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静:怀念恩师孙逊先生
编者按:
成日里挥之不去的雾霾笼罩着郑州这座城,惊闻孙师谢世,我的天空一片灰蒙。往事历历在脑海中江翻云涌……
孙逊先生
2014年在硕导万晴川师的力荐下,我报考了孙师中国古代文学方向的博士。面试时孙师问“是否看过《来自星星的你》”“是否知道影视里提及的韩国古典名著《九云梦》”等,一连几个皆“不知”的问题让我顿失信心……
后承蒙恩师不弃,我得以进入孙门。万师常说“孙师是一代名师”,叮嘱我好好求学。博士三年间,我受益良多,是孙师将“废柴”的我打造成“上海市优秀毕业生”。
孙师的“还书”课独具一格。他会让我们逐一说出预留书目中可以作成哪些文章,并点评可取之处。这种课堂范式迫使我们课后认真读原典,查阅相关论文,思索可以“出新”的地方,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选题的重要性,并不断尝试着向“新角度”“新方法”“新材料”上靠拢。
作者与孙逊先生合影
如若孙师认可该选题,会进一步问我们打算从哪几个方面入手?这时我们便意识到还应规划文章的结构。“糖葫芦式”“三三九”“层次、段落之间都当如勾毛衣般密切相连”等秘籍让不得其门的我们茅塞顿开。
我博一博二期间孙师开设《中国古代小说史》《中国小说批评史》两门课程,而两门课程的作业都得以见刊,这背后除了有恩师倾囊相授的技能方法外,还离不开恩师逐字逐句的修改。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打磨《早期敦煌变文序跋与现代俗文学研究范式的建立》一文时,“改——退”的过程不下十遍,大到段落语序的调整,小到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的运用,孙师一一斟酌。这种“推敲”的功夫令我心生敬佩,又为自己难达孙师境界之万一而羞赧。我想,这也是自己毕业后难有成就的一大原因吧!
孙逊先生指导作者修改论文的微信
孙师不仅在学业上待我恩重,在生活上对我也极尽关照。我常常能在东校区的食堂看到孙师,有次打饭后坐在孙师旁就餐,从青菜里吃出个铁丝,我将其放到一边打算就此作罢,想着多半是刷洗时留下的,至少碗应该是洗了的;孙师见后拿着铁丝去告诉食堂阿姨烧菜时要当心……
有次孙师帮我改完论文后,恰巧饭点,又适逢大雨,我把去文苑楼时带的伞给孙师撑开,孙师把伞拿起,说:“高个给矮个撑伞,男生给女生撑伞。”我想学生给老师撑伞理所应当嘛。走出校门多见到男领导让女生拎包、开门等现象,君子的儒雅之风再难寻……
每过中秋等团圆节日时,孙师怕我们外地的同学想家,带领我们去吃饭,他点的菜既有上海本帮特色,又兼顾在场大多数人的口味,饭饱后大家一起乘地铁或公交回学校,一路欢声笑语大家常聚之景“当时只道是寻常”,毕业后已成奢侈……
孙逊先生与2017年毕业的弟子合影。从左至右:张雯、路冰,孙逊先生,王雅静,王乙珈。
孙师不但道德文章为我辈楷模,而且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常听孙师讲起他的收藏经历和收藏标准等,也曾见过导师所收藏的冯梦桂、纳兰性德、顾贞观等明清文人的扇面,一来可作为研究古代文学的一种补充,二来也实属兴趣,充实生活。
在恩师的引领下,我也有了平生第一次进入拍卖行,并拍下自己满意的“双龙戏珠”手镯的经历,随后又在文物商店接触到些可供配饰的古玉,渐渐也开拓并形成了自己的审美偏好,这对于我现在所从事的“大学美育”课程教学以及今后的生活都大有裨益。
因为愚钝、贪玩等个人原因,又觉恩师高山仰止,所以每次见他时总战战兢兢,乃至毕业后与恩师打电话仍手心催汗。
孙逊教授在做学术演讲
想起毕业前恩师设法帮我找工作,寄出一封封亲笔所写推荐信;想起临毕业时我因着急把三证拿到工作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竟未赶上恩师出差回来当面道别;想起老师电话中假装生气地怪我很久都不和他联系;想起老师说到自我毕业后他每况愈下的身体情况;想起老师今年三四月份时还询问我是否愿意将博论纳入他计划的丛书内出版;想起老师十月份时还在操心我的论文发表情况;想起曾说过让老师尝尝河南所产的冬桃,来家乡过个有暖气,吃鲜掉牙的羊肉的春节……
人世无常,人生长恨,这世上从此少了一个关心我的人……
孙逊教授
孙师有篇文章题目是“谁为大学守青灯”,文苑楼13楼孙师办公室的灯再也不会亮,而我心中的灯长明。孙师如山的恩情我再难报其万一;唯有时刻勉励自己将所学的知识,所感受到的温暖和人文关怀传递给我的学生,做一名青灯的守护者,方能稍稍弥补我的遗憾和悲痛吧……
王雅静
2014—2017年孙师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