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耀暖暖》上线1年,叠纸拍了一部讲述美术技术团队工作的纪录片

手艺人究竟是什么?文/托马斯之颅8月4日,上线1周年的《闪耀暖暖》又冲到了畅销榜第三。叠纸网络CEO姚润昊曾说,他们公司最强的点是「创作」。他曾与葡萄君总结过「创作三连」:真正好的创作者在理论上可以连续成功;提升创作能力是解决绝大部分问题的最佳方式;创作的红利会慢慢释放,未来20年就是属于创作者的时代。但创作这个词有些虚无缥缈,叠纸具体是怎么做事的?在《闪耀暖暖》上线1周年之际,叠纸发布了一则纪录片。从这部纪录片中,你能了解他们美术和技术团队的工作方法和创作理念。「月出照关山」叠纸《闪耀暖暖》项目组的3D美术小A一直记得那个下午——他路过2D原画的工位,瞟了一眼电脑,结果愣是没憋住从喉咙涌上来的两个字儿:「卧槽!」

屏幕中的原画是一套戏服,绒球前后交叠,刺绣密密麻麻。在外人看来,这是一套漂亮的京剧行头;但在小A眼中,这也代表了丧心病狂的工作强度与压力——团队之前做过的那套戏服「辞凤阙」就足足有8万面,花了他们8个月的时间。

之前的「辞凤阙」然而「辞凤阙」只是一个开始,如今《闪耀暖暖》又和国家京剧院达成了合作,准备把京剧《杨门女将》探谷选段中,一套刀马旦的戏服做到游戏中来,传递巾帼英雄的精神。

郭霄饰演的穆桂英接到任务之后,团队借来一套实体戏服,仔细观摩了一番,发现困难果然极大:这套行头丝线银光闪烁,盔头绒球摇摆,花纹密集繁复。美则美矣,但在游戏包体空间的限制下,如何保证刺绣的精度?如何处理绒球半实半虚的质感?在角色移动之时,靠旗、绒球、衣袂等不同材质的部件又该如何舞动?

但难度反而激起了团队的挑战欲望。按照《闪耀暖暖》制作组成员强哥的话说,就是「看看我们到底能做到什么样的一个高度。」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干一票大的。不过在开工之余还有一个问题:在游戏里这套行头该叫什么呢?参与写作的文案同学仔细研究《杨门女将》的剧本,再对照剧本,把演出视频、剧评和相关的新闻看了几遍。

战争是这出戏的底色:在剧情当中,镇守边关的杨宗保战死沙场,奶奶佘太君在悲痛之余,率领杨宗保的妻子穆桂英等人出征,替孙报仇,保卫家国;而月光是《探谷》唱段的背景:穆桂英穿戴一身蓝白色的清冷盔甲,在夜月之下寻找栈道,飞越天险,奇袭敌营。于是文案同学想到了戴叔伦《关山月》的首句:「月出照关山,秋风人未还」——就叫「月照关山」吧。为了这套「月照关山」,团队踏上了一场历时8个月的旅程。这则纪录片讲述了他们的旅程刺绣「月照关山」的第一个难点是刺绣。实体戏服上的刺绣是绣娘全手工绣出来的结果,乍一看图样规规矩矩,其实穿刺、布线、填色、勾边都有差别。叶子走势,花朵形态,勾边粗细……这些细节呈现出了一种错综复杂的美感,而非是机械呆板的整齐。

面对一件几乎铺满刺绣的戏服,2D原画本可以画出几组差异较大的纹路,然后复制粘贴,这是一个蛮有性价比的选择。

但原画师决定还原行头的全貌,一笔一划地画出刺绣不同的形态。为此,她用常规套装2倍的工期,画了近20种图案。

看似是同一种花,刺绣方式其实有所区别。即便这样,项目组还是仔细对比了初稿和手工刺绣的细节,请她沉下心重画了一版,又把还原度提高了一级才算通过。

可以观察左下角图样左右两边的勾边差异把这样的刺绣3D化就更难了。京剧舞台离观众最近也有3米;但放在手机屏幕上,镜头拉近之后,玩家离衣服只有20厘米,在脸几乎贴着衣服的情况下,任何瑕疵都会被放大。这对模型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之前制作「辞凤阙」时,软件调试和导入引擎之后的效果总是不太一样,制作人员经常要反复调试。吸取了这个教训之后,这次团队先选用了一款新的节点软件,保证刺绣模型的针线的粗细变化,针脚的高低起伏在引擎中也能保持一致。

一般来说,程序可以根据贴图的形状,用软件工具生成统一走向的图样。但实物刺绣其实会有自己的层次、疏密关系和走向方式。于是3D团队决定先按照贴图的形状,用软件生成一种基础走向,然后再根据头脑中的理想效果手动调整。

比如仅银线他们就会分成宽窄两种,让它们呈现出不同的光泽变化。窄的银线需要用金属镀图和质感高光,在沿线走光的时候手动处理,让它在拉近镜头时有闪烁的效果;而宽的银线则要加强表现,让它在拉远镜头时依旧有存在感。

