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您的阅读理解能力(中文十二级,您能得几分)

我发现很多人的语文水平比较差,不仅仅是现在的人,往前追溯一两千年之中的古人,他们如果阅读更久远的古文,都会出现难以想象的理解问题。

记得上学时,语文考试经常要做的考题之一是阅读理解,那时不懂为什么要反复做如此没意思的题目,现在才明白这是社会存在的大问题,即很多人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非常差。

由于古文是受历史条件限制而尽量缩写的,使用了特殊的句法和缩略语,因此容易出现误解和歧义。但作者写作是思想贯穿整篇文章,用词造句也是前后关联或者承前启后,所以只要反复阅读,从作者的角度去掌握文章的内涵,自然能读懂的。

我看到很多人乱注解,是由于这些人不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又喜欢割裂整体而断章取义,故而不能正确理解文意。很多人的水平实在太差,他们的注解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想象而意译,这是很荒唐可笑的,但这样的人却在著书立说,而读者缺少分辨能力,容易信以为真。正确的译注是可以逐字逐句地展开,是主谓宾等一一对应地直译,忠实原文内容,又符合原文的结构形式,将古文翻译成一条完整的现代语句,因为这是中文对中文的译注,文字是有传承的,古文是完全可以直译成现代文的,所以不可以意译古文,否则会随心所欲而远离原文本意,必然是错误的。

事实上古文语法如同计算机语言一样,具有科学性,有严密的逻辑性。优秀的作者在写作时,已经考虑到要避免歧义,如同出色的程序员考虑避免编程出错一样的。所以很多情况下是读者的水平不够而误解古文原意。

现在我举《道德经》第七十二章的内容做阅读理解,您若有兴趣,不妨思考我提出的问题。这一章的内容,自古至今的人都是在胡解胡注,您可以在网上搜索看看别人是怎么注解这一章的,您如果认为他们注解的是正确的,那么您必定也是读不懂该章的。该章内容如下: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问题一:“则大威至”与“无狎其所居”这两个语句是什么关系?(本题二分)

问题二:“无狎其所居”与“无厌其所生”这两句是并列关系吗?如果不是,则又是什么关系?(本题一分)

问题三:“夫唯不厌,是以不厌”,这两个“不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本题一分)

问题四:“是以不厌”是以何?(本题一分)

问题五:“自知不自见”是什么意思?(本题一分)

问题六:与“无狎其所居”意思比较接近的成语是什么?(本题一分)

问题七:该章内容是在表达什么意思?(本题一分)

问题八:威,狎,生,厌,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有人说,“狎”是“狭”的通假字,您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无狎其所居”的主语是什么,“其”指谁?(本题二分)

总共十分,您能得几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