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句话,会暴露一个人的底色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苟且过的生活,

都记在这里。

〔某个夏天的避暑山庄@开哥随手拍〕

《论语》,作为语录体范本,其中的很多话都成为流行了2500多年的金句,有一些甚至成为至理名言。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衍生了“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只是成语的意思却早已背离了孔子这句话的本意。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这句话衍生了“道听途说”这个成语,也同样背离了孔子的本意。

这种背离,原因复杂,不是我要说的重点。当然,我也不具备分析这种原因的学术功力。

我要说的是另外三句话。

1/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前半句早已成为贬损女人的金句,这同样是对孔子本意的曲解和误用。

刚跟一个朋友说,人就要学会深刻反思自己,才有可能提供出让人有所启发的观点或者思想。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只能嚼别人嚼过的馍,既无营养又让人反胃。

很多人习惯断章取义,明明一知半解却喜欢装博学。习惯用这句话前半句随意下结论的人,都是这种货色。

包括那些滥竽充数的大学教授,对《论语》胡说八道的解读危害并不是很大,对学生猥亵下流却是不折不扣的人渣。

奇怪的是,很多这样的人渣不知为什么都混成了教师,甚至教授。

叫兽这个词的流行,实质上正是这种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

在我理解,孔子眼中这种女人和小人更多的只是“象征”概念,未必单独针对女人与小人。关键点在于这种人难相处,你远了近了都很麻烦。

格局小的人,都这副德性。

你的创意不能超越他,你的观点不能高于他,你的一切想法都不能比他的更有参考价值。否则,TA就会逊和怨,因为TA的脑容量和心胸都太有限了。

现实中,碰到拿这句话来说事的人,你要心里有数。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孔子老师这句话的误解就更大了,很多人堂而皇之的就拿这句话来标榜自己的谦虚好学,殊不知并未确切理解孔老师的话。

这里的“三”不是确指数字三,而是相当于老子所说的“三生万物”的“三”,是一个更宽泛的数字概念,也许是三个人,也许是六个人,也许是九个人,也许是十八个人,也许是成百上千上万个人。

甚至,可以是两个人,是我和你。

你的优点我一定好好借鉴学习,你的缺点我一定当成镜子,反观自己,如果自身也有这种坏毛病,就要改。因此,你就具有了正向和反向两个方向的警示作用。

一个称职的老师,就是具有洞察和引导学生从这两个方向修正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做一个填鸭工人或者传声筒。

遇到这样的老师,是人生的大幸运。

2500年之前,孔子老师这种开创性的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根脉之一。

这句话不是装B作秀,这是孔子自身的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经验总结,自然也只有用心的人才能准确的理解。

光是理解还不够,要身体力行。光说不练假把式,就让这句话成为秀场用语,并且被大面积错用和误用下去,终于成为断章取义者自我标榜的幌子。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这句话刚好可以用来精确的阐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

说到这里,我曾一度把“见贤思齐”理解为孔子一遇到贤人就会想起齐国,这是多么风马牛的笑话啊。

即便孔子当年在齐国很受伤,他也不至于对齐国如此念念不忘吧。

我的意思是,以断章取义和自以为是的方式来理解孔子老师的某一句话,不闹出笑话才怪。

回到“三人行”这个问题上来,我的做法是,尽力跟比自己更高明更优秀的人去学习,无法跟随本人,就跟随他的思想和言论,用心体悟,用心践行,让自己一点一点趋向优秀,趋向内心那个更好的自己。

3/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句话也是被人误解误用非常多的一句话,孔子老师的本意并不是很多人经常断章取义的前半句。

一个人有时候难免处于两难境地,是在父母身边尽孝,还是为了事业在外奔波,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两全其美。

2500年前,孔子相当开明,这句话就是他开给身处两难境地者的药方。

不是不可以离开父母,而是要妥善关照好父母的生活和心情之后,再去为了自己的事情去闯荡去拼搏。

游必有方,这个「方」字,不仅仅是去向,更是方法方式,怎样把父母安顿好,怎样让父母不为自己担心,怎样让自己在外安心……这一切你都要在游之前安排妥当,然后你可以去远游。

当然,这里的远游才不是鸡汤狗所说的诗和远方,而是为了自己安身立命必须经历的在外拼搏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年,可能是几年,甚至可能是一辈子。

举个例子,我最喜欢的唐朝大诗人李白。

24岁离开父母,「远游」在外,直到61岁因病去世,在外37年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

我们已经无法确切了解李白的父母,以及李白这么多年「远游」在外的真实内心,只是从李白流传至今的文字来看,李白的内心并不安定。

即便游必有方,这种耗费整个一生的「远游」,还是充满了一种无法言说的悲凉。

当然了,李白只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我走过很多李白曾经走过的路,读过他留下来的很多诗文,越来越感受到李白内心的凄凉和落寞。他的酒,他的剑,他的柔情与豪情,都是他用来遮掩愧对父母的道具。

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和远方。

这是流行在互联网上的一句话,是典型的鸡汤狗格式。

假若真的理解了孔子老师这句话,你就会对这种鸡汤嗤之以鼻。毕竟,稍微有点理解力,都会从这句鸡汤中品味出酸葡萄的味道来。

2500年过去,天涯早已咫尺间。孔子周游列国几乎耗用了他一生时间,换了如今,他用一年顶多几年时间就会游遍全世界。

这个时代早已是孔子无法想象的快捷、方便,我们除了从孔子这句话中用心品味对待父母的正确姿态之外,我们丝毫没有必要默守陈规。

鸡汤狗们都不会心甘情愿的陪着父母一起苟且,他们喜欢做的只是在一些洋节日里,把对父母的「方法论」以几句鸡汤的方式秀上一秀,证明他们父母在而已。

实际上,只是证明他们的苟且比父母的苟且看上去高大尚一点,此外又能证明什么呢?

父母在,经常回去看看他们,吃几顿母亲做的饭菜,陪他们随便看上几集电视剧,哪怕陪他们看看每天的天气预报,他们就会发自内心的高兴上很长时间。

鸡汤狗眼里的苟且,永远与拥有这样孩子的父母无关。

4/

孔子老师这三句话,第一句话会验证你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包括你对待这个星球上的人的品位。

第二句话可以验证你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你的认知、选择和判断力。

第三句话能够很好的验证你对待父母的态度

一个能够准确理解这三句话,并且现实中会用心践行这三句话的人,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相反,只会以三句话前半句自我标榜和炫耀的人,再好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