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都市圈!‖ 胡艳: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让合肥都市圈跻身于整合全球资源的第一方阵

编者按:

区域新变局,价值新高地。

目前,都市圈不仅是观察中国经济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最重要视角和窗口之一,还是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红利的最重要的空间和平台依托。

11月26日,由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营销研究所和方塘智库联合发起主办的“你好,都市圈!”云沙龙第四期,邀请了“胡艳、姚永玲、袁昕和叶一剑”四位嘉宾,就“合肥都市圈的逆袭与机遇”这一主题展开对话,从合肥都市圈的时代价值、战略定位、政策框架、理论研究、地方实践、企业参与等层面展开交流,助力合肥都市圈向着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拓发展。

云沙龙在腾讯网直播,接下来我们将摘编部分观点,以飨读者。

本期推出的是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胡艳的主要观点。

文丨胡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长三角地区发展进入新阶段体现为“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长三角地区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是我国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关键枢纽,肩负着对内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对外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双重任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也是我国最具有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所以,国家要求长三角要以一体化的创新突破,更好的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打造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党中央赋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使命,为安徽省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了全新视角、全新方位和全新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发展的外部环境,开辟了发展的广阔空间,所以我们说,合肥都市圈现在是脚踩大平台,适逢大机遇。

1

长三角一体化与合肥都市圈的新机遇

第一,跻身于整合全球资源的第一方阵。要推进长三角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这是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举措,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和资源汇聚的枢纽。合肥都市圈作为全省最具活力和实力的区域,跻身其中,成为第一方阵,为带动安徽省直接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合作,整合全球要素资源,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和空间。

第二,抢占了全球创新发展的战略要地。长三角地区拥有“一轴(廊)双心”的创新格局,即上海张江、安徽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G60科创走廊,还汇集了全国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双一流”建设的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是全国创新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所以,为合肥都市圈发挥创新优势,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和人才集聚等提供了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第三,站上了深化改革的更高起点。国家在长三角地区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尤其是在安徽新设合芜蚌自贸区,制度创新先行先试,有利于合肥都市圈在商事制度、营商环境、人才流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民生保障等领域积极探索,推进改革,为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第四,转入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强调要把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合肥都市圈的二产比重相对较高,推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发挥智能语音、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平板显示等重点领域优势,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第五,可共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巨大红利。上海要在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长三角在基础设施、产业分工合作、要素市场、公共服务、绿色环保等方面的一体化,为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的红利。

第六,可提升合肥都市圈的国际化水平。长三角是经济全球化的主阵地,“一带一路”建设的龙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国际性,尤其是最近长三角自贸区实现了全覆盖,有利于弥补合肥都市圈对外开放的短板,推进合肥国际化都市区的建设,极大地提升都市圈国际化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

合肥与合肥都市圈的发展优势

从区位来看,合肥都市圈是连贯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板块的关键节点;从长三角城市群来看,合肥都市圈是长三角西翼增长极。以合肥为中心,形成“1+6+1”这样一个都市圈的范围,在安徽省的经济发展格局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是安徽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深层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着力点。

尤其是合肥在成为国家综合性交通枢纽以后,把区位的优势变为发展和竞争的优势,合肥都市圈从省会经济圈、合肥经济圈到都市圈已经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础,具备了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条件。

2016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合肥都市圈被列为“五圈”之一,标志着合肥都市圈成为国家城市群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五大都市圈之一,合肥都市圈也是长三角向中西部延伸的重要枢纽和西大门,有利于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上游城市群的联动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实施。

除此之外,合肥都市圈还面临着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优势。合肥都市圈与长江、淮河相连,扼守两大重要水道,既是沿海腹地,又是内陆前沿。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西翼支点,加之中部崛起、淮河生态文明示范区、长江经济带和长三角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给合肥都市圈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

作为合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合肥,具有较高的首位度和高成长性,把创新型城市的动力与成长性城市的活力集于一身,后发优势蓄势爆发。一般而言,中心城市的聚集和扩散力对都市圈的发展演化进程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合肥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支配着周边城市的发展路径。

从战略区位来看,合肥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交接之地,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中西部联通长三角的桥头堡,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空间优势和后发竞争优势。

从战略定位来看,合肥作为引领合肥都市圈跃升、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依托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地位,着力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地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同时,合肥还具有科技创新的优势,是全国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拥有中科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国家科研机构和多项大科学装置集群,有“四个一”创新主平台等等,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科技创新方面占有一席之地。

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合肥都市圈很大程度上是自上而下通过行政力量干预形成,行政边界效应明显,一定程度上遵循行政区经济的运行逻辑。但因为所有城市都属于安徽省行政区范围,所以在行政协调方面又有很大优势,便于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布局等一体化工作,从而弱化了行政边界效应,并将有可能部分消除。因此,合肥都市圈要充分发挥行政力量的整合作用,推动合肥都市圈向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3

