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先秦三分损益律生律方法的再认识

并存先秦三分损益律生律方法的再认识l73 先秦三分损益律生律方法的再认识 ,"先损后益"两种生律方法的并存 《吕氏春秋》作为一部战国末期成书,被 东汉高诱称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的古代 宏篇巨着,全书体例先后设"十二纪","八 览","六论",计十余万言."十二纪"中的"仲夏 纪"设有《仲夏》,《大乐》,《侈乐》,《适音》,《古 乐》诸篇,"季夏记"设有《季夏》,《音律》,《音 初》,《制乐》,《明理》诸篇.其中《音律》一篇,先 讲三分损益律十二律生律方法,再讲十二律与 天地之风气的关系以及各月为事.据此体例与 内容在全书中的安排,可见在先秦知识体系及 人文观念中,对于十二律的生律方法及生律次 序,是很重视的,并非是简单的数学计算,而是 寻求与民生劳事有所关联的一种方法和规则, 其认识和表达有其特有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含 义.即使就古代乐律学的知识构成而言,对于 十二律生律方法"为上","为下"次序的追究, 也并非一个知识点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古代乐 律学系统知识,概念的构成,乃至历史上乐律 学理论与实践中如不同音阶的构成和应用, "黄钟为宫"与"林钟为宫"等诸种问题.因此, 对此问题的探究,也不断有论文发表,在近代 以来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各类着述中,一直有诸 家的观点表达.这一问题也在当代古代乐律学 理论研究和专着,教材的撰写中被不断关注, 并有相关文字发表. 为便于读者的阅读,现将《吕氏春秋?音 文>修海林律》所记有关十二笮 黄钟生林钟,南吕生姑洗,姑洗兰 生大吕,大吕生夷贝 射,无射生仲吕.. 生;三分所生,去其 在这段文字中集中在关于"上生" 念的文字表述及理: 1.关于"上生" 对于文中"上圭 的概念,东汉高诱 生,下者下生".; 该段文字的含义, 有关此项研究的 (吕氏春秋>的生律法》( 详解的介绍和分析,可供耋 与此相关的,还确 "为下"这些用词表述的 陈奇猷《吕氏春{ 年版)第330 页注l4 74l音乐研究2008 理解上,将文中出现的"上"与"上生","下"与"下生"作为互释,理解的依据,呈现的是一种 理解的思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黄钟,大 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 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为下"一句,是特意指 之律.所以,这段文字可以视为对整段文字中"上","下"概念的界定. 然而对于《音律》中讲的"三分所生,益之 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从字面上理解,其中虽然讲了"益之一分"或"去 其一分"的计算方式,但是这样一种表述,仍 然在"以上生"或"以下生"的理解上留下了较 大的空间.特别是在说明某一律数是由何律 而生这一关键点上,存在着解释上的分歧. 本文尝试根据文字理解的不同角度或逻辑, 来说明这种理解上的分歧. 下生".其中所谓"上者上生",是讲以"上者"为既定或已得之律数,然后以"益之一分"的 计算方式"上生",得出下一律的律数.如太 簇的律数(72)经"益之一分"的计算方式,所 得为南吕律数(96).此在黄钟的既定律数(如 以黄钟律数为81)上"益之一分",则得林钟 律数(108).此为"先益后损"的结果.若按音 高排列,林钟位于黄钟下方四度. 关于这里所讲的"上生",若结合《音律》 所记文字的理解,既然黄钟"为上",据原文中 "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的表达,可以理 解为"以上(黄钟)生下(林钟)". 同理,所谓"下者下生",是以"下者"为已 得之律数,然后以"去其一分"的计算方式"下 生",得出下一律的律数.如在林钟的律数 (108)上"去其一分",则得太簇律数(72).亦 理解为"以下(林钟)生上(太簇)". 理解2:这种理解的思路是,《音律》该段 文字的表述,最主: 各律数是以何种方 黄钟既定律数为81的律数(54)"益之一 同理,在"黄 下","下者下生"的 即由黄钟的律数(8 于黄钟上方五度.此理解若结合《 然林钟"为下",原文 下生"的表达,可以 由黄钟"下生"(即"主 杨荫浏先生在 春秋》记载的十二{ 中的有关文字后称 下',就是说某律等:十二律相生次序的1 方.在杨先生的《 其表述有所改变, 说的方法,基本上 的方法相同的,但 音位."但是,在支 序,十二律的音高币 表中,我们所看到白 杨荫浏《中国音 74 子?地员篇》所载的方法相同"结果,仍是与其《中国音乐史纲》相似的图表,并且林钟律位于 黄钟律上方五度.此应是"先损后益"计算方法 的结果.更早有王光祈在其《中国音乐史》一书 中对《吕氏春秋》所述生律方式"为上","为下" 的认识,也是从"由上生而得","由下生而得" 来理解的.书中特别说明,"至于黄钟一律,则 为母律,自始即已有之,不必再求".@ 上面展示的这两种认识思路以及结论, 显然是不同的,在认识上形成的是"先益后 损"和"先损后益"两种不同的生律方式以及 计算结果.