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种草的牧民
我去过两次内蒙,辽阔的草原和悠扬的牧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12年5月我第一次来到内蒙,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参加第七届科讯杯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大赛颁奖典礼。会后我们来到希拉穆仁草原(这是离呼市最近的一个草场,严格来说我们只是到达大草原的边上)旅游,首次领略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生态与文明。此时并非草原最好的时候,一些草场也进入休牧期。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关系我未能走进草原深处,只能说行走在草原的边缘,一瞥当今的游牧民族。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儿早上四五点就天亮了。过度开发已使内蒙草原退化十分严重,现在他们一方面休牧种草,另一方面发展其他经济,牧民们经营起旅游业。我平生首次住进蒙古包,这里的蒙古包有两人间或六人间两种。猜一猜下图是几星级的宾馆?
感谢内蒙古电视台的程导,这位有着蒙古族血统的侠女特地抽空给我做导游,参观博物馆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午,她和她的同事在“半亩地攸面馆”宴请我,让我这老广品尝北国的美食,席间同行谈甚欢,南北对话中国电视。我直觉茫茫大草原也该是纪录片的富矿区,席间我突然萌发拍摄一部纪录片《种草的牧民》的构想,我那么想记录那些祖祖辈辈游牧为生的人离开草原的生活,会不会充满无奈和忧伤?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同学们为我们表演极具民族特色的蒙古族歌舞。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
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传统的“下马酒”演变成现代的“下车酒”,牧民以歌声和美酒迎接远方的游客。还有蒙古式摔跤和品尝烤全羊,在这个欢腾的草原之夜里,游客扮演的“王爷”和“王妃”都喝醉了。
送我去机场的内师大郑老师告诉我,这里的民族融合得很好(在呼和浩特除了牌匾上的蒙文,几乎看不出是一个少数民族城市)。蒙古人认为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因为他们在历史上也曾统治过这个国家,他们不是外人。啊——伟大的成吉思汗!
仅隔一年我又来到了内蒙,来到真正的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中俄蒙三国的交界处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誉为“世界上最美的草原”。这里有水草丰美的草原,纵横交错的河流,星罗棋布的湖泊。
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最美的还是海拉尔到满州里沿途的风光,当你亲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会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尽管现在并不是草原最美的时候,但入秋的草原呈现多种色彩,依然迷人。早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赉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站在辽阔的草原上,耳边自然响起了降央卓玛那浑厚而深情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返程中我们参观了呼伦湖、金帐汗蒙古部落。公元前209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公元一世纪,他们“南迁大泽”(即呼伦湖),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并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12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通过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完成了统一大业。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元帝国不仅入主中原,曾经称霸欧亚大陆。
文艺晚会上那暴风骤雨般的马头琴曲让联想起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如今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生活形态已发生巨大变化,牧民骑摩托车放牧,骑术多在节日中表演。听说如今牧民的收入都不错,我衷心希望美丽的草原保护重于开发。但我还是想拍一部人类学纪录片《种草的牧民》,有感兴趣的纪录片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