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空中英雄”致敬——让我们记住张超这个名字
为何弹射的那么晚
今年4月27日,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一级飞行员张超在执行训练任务时,不幸壮烈牺牲。他是为中国航母舰载机事业殉职的第一位飞行员。
那么这次事故是如何发生的呢?又错在谁呢?
4月27日中午接近1点时,张超驾驶歼-15舰载战斗机准备降落,这是他当天最后一个架次,也是正式登舰前的最后一轮陆基模拟起降训练。
张超驾驶歼-15舰载机准备降落
战机轮胎着地,几乎同时张超报告“电传故障”!
歼-15使用的是与歼-11B一脉相承的电传系统,即“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控”,属于一套安全系数较高的电传系统。但是,歼-15毕竟是一款新式战机,电子系统的兼容性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验证去调整。
不幸的是,这次故障竞让张超赶上了。
歼-15以240公里时速滑行时开始失控,机头急剧大幅上扬。
张超奋力前推操纵杆,试图压低机头控制战机。
发生故障4.4秒后,机身仰角已近80度,张超弹射出舱后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战机随后尾椎着地,并爆炸坠毁。
飞行员的操纵有失误吗?摄像机拍摄的视频告诉我们,飞机正好降落在跑道模拟阻拦索的中心位置,显然,张超的操纵是完美的,正因如此,降落同时,LSO指挥员给张超的操作打了“3分”,在预备上舰的飞行员训练中,这是少有的高分(舰载机飞行员训练满分为5分,一般只在飞行员退役前的最后一次飞行才能拿到)。
张超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太想保住飞机,选择弹射太晚。
发生故障4.4秒后,机身仰角已近80度,张超弹射出舱后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英勇牺牲
刀尖上的舞者
航母虽大,但当飞行员从高空俯瞰时,它却小如一枚邮票,要想驾驶舰载战斗机在航母的甲板上降落,犹如在刀尖上跳舞。那么,这个“刀尖上的舞蹈”场地有多大呢?歼-15飞机总设计师孙聪给出答案:时速240公里的飞机必须精确地落在航母甲板尾部的4根阻拦索之间,每根阻拦索间隔12米,有效着陆区只有36米。着陆区的宽度,不及陆地跑道的一半。
舰载机着舰相当于以每小时200多公里的速度撞击在航母甲板上,每一次降落和起飞都是一次生命的挑战,都是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从身体极限、飞行技术、意志品质、到心理素质的极端考验。航空母舰是一种巨大而复杂的海上作战平台,是海上移动的机场。飞机着舰与着陆的物理环境有很大差别,主要表现在甲板尺寸受限,航母处于运动状态,存在甲板风和舰尾气流以及驾驶员的视景受限。正是这些差别,使得飞机着舰难度更大,不安全因素更多,撞机、撞舰、坠海事故时有发生。因此,着舰安全一直是世界各国航母发展和使用中的重大课题。
陆基训练不可缺
舰载机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一开始就在舰上着舰,必须先陆上再海上,走一条由易到难、稳妥的路子。
那么要想在陆上进行先期训练,就离不开陆基训练基地。
这个训练基地就是位于辽宁兴城的舰载战斗机训练基地。该基地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历时近2年,土石方工程量超过5000万立方米,仅爆破工程消耗的炸药就达1.2万吨。在工程最关键中心于阶段,工程人员在三个月之内完成了17万立方米的机场跑道混凝土浇筑。2010年7月开始投入使用,该训练基地的规模超过乌克兰尼特卡训练中心,拥有2个滑跃起飞跑道、1个模拟着陆区,还划有与“辽宁”号飞行甲板相同的跑道、停机区。同时,训练基地还有导航设施、油库、机库、人员居住和活动设施等相关建筑。
兴城舰载战斗机训练基地靠近大海,舰载战斗机起飞后只需几分钟就可到达渤海湾上空,正好与在渤海湾训练的“辽宁”号航母进行联合训练。为了达到飞机一起飞就能见海的效果,建造基地的时候,特意削平了海边的两座山头。机场的跑道是南北向的,乍一看,这个机场的跑道与其他机场的跑道没什么不同,但登上塔台以后,就会看到机场跑道的两端都画有一个航母甲板的图案,那是供飞行员练习降落用的。航母甲板图案按1:1的比例画成,甲板图案尾部有一道阻拦索,跑道下面有一部阻拦机。放置阻拦机既便于飞行员练习着舰,也是为了试验其自身的性能。
向“空中英雄”致敬
舰载战斗机飞行,是世界上风险最高的职业之一。统计表明,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险系数是航天员的5倍、普通飞行员的20倍。
2015年3月,主动申请来到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之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首批驾驶歼-11B飞机飞临西沙永兴岛,是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
牺牲前,张超共飞过8种机型,是中国军队年轻三代机飞行员中的佼佼者。
在战友记忆中,张超是个脸上总挂着笑容的大男孩儿
张超的牺牲,以血的代价告诉我们,人民海军航母舰载机事业前进的步伐,不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在欢呼我国舰载机和航母事业取得发展的同时,不要忘了那些默默献身的“空中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