那么,一段文字两种理解现象的 产生,有没有文字表述上的原因?是否在文 字表述上本来就有两种理解同时并存的可 能?这里,就涉及到对《音律》这段文字中"以 上生","以下生"的"以"字,在古代汉语,或者 说是在战国末《吕氏春秋》撰写语境中(此放 后)不同用法的分析. 2."以上生","以下生"之"以"字不同用 法的分析 《吕氏春秋?音律》中有关"以上生","以 下生"的文字,"以上生"可以理解为"以上生 下",如"以上(黄钟)生下(林钟)".这时的 "以",可作"使用"的概念讲;可作介词讲,指 引进生律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手段,即用"上" (或依凭"上")来生"下".依此理解的生律方 另一种(即"先损后益")的理解,首先确立的是何为"上生".这里设立的前提,是该 文字下面一句话的设定:"黄钟,大吕,太簇, 夹钟,姑洗,仲吕,蕤宾为上,林钟,夷则,南 吕,无射,应钟为下."在这里,"益之一分以 上生"或"去其一分以下生"的"以",可以作为 指示代词来用.指"为上"的七个律(即所谓 "七上",若不算始发律黄钟,为"六上"),是 "上生"而来,即经"益之一分"而来;"为下"的 五个律(即所谓"五下"),是"下生"而来,即经 先秦三分损益律生律方法的再认识I75 "去其一分"而来(j 数的"去其一分"而 氏春秋》,《韩非子》部文献也都是战国 在着不同的遣词方 解释,也是各有所 行文至此,读j 否《吕氏春秋?音 有两种解读的思路 益法,原来就有"先 种解读方式?是否 方面,甘肃天水放! 选择而录的十二律 什么样的启示? 数"性质的十二律关于甘肃天水: 关的发掘报告称": 中,地表无坟堆,保j 其中一号秦墓出土 存完整,字迹清晰" 无关,这与对《律书 律数性质的判断有 天水放马滩出 内容有《日书》和; 《日书》.又因简册一 有关高诱,毕沅, 对《吕氏春秋?音律》生裤 2002年版)第33O 一33l 氏春秋)的生律法》(《音乐参阅甘肃省文物: 《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秦i 76I青罐研究2008 其分为甲种,乙种.记录有音律律数的《律书》,属乙种《日书》的第8 章.其中的《律书》 文字,何双全撰《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一文 中专有节录.因篇幅不大,兹摘录如下: 甲九木,子九水,日出口口水,早食口口口,林钟生大簇,大吕七十六,口山.(乙76) 八,姑洗生应钟,姑洗六十四,阳谷.(乙79)姑洗十三万九千九百六十八下应?中吕 十三万一千七十二下主黄.(乙183) 以上的十二律律数中,属第二类的乙 76_-79 竹简,其律数计算是以81 为黄钟律 数,其中提供有大吕76,太簇72,夹钟68,姑 洗64 这四种律数;属第三类的乙183 简中, 其律数计算是以177147 为黄钟律数,其中仅 提供有姑洗139968,仲吕131072 这两种律 数.这里首先提出的是,为什么在出土竹简 "大多数保存完整"的前提下,我们所见到 的仅为这些律数.这种记录方式其义为何? 有无选择性?我们这里仅提供两组4 种简单 的数据,一组是以81 损"或"先损后益"方式计算得出的十二律律数;另一组是以177147 后损"或"先损后益"方式计算得出的十二律律数(见文后"附:关于三分损益律生律计算 的两组4 种数据").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第一组以黄钟律数 为81 的计算结果中,无论是采用"先益后损" 还是"先损后益"的方式,其中的太簇,姑洗,蕤 宾,大吕,夹钟,仲吕之数皆相同,可视为"公约 数",而其他各律数之间皆具倍数的关系.在第 二组以黄钟律数为177147 的计算结果中,亦 是如此.冉【旦j 上来,我们注意到,:的律数中,第二类的 "公约数".虽然就 的都是"公约数",却类的乙183 为何第三类的只见j批竹简有字迹不辨, 据目前所见的资料, 吕两个律数,在书写 183 简对姑洗,仲吕 字位(含圆点),在{ 的范围之内.根据: 记录,@说明记录者 不想对十二律所有{ 是以提示的方式来{ 续予以追问的是,女 是提示性的,或者谚 种记录的提示或选{ 样的认识,才会有 简《律书》提供的 有所选择而记录的 今人提供什么样的J 该文在介绍《律_=f 字说明:"29 条.讲述五 律相生之法和律数";"观: 为第二类,183 简为第三 二,第三类为主体,同时斥 不排除《律书》哞 中积水,或字迹不清,或捂 参阅何双全《天才 据《天水放马滩季古隶体书写在篾黄面,虽 之间.每简书写一条内容. 的篇章,其间以圆点或竖j 在这样的追问中,我们可以看到,放马滩秦简《律书》提供的以三分损益法计算得 出的,有所选择而记录的部分十二律律数, 有一个共同点:这些律数都是计算结果中的 "公约数".而这些我们称之为"公约数"的律 数,恰恰是无论采用"先益后损"还是"先损 后益"的十二律计算方式都必然产生,并且 共有的律数.因此,从这里透露的一个不能 被忽视的暗示就是,秦简《律书》虽然没有明 确告诉我们其计算方式是"先益后损"还是 "先损后益",但是,这些无论"先益后损"还 是"先损后益"都能得出的律数记录,恰恰从 另一个角度暗示着,"先益后损"与"先损后 益",是当时两种并存的十二律三分损益律 的生律次序与方法. 结论 关于对三分损益律计算方式究竟是"先 益后损"还是"先损后益"的认识,无论是古代 还是近代,一直都存在有不同的表述和争 论.笔者在教材的撰写以及古代音乐史的着 述中,在不同的认识阶段,或自述已见,或择 善而从.