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这家酒坊6个兄弟中5人是“海归”学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量级人物

提示

睁眼看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66.21万人。其实,早在100多年前的清末民初,瑞安就掀起了一股留学潮,一批学子走出国门“睁眼看世界”。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推动辛亥革命,以及温州、浙江,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敢为人先、追求真理、追求科学、报效祖国”的精神,沉淀为瑞安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后人披荆斩棘、不断前进。

玉海文史推出《睁眼看世界》系列文章,介绍清末民初瑞安留学潮及其中的代表人物。

清末民初,温州人赴日考察、留学,蔚成风气,其中瑞安“留日军团”之庞大,人才之优秀,可称空前绝后。

瑞安玉海中心小学附近有一条街古称渔篁街,此街有一户许姓人家,许家有一间酒坊,名为“许太和”。当时,家中六个兄弟中,竟有五兄弟先后留学日本。

他们学成归国后,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乡里人称其为“太和五杰”,即农学家许璇、辛亥革命先驱许燊、教育家许铸、法律专家许壬、冶金专家许徵

展开剩余91%

许璇:

把温州蜜柑从日本带回中国

“许太和”,是清代瑞安城内临西河渔篁街的一家酒坊商号,也就是玉海中心小学现在校舍所在之处。太和酒坊由许培基(五杰之祖父)在咸丰年间创办,他是一位儒商,经营有方,管理有序,家庭殷富。

许培基的儿子许黼宸育子六人,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除长子早逝外,璇、燊、铸、壬、徵等五子都到日本留学,回国后他们成为蜚声国内知名的政治家、法学家、农学家、教育家和学者,5位兄弟在我国近代的民主革命和科教事业的发展中留下厚重的一笔。

许璇(1876-1934年),字叔玑,许家排行老二。许璇少时就读县学,后中秀才,光绪廿年补廪生。1902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毕业后应聘湖北编书局。30岁被公派日本留学,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农科,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农学家和现代农业科学奠基人之一。

△许璇与家人合影

留学期间,他先在京都第三高等学校预备班就读,毕业后考入帝国大学农科。1911年前后,瑞安务农会委托他把“无核蜜柑”苗带回瑞安。

1913年,许璇毕业回国时,从日本东京把“温州蜜柑”的树苗和栽培技术带回瑞安“娘家”,用以改良,使这一独特品种成为名符其实的温州特产,如今无核蜜柑已由温州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枚“吉祥果”的前世今生吧。

△瑞安仙降100多亩特早熟温州蜜柑开摘(资料照片)

瓯柑是温州特产,早在1000余年前就已开始种植。在宋代,瓯柑中就已出现了少核或无核的“乳柑”。可惜,我国古代并没有把“乳柑”选育成无核的“温州蜜柑”。

相传15世纪初,日本有一位名叫智惠的高僧,到中国天台国清寺进香以后,取道温州乘船回国。他在温州时,品尝到美味的瓯柑,就带了几篓瓯柑回到日本九州鹿儿岛长岛村寺院。院内和尚们分食了瓯柑后,把柑子随意地抛在园子里,想不到第二年春天竟然长出了柑苗。在这些瓯柑树中,和尚们发现其中一株结出的瓯柑都是无核的,于是就用嫁接方法,几经改良培育出无核柑新品种。因为它来源于温州的瓯柑,就定名为“温州蜜柑”,在日本国内广为种植,远销国外。

温州蜜柑在东瀛日本生活了400余年后,才回国定居。这是温州蜜柑首次回归故里。许璇之后,1916年至1917年间,平阳黄朔初从日本回国时,亦带回日本蜜柑种苗,在平阳郑楼、市郊九山湖畔等地广泛种植。

许璇留学回国后执掌北京、浙江等高等农业院校,担任中华农学会会长,毕生为农业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他提出“融学术、教育与农村事业于一炉”的办学方针,建设农村实验区,筹建浙江省农民银行,业绩入编《中国名人大辞典》。

1934年,许璇卒于北京,北平大学为他举行公葬,中华农学会设置“许叔玑奖学金”,马叙伦先生为他撰写墓志。

许燊:

联络宋庆龄营救“七君子”,华东政法大学创始人之一

老三许燊(1879-1943年),字达夫,光绪廿八年毕业于瑞安普通学堂(瑞中前身),先于其兄许璇在1903年赴日本,入日本弘文书院,后又在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留日期间与黄兴结为挚友。他是辛亥革命先驱人物和国民党政坛元老之一,逝世后国民政府为其颁令褒奖,并举行公葬,张治中、黄绍弘等人都撰写了挽联。

1905年8月,黄兴与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作为黄兴的亲密挚友许燊积极响应,成为首批同盟会会员。与此同时,他还与沈钧儒(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领头人,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于佑任(记者,诗人,书法艺术大家)、张静江(中国近代政治家,与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诸辅成(浙江辛亥革命的元勋)等人结为同盟。

一众人等从日本回国后,奉同盟会之命,曾在江浙地区的青年学生中宣传民主革命思想。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中央政府在南京成立时,沈、许、于、张、诸等五人均被选为中华民国首届国会参议院议员。因为许燊和沈钧儒同为日本明冶大学政法专业毕业,理所当然参与了民国初期有关法律、法规和政令的制订和审议工作,为我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世纪二十年代,许燊和沈钧儒较长时间一同寓居上海,彼时许燊已辞去北洋政府护法委员之职,以元老身份闲居上海,但仍然参与司法界活动,并热心于社会工作,威望很高。1928年,许燊、沈钧儒两人又联合章太炎、董康、褚慧僧等人发起创办上海法政学院(即现在华东政法大学的前身),学校组织董事会,以钱新之为董事长,许燊为董事,推选诸辅成为校长,沈钧儒为教务长,时邑人王孝通(瑞安城关水心街人),被聘为法学教授。该校为我国近代司法界造就了众多杰出人才。

