政,则感如师资之深矣。

澜按∶

温热者,四时之常气也;

温疫者,天地之恶气也。

盖常气以常法治之,恶气以峻法治之,理势然也。

先生治疫,重用攻下,除恶务尽耳,与吴又可法暗合。

其时各居一境,所治之症大略相同。

袁氏辨舌苔垢腻浓薄,以定攻邪之轻重;

又辨明温热与瘟疫有间,岂可混淆以误人哉。

况先生济世心切,每以慎审为本,

其学邃深在又可之上。

且吴氏虽有九传方法,

未将病理阐明,

书虽流传,惜乎混疫于温,贻误亦多,不足为法也。

或谓当时彼此各居一邑,未能面商至理为憾。

如袁、吴同处一堂,互相讨论,

吴氏必不致混淆立论,

温热原理毋待叶氏发明之。

呜呼!天下事,有幸、有不幸。

吴书早经刊传,

袁氏此书渺无知者,

缘先生志尚高傲,不求闻达,

又非医流,

此书乃当时之日记耳。

观其自记云∶“不揣草率无文,随笔记录,以免遗忘”,

即知其仅记病理、临症实验而已,

其言辞不加修饰,已可慨见。

澜因先生为吾邑先达,

兼与其玄孙同局襄修邑志,

始获此书,

字迹蠹蚀过半,

用特重录,以免淹没。

奈无别本可以校对,只姑仍旧贯,

未敢更易一字。

稍有疑义者,附以按语,

以醒眉目云尔。

时在咸丰戊午中秋节后二日,后学赵观澜谨录拜志于三十六湖楼客次。

(0)

相关推荐

  • 气分证(肖春宏老师)

    ​气分证:只要症见舌质红,舌苔黄而干,或者舌苔厚白而干,脉数有力,发热而不恶寒,口渴,小便色黄.即可以诊断为气分证,至于伴随出现的咳嗽,头痛等症状,对辨气分证没大用,不需要记牢的.凡是热邪不在卫分,也 ...

  • 『每天学伤寒』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用法区别 3

    昨天 [聚类方广义]本方条曰:反痼毒滞症,其人腹中坚实,或鞭满而大便难,胸腹动悸,或喜怒无常,或不寐警惕,健忘怔忡,或身体不仁,或战曳瘫痪,筋挛骨痛,或言语骞瀒,缄默如偶人,饮啖倍常,或数十日不食不饥 ...

  • 【赵绍琴临证400法:温热病·气分证治 二十六法(二)】50

    温热病 气分证治 二十六法(二) (十)补气生津,敛阴固脱 气分高热,伤津耗气,导致正气欲脱,身热骤退,大汗不止,少气不足以息,脉微欲绝.若津血内乏,而气独浮于外,则脉亦见散大无根.急用补气生津,敛阴 ...

  • 四位大家:从“暑湿挟邪”谈“德尔塔变异毒株”的中医辨治

    作者: 卢祥之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会长兼首席专家  周超凡 中医中医科学院著名教授.中央保健医.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医组长 王世民 国医大师 雷忠义 国医大师 编者按:当前,新冠肺炎德尔塔变异毒株感染 ...

  • 《证治心传》胸胁腹痛肝胃气逆辨

    胸腹.胁肋.胃脘诸痛, 古人立九痛之名, 其要不外寒热.虚实.气血.痰食.虫之因. 惟寒能凝结,热能消烁, 寒甚厥逆上冲,热甚熏灼上炎, 必使寒热平调,脏腑自能通畅, 何有于痛哉. 其间夹杂各症, 总 ...

  • 《证治心传》中风肿胀辨

    经云∶风气善行而数变,又为百病之长也. 亦随人身之盛衰为转移, 假如西北地土凛烈,人体刚劲, 外风骤入,卒然倒仆,昏不知人,口眼涡斜,频吐涎沫, 有真中.类中之分别, 中脏.中腑.中经.中血脉之殊证, ...

  • 【中医】《证治心传》

    序 一介之士,苟存心济物,于物必有所济.虽蓬累而行,与得其时则驾者,不可同年而语,而其志则足尚矣.幕宾袁子体庵,顾影无俦,居珠湖之 .喜读书,达通塞.其才如五石之瓠,不适于用,然济人利物之心,未尝去怀 ...

  • 《证治心传》幼科治验记

    古人以小儿为哑科, 最为难治矣, 因其不能自言疾苦, 体弱易变, 以及痘疹之异耳. 余为不然. 惟小儿之病, 虽不能自言病状, 惟无七情之扰, 其所患者不过外感风寒.暑湿之邪, 内伤不越乳滞.饮食而已 ...

  • 《证治心传》虚劳说

    经云∶虚者补之,劳者温之. 古人以阴虚.阳虚为纲领, 于是以八味治阳虚,六味疗阴虚, 致温补之风满天下. 又遇高谈五行者出,创立新方, 百病皆从虚治,以成议药不议病之世界矣. 夫扁鹊云∶ 一损肺,二损 ...

  • 《证治心传》疟咳嗽记

    尝读<内经·疟论>,治法独详, 分十二经见证,以荣卫为纲领, 以气血分阴阳,而察外感.内伤之偏盛. 若其人阳盛则发热,阴甚则恶寒. 以膜原居表里之界,入于卫气所行之度数, 互相争拒,则寒热 ...

  • 《证治心传》侍疾应知论

    医为人子,所当知古人有<儒门事亲>之书,良有以也. 第医理邃深,而知医之理难为庸人律也: 惟侍疾之道,是贤愚当共晓应为之要也. 若父母偶染疾病,为子者当慎择良医,亟早调治,毋待病邪深入,以 ...

  • 《证治心传》保身可以却疾说

    古人以淡泊为本,身多强壮: 今人以嗜欲所耽,每多羸弱,病患缠绵. 推其所以致病之源者,皆性耽淫乐. 未满二八而精道已破,本源先竭, 于是六淫戾气乘虚袭入, 一切疾病生于内虚之体,治之非易. 况世无良医 ...

  • 《证治心传》胃为生化之源记

    经云∶胃者,五脏六腑之大源也. 人自有生之后,惟赖五谷以滋养. 谷入于胃,流行于脏腑, 化津化液,熏肤.充身.泽毛, 莫不以胃气为本. 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故仲景<伤寒论>阳明症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