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买了套房子,立亏200万
致敬 查尔斯·考特尼·柯伦 简七·豆
文丨艾小白(微信公众号:简七读财)
前两天,知乎上一则热搜引起了我的注意。
身在江苏的魏女士用全款728万元在深圳前海买了套房。
可能你和我一样,冒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江苏户籍的她,为什么能在深圳买房子?”
为了完成买房,魏女士不仅缴纳了高额的购房咨询费,并且以“假结婚”方式,拿到了房票,然后通过向小贷公司借款,最终全款买下了这套房,折合单价14.75万元/平方米。
本以为这是财富自由的起点,却不曾想自己的房子一个月后就被法院查封了。最终,这套房子以660万元的价格被拍卖。
这次买房,除账面损失的68万元,魏女士保守估计亏损不少于150万元,包括小贷公司的本金和利息,假结婚费用和高额咨询费等等。
我不禁在想,在许多人看来稳赚不赔的买房投资,为什么最后还是亏钱了?
01
亏钱的原因
整场购房风波的起点,提供咨询服务的某微博博主,紧紧抓住了普通人的心理弱点。让远在外地,不明真相的魏女士步步入套。
1)想靠炒房实现暴富
首先是利用了不少人想靠”炒房致富“的心理,比如,大V在粉丝群里耐心地向大家讲解“入深户很容易,找专门的中介花几千块就能成功”等类似的内容,鼓励粉丝去贷款,甚至用外地的房产质押等等。
甚至打出口号,“用年化利率不超过8%,就可以换到一年涨幅15%的房子,只要选对了,就是稳赚。”
在过去的几十年,靠买房发财的人确实不少。靠着这样的思维惯性,所以今年才会有那么多炒房乱象。
三令五申的“房住不炒”写入了十四五规划。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想要通过买房来转手赚巨富,不仅挺难,还可能会亏钱。
2)进入了「信息茧房」
在受害者们加入的社群里,有不少「过来人」分享着所谓成功经验,时间一长,在炒房的幻想中越陷越深。于是就一头热地做了后面的一系列操作,步步被套住。
还有,魏女士的朋友圈里,看起来都是“帮助”她落户深圳、贷款买房的人,但其实都只是她依据自己的认识,筛出的同一类片面信息。
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算法将我们感兴趣的新闻高效地送达我们面前,使得我们很容易就进入了“信息茧房”,从而失去了对事实全面客观的评价。
(注:“信息茧房”这一概念最早出现是在2006年,指的是人们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信息接收和生活范围桎梏于一个让自己感到舒适的空间之中,这个让人自在的信息空间便是信息茧房。)
当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只局限于一个小圈子时,时间一长,你就只能被动接受接受同类信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实生活中,总有人想方设法通过诱人的标签「请君入瓮」,保持清醒的头脑,当心「信息茧房」,是护好钱袋子的第一步。
02
好的投资观是什么?
说回魏女士,这里面她最大的问题是,轻视了「常识」——
做了这么大一笔“投资”,应该花与之匹配的时间来研究清楚里面的逻辑,而不是只有幻想中的高收益,完全不顾及可能带来的高风险。
每个人都想变得越来越有钱,但从长期来看,重要的不是你挣了多少钱,而是要看你能留下多少钱,以及留住了多久。
十年后,拉开你和同龄人财富差距的,不是薪水,而是你有没有健康和成熟的投资观,我们不妨在两个方向上做一些功课:
1)持续构建多元认知体系
如果你喜欢武侠小说,一定记得这样的情节:某高手拿到一本武功秘籍,如获至宝,马上苦练起来,因为忽视了和内功心法的配合,最终走火入魔。
这就好像我们看到、听到大量的投资信息,比如,A告诉你一个产品不错,B告诉你应该去买哪只股票,如果没有自己没有扎实的投资逻辑,就很容易被牵着跑。
因此,在理财这件事上,我们一直强调投资体系的重要性。
一方面我们要有敏锐的触角,另一方面必须要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后者,就像是内功心法,帮助我们用相对不变的逻辑、规律,去驾驭千变万化的信息。
2)学着和时间做朋友
回归投资本质,复利可以说是“第一性”的原理了:复利=本金×(1+利率)^计息期
从这个计算你就能直观地看出,如果你想要享受复利的威力,可以从三个要素上下功夫:本金、利率和计息期。
事实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是最公平的这一点,却总容易被漏掉。
学着和时间做朋友,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库、搭建自己的投资体系。
假设真的老天有幸来光临,先道一声,「运气真好」。毕竟,人生最遗憾的事,往往不是没有好运气,而是运气比实力来得更早些。
喜欢今天的内容,
点个「在看」告诉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