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229 魏齐之死——睚眦必报已报
把魏齐赶得满世界乱跑,范雎(ju)大仇得报在即,那心里是无比的畅快,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爽了,也有人不快乐了,除了即将赴死的魏齐之外,当初举荐范雎的王稽心里也感到很烦恼。当年这位老王冒着风险把范雎弄回秦国,这一转眼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范雎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了,自己呢?还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使者,心里当然有一千个一万个理由不痛快。
王稽
有不痛快怎么办呢?王稽也挺直爽的,直接找到范雎表明自己的心声,王稽对范雎说:“我听说不能预料的事情通常有三种,无可奈何的情况也有三种。”范雎一听,这老王平时没事也不过来坐一坐,今天突然来了就说这种话,这话中有话呀。范雎就说了:“先生有话直说,直说!”王稽就接着说了:“君王年岁已高,还有多少阳寿呢?这是不可预料的,这是第一种;你突然死去了,这是不能预料的第二种;我突然死去了,这是不能预料的第三种。君王一旦去世,即便您感到遗憾,那也是无可奈何的;您突然死去,尽管我感到遗憾,那也是无可奈何的;而我呢,如果哪一天我突然咽气了,您的遗憾那就更无可奈何了。”
可能您会说这王稽说来说去、绕来绕去地绕得人头都晕了。对,您晕不要紧,只要范雎清楚就行了,范雎心里那是明明白白的,对范雎这样的聪明人,有些话是不用点透的。王稽这话摆了明的就是说:我年纪大了,没几年享受了,我当年把你从魏国救回秦国,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是不是到我邀功请赏的时候了?或者说得更干脆一点就是:当初如果不是兄弟我拉你一把,今儿个你别说报仇,就是诉苦,你都没处去呀。现在你自个儿痛快了,兄弟我还生活在生活最底层,一旦君王、你、我三个人有一个人不在了,你小子对得起我么你呀。
既然范雎吧这话已经听懂了,就算他不高兴,毕竟恩也得报。不是说了吗,一饭之德必偿啊,所以他就硬着头皮向秦昭襄王汇报一下,为什么说他要硬着头皮呢,因为范雎是打算用秦国的资产来报自己的恩,那确确实实有点以权谋私。
不过秦王答应了,他太宠爱自己的相国了,秦王立刻召见王稽,任命他为河东郡守,并且承诺他三年之内不必向国家汇报工作。这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三年之内这个地方产出的东西都归你老王所有了,你不必告诉我。嚇,这是多么优厚的赏赐啊,说白了,也只有秦昭襄王这种肚量才能容得这种事情的发生。
不过这还没算完呢,还落下一个人,当年帮助范雎东躲西藏逃得一命的郑安平还没报恩呢,既然王稽的恩要报,自己好朋友的恩那就更要报了。郑安平被秦王任命为将军,到此,范雎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的一多半了,还有一小半就得等了,等着魏齐这仇人在这世界上彻底消失。
郑安平
虽然有很多人盼着自己死,但是魏齐暂时还没有离开这个世界的打算,他在跑着呢,从魏国跑到赵国,再从赵国跑回魏国。人生最痛苦的事情那就是在世界上兜了一个圈子,一抬头才发现自己又回到起点了。惊恐奔波当中的前任的魏国国相已经耗去了自己大部分的斗志了,蝼蚁尚且偷生,魏齐怎愿束手就擒?尽管有虞卿这样赵国的好同志来帮助他一块儿跑,讲义气是没得说的,但总要有一个落脚之处。商量来商量去,虞卿的意见就是回头找信陵君,通过信陵君的关系,如果最后能逃到楚国去,那就皆大欢喜了。
这信陵君和孟尝君、平原君一样,名列战国四公子,据称是战国时的宋江,号称“及时雨”,以扶贫济困为己任。不过这一回,面对自己的同胞,信陵君却犹豫了,他不肯和魏齐相见。
战国四公子(孟尝君田文 平原君赵胜 春申君黄歇 信陵君魏无忌 )
信陵君手下有一个门客,也算是军师吧,叫侯嬴,那也是基层出身的,见到这种状况,就来劝信陵君:“听说公子似乎不愿意搭救魏齐,恕在下冒昧,我觉得这不太明智,魏齐那也是魏国宗室公子,和您血脉相连,怎么说也是咱魏国的相国。”信陵君就说了:“我知道,这个东西我不是没有考虑过,但是秦国佬要魏齐的人头要得这么急,如果不把他的头给送过去,秦国的虎狼之兵就会来了,我一个小小的魏国的封君,手里连兵都没多几个,只有你们几千个忒能吃饭的门客,我如何抵挡他呀?另外还有啊,和他一块儿跑的那个…那个什么…虞卿,是个什么东东?怎么这小子吃了豹子胆了,敢和国际通缉犯一块儿混?”
侯嬴就说了:“公子,这虞卿当年也是贫穷得不行,整个一叫花子,草鞋一双,雨伞一把,走着路就去见赵王了,见了赵王说上没几句话就把赵王说得心服口服,后来赵王一高兴,还赠给他白璧一双,黄金百镒(yi);第二次见到赵王,赵王请他促膝长谈,那叫一个高谈阔论,所以赵王就把他拜为上卿;第三次见的时候,这个虞卿那叫一个驰骋口舌,所以被封为万户侯,授赵国相印。当此之时,天下人才知道虞卿是个大人才呀。魏齐穷途末路急着来投他,而这虞卿却不敢看重爵禄之尊,马上挂起相印,捐万户侯不要,护着魏齐双双从小路私逃。这虞卿那是急人之所急啊,而现在公子你却问他是什么样的人,唉,一个人的秉性固然不容易被别人理解,知人难,但是被人知也是不容易呀!