花纹也是如此。3D团队会把它们分成可以循环和需要单独表现两种,即便花纹款式一样,只要刺绣方式不一样,也会被分成不同的类别对待。这对审美和想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麻烦的是,如此繁多的花纹还需要尽可能高的精度,而如何利用、摆放花纹,保证最高的精度效果一样需要反复尝试。这进一步拉长了「月照关山」工期的不确定性。这些手调的工序让工期翻了一倍。但《闪耀暖暖》3D美术大地说,软件生成的变化还不够,他们需要加入制作人员对于最终效果在艺术上的理解,这样整套衣服和花纹才会有和实物一样的生命力,更加自然生动。绒球「月照关山」的第二个难点是绒球。绒球是盔头七星额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蚕丝制成,通透柔韧,半实半虚。团队既要还原这个质感,又要还原大大小小绒球错综复杂的透视系统——简单理解,就是要让人能透过一个绒球看到另一个绒球。

为了呈现出自然、毛绒的质感,毛球跟毛球之间抖动时会相互挤压,一旦处理不好就会出现「透贴穿透」的情况,交错的部分会变得透明,运动不够规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技术要不断调试毛球间的排序关系,使它能适用于每个角度。

除此之外,盔头上还有大量的头饰部件,同样需要精确的排序才不会穿模,保证光泽和绒球的整体效果。整个过程几乎没有捷径,拼的就是一个水磨功夫。

正如叠纸游戏暖暖制作组美术总监贤子所说,「一个个去适配发型与发饰的方法看起来很「蠢」,但我们觉得手调和工具并不冲突,工具可以帮助创作者提高工作效率,而手调是艺术创造的表现。」物理动态「月照关山」的第三个难点是物理动态。京剧里的行头不是摆着看的,在唱念做打之下,盔头、靠旗、花翎都要摇曳招展。为了传递出这套行头的神韵,团队还需要对物理动态做最后的调整。

例如后面的靠旗在摆动时,重力、风力和角色转动的力度都会有影响,左右摆动会多一些,柔软度很难把握;而雉翎则更有弹性,会向四面八方跳动,这要求设计不一样的骨骼。袍子、披肩、流苏、多层级的下摆……所有部位都要经历物理动态的手工调整。解决这些问题确实有技巧,但在找到技巧之前,团队必须不断查看暖暖的每个角度,反复调试物理参数。

回顾「月照关山」的制作流程,绘制原画设计稿,高精度建模,低模拓扑、UV材质、引擎调试、动画制作……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不可控因素,再加上日复一日的手调,这套衣服一共花了8个月的时间。3D美术大地始终记得,在长期电脑开发之后,他第一次在手机上看大家工作的成果:镜头旋转,发丝飘舞,衣袂摇晃,岚空瘦雪,珠翠凝霜。在那个瞬间,大地觉得「月照关山」活了过来。

手艺人「辞凤阙」花了8个月,「月照关山」又花了8个月。在一些人看来,《闪耀暖暖》的团队实在有点儿「傻」,太爱把牛角尖钻到底。更何况「月照关山」靠完成活跃任务就能拿到,获取起来也不算太难。

但如果说「辞凤阙」帮《闪耀暖暖》确立了复杂3D服装成品的工作流程,那「月照关山」就进一步验证了团队在材质、纹理拼接方式和动态表现等方面的积累,并且再次确定到底应该把手艺的细节做到什么程度。

文章开头的纪录片还讲述了一点儿更复杂的东西。制作一套实体戏服同样需要8个月。戏服制作师张斌说,为了呈现出月光的质感,甲片外侧要盘上一道白白的银线勾边,为此他选用了产于1970年代,洗尽铅华的手工老银线。而在银线背后,是绣娘日复一日的苦工。

张斌想起有一名76岁的绣娘每天要绣上12个小时,她说「以前村里最优秀的绣娘才能拿到活,那个时候想做都没得做,只能去种田,所以现在要尽情绣,不讲待遇,不讲钱。」

李鑫是戏曲盔头制作世家的第五代传人。穆桂英的盔头需要20多道工序,50多个零件,像绒球、点绸等等都要练习一两年。「我爷爷就说你不能糊弄别人,也不能糊弄自己。这个手艺就是你靠手去劳动,不停地重复。」

「你就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叠纸方面说,他们之所以希望和国家京剧院合作,是因为从行家手里还原传统文化的美,并让更多人感受到它。而在工作当中,他们也在学习现实里戏服的制作工艺和手艺人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闪耀暖暖》项目组的成员在逛街的时候已经养成了习惯,看到不同的面料就要拉近镜头,拍摄放大后的局部位置,回家后再把针织的方式画在速写本上。在《闪耀暖暖》上线后的1年里,这种对「合理」的偏执传达到了越来越多的细节,如果你仔细观察,你甚至会发现连不易察觉的鞋底,都可能有独特的纹路和字母。

千百年过去,艺术的介质不断变换,再辉煌的工艺难免也有式微的那一天。可在了解这群手艺人的故事之后,我相信总有一点儿东西一代代传了下去,让这个行当永远鲜活。叠纸游戏技术中心技术总监水牛说,叠纸团队最高的信仰,是对真实和美近乎极致的追求。而老一辈艺术家更喜欢用《庄子·人间世》里头的四个字:「美成在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