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锦源: 创业的前沿思维
人人都想当老板,有所作为,这是人性的基本面。
这里面有个守成和创新的辩证关系。守成思维下的创业,要做抱持久久为功的底线。 尤其是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没有长时间的储备,是很难的创业的。这并不是说创业有多难,而是表明创业是个系统活,你只有具备了能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才有成功的可能。这山望着那山高,今天觉得房地产赚钱,就转行搞地产,明天觉得搞通讯赚钱,就投身通讯,这样三心二意的撞大运,从大数据的角度分析,成功的概率低于99.5%。聪明人是不这样选择的。
创业实际上在那个时代都很简单,只要解决好3个问题都可以成功,用司马光的话说:就是任人、奖励、惩戒。一看都很简单,但要把这3条落地,却相当难。谁掌握了这个谁都成事。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么一个小故事: 唐朝有个叫崔甫的宰相,他当宰相不到200天,就选了800名官员。唐德宗问他:有人说你用的人多沾亲带故,这怎么说?
崔答道:臣为陛下选用百官,不敢不认真负责;如果是我从来不认识的人,我怎能看他的德才来选用呢?唐德宗认为有道理。
司马光在专门把这件事列入《资治通鉴》,说明这事是个非常重大的事情,司马光评论说:“夫天下之贤,固非一人所能尽也,若必待素识熟其才行而用之,所遗亦多矣。”
从司马光的角度看:其一,“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唯贤、不肖之为察。其人未必贤也,以亲故而取之,固非公也;苟贤矣,以亲故而舍之,亦非公也。”其二,“举之以众,取之以公。”其三,“众曰贤矣,己虽不知其详,姑用之,待其无功,然后退之,有功则进之。”
司马光是古代大政治家,就算现在的我们来思考,都认为不但切中古时的用人之弊,就是放在当今也不过时。甚至可以说,与我们现行的创业用人“不谋而合”。
当下的时代,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了。中国在之前都是农业社会,没有工业时代工商业资本的包袱,人们较容易接受新经济。加之中国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比较年轻的工业化国家对新生事物的敏锐程度更高,更追求时髦和现代,对互联网的接受很快。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比世界其他国家都快一步。 这快一步是蕴含巨大的商机的。
第一个前沿思维是信息产业化,我们看跟信息技术相关联的企业,例如华为、中兴、中芯、京东方都属于信息产业化的过程,他们的成功都是抓住了信息的产业化过程,现在中国提产业生态说白了主要讲的也是信息产业化。
第二个前沿思维是产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中国工商业发展是新丁,所以制度约束很少,不像德日的制度约束那么多。同时,我们没有将个人的自由放到那么高的位置,所以在产业信息化方面走在了前面。我们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比如外卖的美团、平安好医生的医疗、众安在线是金融保险业,而蚂蚁金服是用信息技术改造金融行业的重要的节点。
我们处在资本高度集中的一个历史进程,这个时候需要资本高度集中以获得规模效应。 我们国家在工商业发展上不是很成熟,经济学家对工商业企业的“温和土改”都是从管理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并没有从道德角度或从社会均衡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目前,我们不但没有做一级部分的股权均衡,也没有在二级再分配领域做均衡。而这些都是创业的前沿思维,这是属于创新的范畴。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这么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想进入传统的企业,创业需要久久为功。这片创业的土地都被翻遍了。创业需要勤俭持家的思维。另一是未知的行业,前面的路没有经验可循,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前面是无人之路,全是迷雾一片。你的所有努力都是开拓者,成功与失败都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