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不会忘记——珍宝岛战役的军人们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这是四十九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主席接见珍宝岛战斗英雄孙玉国时,对珍宝岛精神的一种概括和肯定。从此,“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珍宝岛精神成为人民军队最为叫响的一句战斗口号,珍宝岛精神潜移默化地注入了当代军人的灵魂和品质,同时这种精神也延伸为一种国民精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赞赏和实践的目标。

今年,箸名军事评论专家张召忠将军在谈到珍宝岛战役时,也非常动情地说:当时我们边防部队只有步枪、手榴弹,武器装备非常差,苏军却是飞机、直升机、坦克和装甲车,最终我们取得了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我认为那是一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那是一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精神,那是一种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精神。!.

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对珍宝岛精神的赞誉和总结至今犹记在心,张召忠将军的讲话也更加激励人心。是的,共和国不会忘记我们这一代铁血军人,为了保卫祖国神圣领土不受侵犯,哪怕流血牺牲,许多战友在风华正茂的年龄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许多战友至今仍忍受着战场上负伤带来的永久伤痛顽强地与生活和命运抗争,许多战友在战场上的英雄壮举至今却默默无闻。

作为战友,我想他们当年的英雄壮举不应被无情埋没,宣传他们也是宣扬伟大的珍宝岛精神,宣传他们也是宏扬伟大的国民精神,所以,本人根据采访和资料,写了二十几篇关于珍宝岛的战斗生活文章。本文只是写几个并不出名的小人物,只因他们默默无闻,可是在他们身上却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珍宝岛精神。

钢铁战士

1969年3月15日,苏军大批武装人员在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下,向我珍宝岛前沿阵地发动了极其疯狂地武装-进攻,我201团参战小分队利用七五无后坐力炮、火箭筒、机枪、半自动步枪、手榴弹等劣势武器顽强阻击入侵者。特别是3炮连杨林班的七五无后坐力炮在战斗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先后击毁击伤苏军坦克多辆,打得苏军抱头鼠窜。但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刻,炮弹打光了。杨林班长急命本班战士傳文德去3号阵地取炮弹。傅文德,1968年3月从吉林辉南入伍,入伍第一年就被评为"五好战士“。此次上战场前,曾以血书形式向党组织保证:一定不辜负祖国和人民的期望,用血肉之躯誓死捍卫祖国的神圣领土珍宝岛,并争取战场上立功。

傅文德接受任务后,从1号阵地快速向江边3号阵地运动。这段路程是一片开阔地,根本无处隐蔽也不能停留,尽管头顶炮声隆隆,身边子弹乱飞,但他全然不顾。他知道战场急需弹药,多抢一分钟时间,就多一分战斗胜利的把握。就这样,他用超常的耐力,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了3号阵地弹药置放处,立即扛起一箱炮弹,又夾起一箱炮弹就往回冲。但两箱七五炮弹太重了。一个七五炮弹箱,装有两枚七五炮弹,炮弹加弹箱重约7O斤,两箱重约150斤,同时扛两箱炮弹肯定吃力,影响前进速度和时间。

可是前沿急需炮弹?为了一次能多运一些炮弹上去,情急之中,傅文德将两个弹箱中的炮弹取出,用随身携带的背包带,把4发炮弹捆绑在一起,象行军战士打背包一样,背在后背上,向激烈交火的前沿阵地跑去。要知道,傳文德的这一壮举极其危险,一旦带有引信的4发炮弹相互撞击或与冰面碰撞或被炮火击中,人必然纷身碎骨必死无疑。可就是我们这样一位普通的战土,一位默默无闻的战士,一位战前就有着时刻为国捐躯具有着崇高理想信念的战士,此刻早己把生死置之度外,冒着苏军的猛烈炮火和枪林弹雨,冲向内河冰面,向1号阵地前进。此时,苏军延伸的炮火不断在他周围炸响,但任何艰难险阻也阻挡不了这名无畏战士前进的脚步,只见在炮火硝烟中,一个矫健的身影在左突右冲。

突然,傅文德趴在冰面上不动了。原来,周边炮弹巨大的爆炸声将他震晕了过去。没过多久,只见一个黑影又向前蠕动。醒来的傳文德又艰难地向前爬行,他终于冲上了珍宝岛,冲上了一号阵地,将炮弹及时交到杨林班长手中。紧接着,他又连续往返,用同样的运送方法,冒着生命危险,三次共运送12发炮弹到前沿阵地,使作战小分队弹药及时得到补充,杨林班长正是用这些后续运送的炮弹,击毁击伤苏军坦克各一辆。不过杨林也在不久的战斗中壮烈牺牲。杨林牺牲后,傅文德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坚持轻伤不下火线,主动申请加入另一个战斗班的战斗,并在战斗中表现得英勇顽强,与战友们一起击退苏军的多次进攻。

