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给孩子怎样的性教育

性教育

如今,说起孩子的教育,阅读、写作、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等,几乎所有家长都能如数家珍。但说起性教育,家长们仍然认为可有可无或不那么必要。

一些性教育课程只是少数观念先进的家长的选择,或遇到青春期孩子出现性方面的问题后家长“亡羊补牢”的一种无奈之选。

性教育是当下避不开的话题。性与每个人的生命都无法割裂,不论性别、老幼或是否残障。

性伴随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每个生命阶段都不可或缺:婴儿会与人有肌肤触摸等亲近行为;出现性别意识后的幼儿和儿童,会探索男女之间的差别;青春期孩子,需要了解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成年后,有的人会走入婚姻,有的人保持独身,有的人在性别身份的认同和选择方面与大多数人不同;而到了老年,依然可以体验亲密关系带来的愉悦。

因此,性教育是全人性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人格养成的教育、爱的教育,也可以将其理解为生活的教育。

1

忽视性教育,小事也能出大问题

实际生活中,很多性教育问题来源于人们对性的无知,或者很多家长、老师不愿意告诉孩子科学的性知识。因此,很多非常简单的事情往往会变成大问题。

比如,关于女孩子来月经的问题。不少家长潜意识中认为月经是肮脏的、不好的,或者觉得对此无法启齿。因此,有的青春期女孩从未被告知月经是什么、经期应该怎么护理。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月经突然来临,她们常常会放声大哭,认为自己得病了,进而可能产生自卑和对自己的厌恶情绪。甚至有的女孩来月经后不敢告诉家人,直到很久之后才被父母发现。其实,月经只是一个女孩进入青春期必然出现的生理现象。

同样,男孩也面临青春期身体变化方面的困惑。我曾接待过一名初二男生,他发现自己遗精后情绪非常焦虑,认为自己得了重病,却又羞于告人,情绪恍惚,学业成绩下降。这样的例子在青春期群体中大有人在。

记得一次性教育讲座结束后,一位女士告诉大家,她当年来月经之前,妈妈就和她讲了女孩子的月经是怎么回事,如果来了月经要怎样护理,并告诉她来月经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意味着女孩子有了孕育新生命的能力,鼓励她以后有任何性方面的困惑都可以和妈妈或家人坦诚交流。这位女士回忆道,当年妈妈那种愉悦、温暖的谈话一直伴随着她,所以她对于自己的月经一直没有负面想法,反而会觉得拥有了很多力量。而在场的大多数女性提起月经,都露出不可名状的表情。生活中,有很多人用“倒霉”形容自己来月经,也不乏因讨厌月经而生出“下辈子不做女人”的想法。由此可见,一件小事或一种观念,可能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孩子“第一次”,父母怎么做

社会对性话题的禁忌,加上多种错误认知,导致很多家长不敢也不知如何与孩子开口谈性,而孩子往往会从不科学的性信息中吸收错误认知。

在全人性教育的视角下,我们主张父母为第一次来月经的女儿举行一个小小的仪式,祝贺女儿月经来潮,步入美好的青春期。

同样,男孩子发生第一次遗精,家长也可以对儿子表示祝贺与鼓励,让孩子带着憧憬和愉悦接纳自己身体的正常生理变化,从而开启新的成长之旅。

3

性教育是生命教育、爱的教育

完整、全面的性教育,不以单一、二元及是非对立的观念去看待人和生命。

比如, 提到家庭时,很多人脑海里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一家三口或一家四口的场景。其实,家庭有不同的形态,除了常见的爸爸妈妈加孩子之外,还有单亲家庭、重组家庭、领养家庭、祖孙家庭等。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每一种家庭形态的孩子都可以积极健康地成长。

一次性教育课堂上,在谈到生命源于爱、承载着爱时,一个六年级的孩子马上说:“老师,不对!我认为生命不是源于爱,因为我的爸爸妈妈一生下我就离婚了,他们不相爱,也不爱我。”我们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离婚并不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爱减少,成年人因为无法协调并解决相处的问题,选择分开生活,这是对自己和对方负责任的行为,他们各自对孩子的爱一直在延续,不会因为离婚而减少。

通过性教育,让孩子在身体开始发育之前或刚开始发育时,了解自己和别人,爱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悦纳自己,从而能够懂得尊重自己和他人,未来成为有温度、有界限的人。在此基础上,了解性,并在遇到“风险”之前有所准备,知道自己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是健康和负责任的性。这就是性教育可以带给家长和孩子的“财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