当天水放马滩秦简《律书》中的有关 记录发表后,也曾从单一的思路(先益后损) 有过论述.并且也一直关注着同仁的研究. 这次也是在陈应时,谷杰两位先生的学术争 鸣中,再度关注此专题,并将学习心得拿到开 设的"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与研究方法"博士课 程上与学生共同讨论,相互启发.这里整理 出来,以就教于同仁. 可以说,目前关于先秦三分损益律计算方 法及其生律次序的研究,主要依据的是三种文 献版本,其中《管子?地员》,《吕氏春秋?音 律》两种为传世文献,天水放马滩秦简《Et 乙种中的《律书》则是出土竹简文献.特别是秦简《律书》的面世,提供了对此问题再做深 入研究的可能. 先秦三分损益律生律方法的再认识I77 在三分损益律生律的"先益后损"或"先 损后益"次序上,《管子?地员》由于明确提 供了生律次序和计算所得律数,故是确凿的 "先益后损"生律计算方式;《吕氏春秋?音 律》由于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生律次序和计算 所得律数,特别是由于撰文者或有意,或无 意地在遣词造句上造成了两种解释结果的 可能,因此,仅仅从传世文献本身看,并不能 取舍,这也在客观上给历代注家的解释,提供了对各自不同理解思路以阐释的可能性; 而放马滩秦简《律书》中提供的,经有所选择 而记录的部分律数,则以其经精密计算而所 获律数的"选择性"呈示——"公约数"的罗列 (主要是基于81,也有个别基于177147 钟律数的计算结果),透露了一个可能存在的,但无疑是重要的历史信息——先秦十二 律三分损益计算方法,具有"先益后损","先 损后益"两种计算方式.在这方面,放马滩秦 简十二律律数呈现中出现的"存同隐异"现 象,可能反映的正是"先益后损","先损后 益"两种生律次序的并存以及在历史文献记 述中"求同存异"思维的体现.由此种角度来 认识《吕氏春秋?音律》的相关文字记录,该 文献记述本身也很有可能是一种"求同存 异"思维的曲折体现. 现在看来,由于《吕氏春秋?音律》和放 马滩秦简《律书》中具有某种历史特点,甚至 有极大可能是有意为之的文字记录,导致后 世及至今人的理解,在"择其一"的思维定势 中据理力争.学术上的争论固然是追求一个 理想的答案,但答案本身并非只能反映一种 思维定势.实际上,在陈应时先生的文章中, 也已经提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在秦 代的三分损益十二律不可以有'先益后损' 和'先损后益'两种并存的生律次序?"陈文 甚至留下这样的理解宽度:"即便《吕氏春 78I 昔荣研究2008 损后益'的生律次序若是彼此'不符'或'相悖',这有何不可?" 在本文的认识中,这两种生律次序都可 能存在于《吕氏春秋?音律》和秦简《日书?律 书》撰者的意识中.@只不过前者很可能是在 文字的表述方式上,有意造成了表述上的模 糊,因而同时造成了两种解释的可能,而《律 书》则通过对"公约数"的记录,明示了两种三 分损益律计算方式及其生律次序的存在. 附:关于三分损益律生律计算的两组4 种数据 第一组(以81 为黄钟律数) 以"先益后损"方式计算得出的律数: 81(黄钟)X4/3=324/3=108(林钟); 108X2/3=216/3=72(太簇); 72X4/3=288/3=96(南吕); 96X2/3:192/3=64(姑洗); 64X4/3=256/3=85.3(应钟); 85.3X2/3=170.68/356.89(蕤宾); 56.89X4/3=227.56/375.85(大吕); 75.85X4/3=303.4/3101.13(夷则); 101.13X2/3=202.26/367.42(夹钟); 67.42X4/3:269.68/3--~89.89(无射); 89.89X2/3=179.78/3~59.93(仲吕). 以"先损后益"方式计算得出的律数: 81(黄钟)X2/3=162/3=54(林钟); 54X4/3=216/3:72(太簇); 72X2/3=144/3=48(南吕); 48X4/3:192/3=64(姑洗); 64X2/3:128/342.67(应钟); 42.67X4/3=170.68/356.89(蕤宾); 56.89X4/3=227.56/375.85(大吕); 75.85X2/3=151.72/350.57(夷则); 50.57X4/3:202.28/3--~67.43(夹钟); 67.43X2/3=134.86/3~44.95(无射); 44.95X4/3=179.8/359.93(仲吕). 177147(黄钟)X4/3236195.999994X2/: 157463.99998X4/3 209951.999968X2 13I67.999964X4/: 186I523.999947X2 124415.99sl952X4/: 165887.999931X4/: 22ll83.999902X2/: 147455.999919X4/: 196607.9sl9887X2 177147(黄钟)X2/:ll8097.999988X4/ 157463.99998X2/: 1O4975.999976X4/: 13I67.999964X2/: 933l1.999966X4/3? 124415.999952X 165887.999931X 110591.999942X 147455.999918X 98303.9sl99355X4/ 作者单位 墓主可能是一位官吏),其(据《甘肃天水放马滩战国 同时.因此,两者的乐律 统,将两者所记生律法的