侯嬴
一番话把信陵君说得惭愧不已,这一位侯嬴说的意思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大哥您也太不懂得知人善用了,也就是说,我是看错您了,知人那就是知道人欣赏人的意思,类似于“不患不知人”当中的知人的意思,所以信陵君如果你这事处理不好,估计你手下的门客也会人心不稳,导致队伍不团结。既然信陵君已经听从了自己手下的劝告,那么是不是意味着,魏齐就要得救了呢?
魏齐孤零零一个人站在大梁城郊外,信陵君拒绝接纳自己的消息很快传到他耳里,这让他回想起了很多的东西:如果当初不信须贾(gu),范雎就有可能埋没在大梁城中一辈子都没有出头之日;如果相信须贾,自己一棍子抡死范雎,怎么会有今天的处境;逃到了赵国,平原君是个爷们儿,为了自己的事儿,到现在还被囚禁在秦国;虞卿是个仗义的汉子,甘愿抛弃家业陪自己逃;而信陵君呢,亲戚,血脉相连哪,血浓于水啊。这些年,魏齐做相国,没功劳也有苦劳,落难之时,信陵君居然连见都不愿意一见。魏齐真的是绝望了,他真的不想再过这种躲躲藏藏的生活了,因为自己躲在哪里,都会连累朋友的。现在他已经跑不动了,这里就是他的祖国,眼前就是首都,那就是自己的家,一个人如果能在死前做出最后有尊严的选择,那么魏齐宁愿选择死在自己的祖国,死在自己的家里。
尽管信陵君最后改变了主意,赶到城郊,去接待魏齐和虞卿他们,但魏齐已经下定决心了,因为他知道,信陵君最初是为难的,不愿见自己的,心里面已经凉透了,而且既羞又恨没耐性了,心想着这两斤多的人头也扛腻味了,为了它连累了多少江湖好汉和白道高官。唉,算了吧,虽说信陵君来了,魏齐还是干脆一怒之下抹脖子了,魏齐就这么死了,是自杀的。这是魏齐最后的抗争与不屈服,如果你是个汉子,不想屈服,你可以选择死亡来逃避一切的屈辱,魏齐也算是个爷们儿,他选择像男人一样去死。
魏齐实际上胜利了,他应该感到欣慰,因为到最后他没有把活着的魏齐留给自己的仇人,从这件事情我们也可以推理,虽然这些魏国的贵族们被我们说为昏庸,肉食者鄙,但是对于个人尊严的追求,崇高人格的追求,确实不容小看。魏齐之前东躲西藏,说明他的求生欲望非常强,但只是因为最后信陵君不愿意接纳自己,觉得受到屈辱了,于是干脆硬抹脖子,死,也算死得慷慨激烈。我想到现在很少见到这种状况了,因为到了后世,人们自杀多数是迫于形势;而先秦贵族们,他们的自杀大多数是为了精神上追求的东西,或许这正是这些贵族们可爱和可贵之处。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索头的外交,最后以魏齐的人头被速递到秦国范雎的办公桌上而告终,被扣押的平原君也由此获得刑满释放。这一段的故事被记载在《史记·应侯列传》当中,不过有一点让人想不明白,似乎太史公没有说到一个事实,就是魏齐的脑袋到底是谁送到秦国的?
魏齐自杀的时候,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的有虞卿、信陵君和他的手下。首先应该把虞卿给排除掉,虞卿为了陪魏齐潜逃,连自己的家和富贵都不要了,他可能会在魏齐死后砍下他的脑袋吗?根本不可能!《史记》当中记载这件事的时候是说,魏齐自杀了,赵王听说这事儿,于是,割掉魏齐的人头直接送到秦国,秦昭襄王于是释放平原君。这样看来,似乎赵王是凶手,但问题是很明显不合情理,命案发生的时候,赵王远在千里之外,哪有什么作案时间?或许您会说有人把魏齐的尸体送到赵国,然后赵王再动手砍下魏齐的脑袋送到秦国去换回平原君。
OK,假设这种状况真的存在的话,那么,把魏齐的尸首送回赵国的人是谁呢?是虞卿吗?那肯定不是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叫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我们假设一下当时的场景,魏无忌先是假惺惺地赶到郊外,但是因为时间拖得太久,自杀的魏齐早就已经硬了,魏无忌先是表达了一下悲恸之情,或许还因为悲恸过度,还晕了几次,被手下抢救回来以后,就开始寻死觅活,就像一些电视剧当中被用烂的情节一样。但是之后呢,他不但没有料理魏齐的后事,而是把魏齐的尸首送给了赵国;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送到赵国的只是魏齐的一颗头颅而已,然后这颗头颅直接被转送到秦国,送到了范雎的面前。
看着眼前熟悉的面孔,范雎也不禁长叹一声,恩也报了,仇也了啦,接下来该干什么事呢?范雎要做的事其实还很多,其中有一件事比报恩更重要,比报仇更艰难,概括两个字就是“报君”,为自己的老大做点事儿了。
而信陵君呢,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件事,说他是个伪君子。到了后来,战国四公子当中,其他三个人名气都削弱了不少,唯独信陵君人气最旺,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状况,所以太史公为信陵君作传的时候,不好意思把信陵君这个污点记录在案,而放到了《范雎列传》当中,或许这就叫“为贤者讳也”,太史公也是性情中人呐。
文案初校:么姐
文案修订:L'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