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证治规律研究论文
云南中医学院 | 马駃
目的:梳理和总结《临证指南医案》下法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的证治规律,探求其运用下法的内在规律,为丰富和发展中医下法证治理论打下基础,并有效地指导临床辨证用药和配伍组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全面整理查阅《临证指南医案》原著,与其他医家下法思想相比较,并综合现代学者关于下法思想的学术期刊和论文,系统总结出叶氏在《临症指南医案》中泻下法的思想精髓及临床指导意义。对所选病案按照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进行分类,收录到EXCEL数据表。采用以方类法、以药类法、以法类法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归纳、总结叶天士下法类方证治规律。
结果:
1、《临证指南医案》共载医案2569案。外感病案465案,占病案总数百分比为18.10%;内伤病案2104案,占病案总数百分比为81.90%
;2、下法类方病案共70案,占病案总数百分比为2.72%;外感下法病案数8案,占总下法案数的11.43%;内伤疾病下法病案共45案,占下法总案数的64.29%,为数最多;妇科下法病案4案,占下法总案数的5.71%;产科下法病案5案,占下法总案数的7.14%;外科下法病案数7案,占下法总案数的10%;儿科下法病案数1案,占下法总病案数的1.43%。表明叶天士将下法广泛运用于内、妇、儿、外各科。
3、《临证指南医案》内伤病案中下法运用于各脏腑的病变治疗。其中肺病证1案,占下法病案总数的2.22%;心脑病证6案,占下法病案数的13.33%;脾胃肠病证13案,占下法病案总数的28.89%;肝胆病证7案,占下法病案总数的15.56%;肾膀胱病证4案,占下法病案数的8.89%;气血津液病证12案,占下法病案总数的26.69%;经络肢体病证2案,占下法病案总数的4.44%。其中在脾胃肠病证中所占比例最大,从侧面提示下法在脾胃肠病变治疗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4、将70例下法病案分类为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及攻补兼施五类病案。寒下病案数为42案,占下法病案数的60%;温下病案数为6案,占下法病案数的8.57%;润下病案数为17案,占下法病案数的8.57%;峻下逐水3案,占下法病案总数的4.28%;攻补兼施2案,占下法病案总数的2.86%。由上可见,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辨证的使用了各种下法治疗疾病,其中寒下法频次较多。
5、在性味归经上,《临证指南医案》中对泻下药的使用以寒、苦、归大肠经的药物为主体现了苦寒通下的治疗原则;
6、在组方配伍中,下法类方由寒下、温下、润下、攻补兼施、逐水组成,其中寒下为主;
结论:1、下法是《临证指南医案》治疗大法之一。叶天士在运用下法时体现了以药类法、以方类法、以法类法的原则,达到了药证统一、方证统一、法证统一。2、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灵活根据积滞有寒热,正气有盛衰,邪气有夹杂等不同因素,审时度势的使用了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攻补兼施等下法。3、在性味归经上,《临证指南医案》下法方剂多使用苦寒药物治疗肝胆实火便闭,用辛甘之药治疗阴虚液亏之便闭及采用寒温药物并用治疗阳虚便闭。
4、在《临证指南医案》化裁运用了下法类方,根据病情的变化灵活加减运用了寒下法中的更衣丸类方、龙荟丸类方,温下法中的大黄附子汤类方,润下法中的通幽汤类方,峻下逐水法中的控涎丹类方及攻补兼施的玉烛散类方等。
5、《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方剂体现了脏腑辨证用药的特点:肝胆实火多选用归肝经及相表里的胆经且苦、寒的药物治疗;肠燥便秘证则多选用归大肠、小肠的药物润肠通便、通利行水治疗。
6、《临证指南医案》下法类方的运用体现了“以通为用”的原则,叶天士在运用下法时注重“天人合一”思想、注重“体质辨证”及“脉诊合参”,并且还强调“甘寒养胃阴”的思想保护胃阴。7、《临证指南医案》在剂型的运用上灵活多变,仿古而不拘古,时有创新。同时在服药方法上也非常的讲究,根据阴阳消长、药性、体质、病情转归等等因素有的放矢的灵活运用。8、《临证指南医案》在运用下法时从多角度提出“年高阴弱,不可峻攻;络虚不足,不可纯攻;产后虚,不敢推荡”及“已效当停”、忌“香燥劫夺”肝阴等禁忌,以防失治、误治。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