(0)

相关推荐

  • 究竟什么是净损益?

    净损益就是净利润.

  • “隔八相生,三分损益”,有几个风水师能懂律吕之理呢?

    本以为两篇可以写完纳音,理论繁杂,看来不行,律吕非常重要,西方也认为音乐是通向上帝的.律吕的规律让我们得以窥见天人合一奥秘,高明的风水命理师都会使用纳音五行. 现在研究律吕的人非常少,很多学易之人根本 ...

  • 从“三分损益法”到“十二平均律”,我国古代乐律发展的巅峰创造

    我国乐律的制定,最早大约上溯到黄帝轩辕氏时代.战国时期的著作<昌氏春秋>中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根据传说,伶伦来到了昆仑山,在嶰溪之谷砍了十二根竹子,削去竹节, ...

  • 干货 ▏十二平均律与五度相生律

    钢琴技术研究院 研究钢琴技术.全新教学理念 关注 乐音体系中各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互相关系叫做音律.音律是确定调式音高的基础,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常见的音律律制有"十二平均 ...

  • 一个学习声律的简便方法

    醉月诗苑 看到许多介绍格律诗声律的文章,往往列出16种不同类型诗写法的声律谱,这对初学者来说,要记住这么多声律,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其实这16种声律根本用不着去记,只要知道几条基本的规则,就可以在写 ...

  • 【诗词学堂】一个学习声律的简便方法

    诗词学堂 看到许多介绍格律诗声律的文章,往往列出16种不同类型诗写法的声律谱,这对初学者来说,要记住这么多声律,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其实这16种声律根本用不着去记,只要知道几条基本的规则,就可以在写 ...

  • 音乐常识: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讲解

    音律是指音高的决定方式.现代乐器的音律主要有三种: (1) 纯律:纯律中任何两个音的频率都成整数比,这种音律源于号角,因为它可以吹出大调音阶中的三和弦(简谱中的1 3 5),它们的频率之比为4:5:6 ...

  • 《天道》觉者由心生律,律者以性施行

    电视剧<天道>是由豆豆的长篇小说<遥远的救世主>改编而成,讲述了生活就是修行,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修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修行,为什么同样是修行,境界和修养天差地别呢. 只有 ...

  • 铁皮石斛活树附生栽培方法创新研究

    铁皮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功效,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和养生佳品,野生资源由于长期滥采已濒临枯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人工栽培技术,目前栽培技术已经成熟,进入产业化发展期,但市场上销售的人工大棚 ...

  • 诗体之拗律失律与救

    诗体 拗律失律与救 以上所举的都是所谓"正格",即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但是,据有好事者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五律的80首里,出律和破格的竟超过半数,而通篇只有一个对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