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切把位”是怎么回事?大师告诉你~
可能有人二胡拉了好一段时间,还对二胡切把这个名词感到特别新鲜。为什么啊?因为“切把”二字很少被人提及,所以相当多的人会觉得陌生。
准确地说,“切把”叫“切把位”,是二胡把位的一个专有名词。我们应该知道,二胡有传统把位和新把位之分,“切把位”便属于传统把位中的一个。
具体地说,在传统把位中,二胡F大调(63弦)的上把位是从1指的“1--5”两个音开始,和各自的内外弦空弦音呈小三度关系,中间跳越了“74”两个音。注意,这一点同传统把位中的D大调上把位截然不同。正因如此,所以把F大调的上把位就叫做“切把”,或称为“切把位”。中国二胡艺术网
另外,不要把切把位误认为就是换把,不是的,切把位是个名词,是个固定把位,而换把位是个动名词,是一种动作行为,也是一种演奏技巧。
二胡学哪种把位好
别误会,并不是要你学二胡某一个具体把位,而是商讨二胡传统与新把位两个系统,掌握哪一个更好。
相对说来,传统把位历史悠久,二胡老一辈最为熟悉,也最感亲切;而新一代二胡操琴者对新把位娴熟于心,对传统把位却感到陌生。不管怎样,作为一个真正想学好二胡的人,无论哪种把位都应该知晓,何况这也不难。
新把位一般以上下二度音作为一个换把单位,按指灵活多变,把位多(十四个),传统把位则以四、五度音作为一个固定把位区域,讲究按指章法,把位少(五个)。
传统把位与新把位在指法与音准上各有特点,也各有优劣,但不能因此就说哪个把位好哪个把位不好。
实际演奏中,我们不应该拘泥某一个把位系统,也就是说,同一首乐曲,根据风格情感需要,可以有多种按指和换把方法,而不要循规蹈矩,将把位看做死水一潭。
有时,单一的传统把位或新把位虽能较顺利的拉完一首乐曲,但总感音乐表现并不完美并不理想,而一旦把两种把位系统综合运用时,却使得乐曲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扯到这里,再次强调一句:要真正学好二胡,传统把位与新把位都应该掌握。
附(网友讨论贴): 不应区分“传统把位”、“新把位”
总觉得二胡的把位不应有“传统把位”、“新把位”之分。理由如下:
1.“传统把位”是后人命名的。我猜测,以前的胡琴,大概多用于戏曲、小调伴奏,所谓把位只有一个,把位外的音用伸展手指的方法演奏,不存在换把问题,就像现在的京胡。刘天华先生将二胡的把位扩展了。那时,由于中国的乐曲用现在所谓“传统把位”来演奏比较方便,所以指法就如此安排了。是时似应无“传统把位”之说吧?即或是刘天华先生的乐曲,也有不完全拘泥于所谓“传统把位”的地方,比如借鉴了小提琴一四指之间相隔四度音程、高把位大小三度甚至大跳时一指二指三指同指换把等等做法,这在他的许多乐曲中都可以感受得到,我想他是将小提琴指法技巧运用于二胡演奏的结果。到后来,刘文金先生的两首著名乐曲中所谓“新把位”的用法也屡见不鲜。再后来出现的一些经典传统曲目不拘泥“传统把位”现象就更普遍了。而这时,似仍无“传统把位”、“新把位”之说。这两种说法,大概是出现移植曲目后才慢慢叫开的。
以上只是我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推断,没有考证过,恐有谬误。但即或如此,也总觉得这种说法怪怪的,你想,所谓“新把位”的指法,在小提琴那里几百年前就应该有了,到二胡这里却成了“新”东西。
2.区分“传统把位”、“新把位”,不利于养成好的指法习惯。在二胡的教学中,初学时强调所谓“传统把位”,后来再接触所谓“新把位”。这样做往往有一种学习上的断层——即在同一技巧的学习上有不连贯的感觉。我曾见过一些小朋友,在学简单乐曲时由于“传统把位”用惯了,后来学拉所谓“新把位”的乐曲在指法上有点不知所措。比如,高把位从3(二指或三指)换把到5,曲谱上标注用二指或三指,他偏偏用一指,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直接的后果,就是换把时达不到乐曲规定的要求,如需要换把圆润时出现断痕,需要换把无痕时出现滑音……等等,而且人为地加大了换把的难度。以上现象在我们业余爱好者中也是司空见惯的。
因此,不要分“传统把位”或“新把位”,乐曲的指法是怎样标注的,就按标注练习和演奏最好。
点↓“阅读原文”看宋飞讲解切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