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沙千里、史良,因主张抗日而被蒋介石关押,这就是著名的“七君子事件”。事发后,全国人民广泛开展营救运动。许燊只身赴苏州监狱看望沈钧儒及其他爱国人士,并联络宋庆龄及于佑任等民国元老人物,要求南京政府顺应民意,立即无罪释放七君子。

许铸:

和朱自清同事,开办瑞安第一所幼儿园

四子许铸(1880-1956年),名冶荪,早年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是近代温州地区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于1903年随三哥许燊赴日本,入早稻田大学,专攻文史。民国初年,曾在温州中学和朱自清先生等一起任国文教员,抗战前他居沪、杭、京、苏等一带从事高等和中等教育工作。回到瑞安后,在会文里许氏宗祠创办瑞安第一所幼儿园,开创瑞安幼儿教育之始。

他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且不畏权势,对国民党镇压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表示强烈不满。“一二·九'运动期间,国民党当局逮捕温州中学洪彦霖(洪炳文嫡孙)、胡景瑊等地下革命斗争青年。他闻讯后,拍案而起,为营救他们而奔走南京、杭州,直言斥责国党当局迫害爱国青年的非法作为,并联络国内知名人士联名函电国民政府,成功营救出我党地下革命斗争青年洪彦霖等3人,在瑞安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彩的一笔而光耀史册。

解放后,他被选为瑞安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和第一届瑞安县人大代表。同时城区西南示范小学(今玉海中心小学)在他的带领下,也进入—个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他虽已年过花甲,仍再度任校长(在解放前后三度任校长),为了教育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他将家族 “太和”商号的全部房产计2000多平方米、3亩多地,无偿捐赠给学校。

许壬:

杭州有路名“养颐里”是纪念他的

许壬(1884-1930),字养颐,排行老五,早年毕业于日本政法大学,是我国司法界老前辈和近代著名的民法专家。1903年随哥哥们赴日,先入弘文学院,后攻读政法大学,与胡汉民、程树德等系同班同学。留日期间,精研民法,受到日本民法大家梅谦次郎博士器重,所著《民法讲义》,学者奉为圭臬,曾在日本任浙江省留学生会会长。杭州有路名“养颐里”,即纪念他,现尚保存。

回国后许壬主要从事我国近代民法研究。1906年曾任浙江官立政法大学教务长兼民法教习。1909年创立浙江政法学堂兼民法教席及审判研究所民法教习。1912年任浙江第一地方法院院长兼法庭庭长,并被选为浙江律师公会会长、都督府参议员、省宪议会议员。

在此期间,他着手修订程序法规,著《民法讲义》等著作,为中国近代民法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许壬思想先进,乱世中联动余绍宋、阮荀伯共同发起创设浙江私立法政学堂,又在杭州刀茅巷,自建新式校舍。阮荀伯任校长,许任教务主任,余绍宋任教员。当时清廷初不许私人讲授法政之学,经一再力争,始获核准。

浙江公立法政学堂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在该校先后任教的老师倒有不少知名人士,如陈叔通(敬第)、沈衡山(钧儒)、阮荀伯(性存)、许养颐(壬)等人。曾在此校就读后来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有目录学家周子美、篆刻家武钟临等。

许徵:

60岁自学外文,完成我国第一部材料学著作

许徵(1888-1969),字冶同,是许家老幺,毕业于日本帝国大学,系我国近代著名冶金、兵工及热处理专家。1904年5月,他赴日本留学,归国后曾在北京大学讲授数学,后来投入国军参与兵器工程事业。解放前官至国军兵工委员会委员,少将军衔。解放后由冶金部聘为东北工工业学院热处理教授。曾当选辽宁省政协委员,是我国最早的材料学家。

1950-1953年,许徵曾为物理冶金、钢铁压力加工等专业学生讲授“钢铁热处理”和“钢铁合金学”等课程,并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将这两门课的教学讲义合并整理成《钢铁材料学》一书。因为当时国内并无这类中文科技书籍,于是他以60岁高龄学习俄语,参考了十余种国内外专业书籍,可以想象许徵外文基础雄厚。在他的诸多贡献之中,《钢铁材料学》的编著是最突出的一项。

1954年,许徵与同事李润隆副教授一起,针对鞍山红旗拖拉机厂的材料质量问题,开展了关于可锻铸铁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提高了冲天炉熔制“含铬改制可锻铸铁”的成品率,缩短了可锻化退火的处理时间,明显提高了生产效率。研究论文1955年发表于《东北工学院学报》,为东北工学院培养出我国第一届“物理冶金”专业学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给编辑部投稿 ---›Email投稿 Hot!

电子邮箱:183797972@qq.com

大家都在看

更多>>点击导航栏“走进瑞安”—“玉海文史”☟

起于祥瑞之地,成于文化之功。三国至今,瑞安古城1700多年的历史浩浩荡荡,千年文脉源远流长,人文渊薮,大家垂范,素有“东南小邹鲁”之誉。循城市印记,寻文化传承。《玉海文史》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以重大历史事件再现、经典建筑点评、名人名仕及街巷名称典故介绍等,挖掘地方历史、弘扬传统文化,记录瑞安这座东瓯古城风土人情及城市变迁。

参考资料:《许氏族群中的太和五杰》(作者:许希濂),《江南同盟会——南社中的瑞安人》(作者:何光明)

组稿:市社科联

编辑:吴潇丨美编:江达富丨责任编辑:潘贤群

传承瑞安先贤精神!

首赞 1
平台声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