新阶段合肥都市圈面临的挑战

从“外有压力”来看,合肥都市圈紧邻跨省合作的南京都市圈,安徽省有四个城市,属于南京都市圈的范围之内,而最近黄山市也成为杭州都市圈的一员,所以对合肥都市圈形成了一定的压力。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合肥都市圈与长三角其他四大都市圈相比,从整体上看,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公共服务设施、科技创新和生态环境发展水平等方面也都存在差距,表现在主要经济指标在绝对值上排名都靠后,经济总量指标方面低于四大都市圈,但合肥都市圈的增长率排名靠前,有较大发展潜力,呈追赶型趋势;在产业结构方面,二产占比高,三产比重相对较低,整体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高级化与合理化。

从“内有不足”来看,第一,先天不足,发展滞后。合肥都市圈起点低,起步慢,其空间范围不小,但城区面积不大,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同城化尚未实现,国际化以及对外开放度是合肥最大短板。

第二,总量偏小,结构不优。一方面,圈内有些城市相对规模较小,能级较低,比如淮南、六安、桐城等市;另一方面,圈内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相较长三角其他都市圈城市落后,经济结构除合肥以外圈内各市大多以传统制造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待壮大,经济发展尚未完全实现转型。

第三,一体化水平相对较低。合肥都市圈创建较晚,整体品牌影响力不强,特色不显著,各市发展不协调性较大,比如在交通一体化方面,合肥市与芜湖市、马鞍山市等地高铁近期才贯通,影响了圈内城市的一体化进程。

第四,各市经济联系不强,产业同质化较严重。合肥都市圈相较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圈内城市自发的经济联系相对薄弱,圈内城市多以制造业为主,主导产业同质化较严重,在产业项目招商引资方面,相互竞争,产业分工合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第五,中心城市合肥辐射力、带动力不足。虽然合肥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相较于南京、杭州、苏州等市,综合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一个快速上升阶段,尚未达到具有强辐射力和带动力这一级别的中心城市水平,对于周边地区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城市能级。

4

如何加快合肥都市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从发展思路来看,毫不动摇地支持合肥做大做强,提升圈内各节点城市能级,加快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和国际化步伐,把都市圈建设成为科技创新示范区、战新产业集聚区,长三角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强化区域协同,促进联动发展,对内协同皖江、皖南、皖北三大板块,对外联动相邻都市圈,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引领全省高质量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这是未来与南京都市圈可以融合联动发展的一个思路。

从主要路径来看,第一,提升合肥省会城市能级,打造合肥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国际组织和总部经济集聚区,中部崛起增长极。

第二,加快同城化的步伐,有序推进都市圈扩容提质。建设合芜马跨市合作区,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蚌产业走廊建设,积极建设合芜、合马、芜滁、合滁、淮滁、合桐宜发展带。以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为着力点,构建便捷的都市通勤圈、优质生活圈。

第三,深化与周边都市圈的合作联动,形成合肥都市圈“核心引领、组团联动、多点支撑、特色鲜明的空间发展格局”。加强与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徐州都市圈、武汉都市圈以及郑州都市圈的对接互动,利用有利的区位优势,通过区域组团城市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协同互补,共生发展。支撑龙头跃升,同时带动自身腹地升级,通过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之间更密切的互动联系。

从具体的政策建议来看,第一,提升合肥都市圈的国家战略地位,完善长三角区域协同机制,强化与长三角其他都市圈的合作。

第二,汇聚人流,扩容空间。在规模扩张与空间扩容上服从于中心城市能级的提升。可以考虑进一步整合合肥周边的一些县级市,比如,有合肥后花园之称六安市舒城县、桐城市等县级市,壮大中心城市。

第三,加强省政府的统一协调作用与合肥市的领导力,进一步提升合肥都市圈的一体化水平,做大做强长三角西翼增长极。

第四,建立利益协调机制,解决不同城市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平衡圈内各方利益,共享合肥都市圈发展带来的“都市圈红利”。

第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都市圈“强辐射、全覆盖”的立体交通网络,提高可达性。

第六,在公共服务方面共建共享,普惠圈内所有居民。

第七,在环保方面联防联控,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出台人才吸引政策,人才引进和落户制度逐步活化,推动区域人才资源共享。

第九,培育民营领军企业,激发都市圈经济发展活力。

最后,建议以合肥为主导设立合肥都市圈发展基金,强化各城市在专项领域的深度合作,采取一系列相应的保障措施支持合肥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注:本文内容根据嘉宾现场发言整理,已经本人审阅,配图均来自于演讲者的PPT)

编审:徐威威丨编辑:徐丰超丨设计:孙月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