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创办了枣庄第一所中学
在市中区永安镇的森林绿道上能看到一处石牌坊,是山阴武氏立的,根据武氏家族家谱记载,“峄县武氏一世祖讳东齐,字铭,太学生,卫祖孙也,于明中叶迁峄邑,居山阴”
从明朝中叶勤劳精明的武氏族人在山阴经过十九世,产业渐丰,青衿学士代不乏人,族望誉满古峄,在全国多个省市都有武氏后人。
微游枣庄小编参观过位于山阴村南的武氏祠堂,里面供奉着山阴武氏列祖列宗的排位,其中有一位引起了小编的特别注意,他是峄县绅士武璋。
武璋的画像一身长衫,左手执一书卷,自有几分威仪的文人气质,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堂,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大学,然后自费赴日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毕业后1905年回到山阴。
武璋为人侠气仗义,结交颇广,再加之他学识渊博、思想开阔,在峄县享有盛誉。在1906年秋,由友人介绍加入了同盟会。积极在鲁南进行革命宣传,他跑遍了峄县各社进行策动团练起义参加民军北伐,与张勋作战取胜,后任民军39混成旅的营长,南北议和后,39混成旅解散,武璋带领部下又回到山阴,继续进行革命活动。
峄县是一座具有两千年悠久历史古城,两千多年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人们尊重文化,珍惜人才,崇尚办学,涌现出了众多的名师名校。从荀况兰陵为令、匡衡匡谈谈经,到近现代的武璋办学,以及宋东甫、孙业洪的带领师生南迁等,无不彰显着传统人文的厚重和解惑授业者师德的魅力……
1915年武璋参加了护国军,被选为山东省议员和峄县参议长。他致力于办学,提起武璋办学得先提一下学校的学生,在武璋创办的峄阳中学先后有22名学生报考了黄埔军校,这些学生中知名的有运河支队第一大队长邵子真及国民党高级将领及政要刘安祺、高魁元、闫毓栋、武儒、武挺秀等。
在武璋的家乡,有一座东山阴小学,小学院子的正中,有一棵千年的银杏树,根深叶茂,成为这所具有底蕴深厚的学校的标志,这棵银杏树曾经是建在这里的寺庙种植的,1925年武璋把这所寺庙与周围二处道、佛庙宇和山阴北的湖山上的湖山寺共有四顷63亩的地产没收,拉倒寺庙里的神像,撵走僧尼,利用寺庙现有的建筑创办了一所私立中学,“峄阳中学”,利用庙地为学田,他领导进步知识青年,破除迷信,反对封建,提倡男子剪辫子,妇女放足,男女平等。
在办学之初,武璋得到了韩庄褚庆兰、市中区北的田庄田培元及邹坞高氏家族财力及生源的支持,购置教具及体育设施,招收学生100余人,聘用教师10余人,武璋自己也讲学,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文体等科目,后又建明德女子小学。
“峄阳中学”是枣庄地区“废科举、兴学校”后的第一所地方中学,1927年夏,武璋奉南京政府之命,在枣庄组织暂编第九师,武璋任师长。率峄北人士及峄阳中学学生200余人南下, 后在窑湾一带失败。武璋忧伤,士气消尽,弃职带家小三口逃到上海隐居。
“峄阳中学”创办了一年多的时间即停止办学,但是诞生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战鼓声中,为黄埔军校输送了一批有作为的人才,也为我党培养了大批优秀领导干部和文化教育积极分子,不但为枣庄教育史开拓了地方办学的先河,而且也为枣庄地区的革命斗争和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微游枣庄 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