傅文德在战场上的表现,被209高地上指挥战斗的前指首长们观察得清清楚楚,他们被这位战士的英雄壮举感动。首长认为:这位战士运送上去的炮弹,对击退苏军的进攻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在全班炮毁人亡的情况下,没有撒出战斗,而是主动由杨林7班归建到李德忠8班,在战斗中表现特别突出,提议为他记一等战功。但令人可惜的是,我们这位只在功劳薄上有名字的英雄,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其英维壮举的默默无闻的英雄,终因战场上的脑震伤,经多方医院全力救治,刚满30岁就与世长辞。让我们读者看到这篇文章之后,为我们这位默默无闻的英雄也敬上一个军礼吧!

冰窟人桥

4月19日,夜幕刚刚降临,201团特务连侦察排5名侦察兵组成的潜伏小分队,在6班副班长孙耀民的带领下,准备上岛执行潜伏任务。为快速通过苏军射击范围内的内河江面,进入珍宝岛潛伏位置,小分队先行到达珍宝岛2号阵地稍事休整和检查武器装备,准备从2号阵地,快速通过内河登岛。

这时,天色渐浙阴沉下来,孙耀民见时机已到,一声令下,5名侦察兵迅速从掩体里跃起,成战斗队形,快速向内河挺进。到达内河中心时,5名侦察兵一下子楞住了,借着月色观察,前天还平坦的冰面己经裂开一米多宽的大囗子,并向两侧延伸不见首尾,冰面开裂处己是滔滔江水,水势十分汹涌,冰面上也十分湿滑,想越过去很难。再仔细观察,冰裂处没有尽头。怎么办?一时5名侦察兵也没有了主意。

这时,有战士主张跳过去。但孙耀民经分析,此办法不可行。他认为:一是冰裂口两侧的冰己经脆化,边缘看似坚硬,其实下部己被江水浸化,稍一压力就会坍塌。二是因潜伏需要,每人都穿了秋衣秋裤、棉衣棉裤、皮毛背心及厚重的军毛大衣,加上每人配备的冲锋枪丶匕首、4枚手榴弹、20O发子弹、望远镜等负重约60多斤,身负这么重的装备,跳过去不可能。三是绕道而行,看能否找到其它办法登岛,在时间上己不充许。况且,这里是苏军封锁区域,此处不能久留,一旦苏军夜视镜发现目标,必然遭来枪弹射击,恐怕未等完成任务就先在这里光荣了。作为小分队领导的孙耀民来说,真是急得团团转。

然而,真是应验了那句"天下无绝人之路'的名言,情急之中,孙耀民发现了从珍宝岛到内河紧贴冰面的钢丝绳。这根钢丝绳原本是引导上岛人员避免迷路和误入雷区用的,此时却派上另外用场。只见孙耀民飞身越起,卧在这根横跨在冰裂两处的钢丝绳上,头和手搭在那边的冰面上,脚和小腿搭在这边的冰面上,身体中间部分则泡入冰冷的水中,大喊一声:"来不及了,快从我身上踩过去!"孙耀民这一举动,让战友们都惊呆了。因为稍有不慎,他们有可能把战友踩入江中,想救都来不及。这可是生死一瞬间的事。正在大家犹豫不决的时候,孙耀民急喝一声:快过,这是命令!4名侦察兵小心翼翼地踩着副班长的身体顺利跨过冰窟裂面,并将孙耀民顺势拉过冰面,一起到达潜伏位置,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潜伏任务。

孙耀民,1968年3月从辽宁海城入伍,在珍宝岛前线执行巡逻、潜伏、排雷行动中都有出色战绩,(另一篇文章中己介绍过),并荣立二等战功。1970年,作为荣模代表应邀到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不久提任连队指导员,后调任尚志市、巴彦县人民武装部政委等职。

石头故事。

赵石头,1966年3月从河南入伍,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时任201团3炮连2班长。赵石头本人长得黑壮结实,一看就是车轴汉子,力气特别大,也特别能吃。部队开往前线,徒步行军时,每人己负重60多斤,他见有的新战士因负重行军吃力,就将他们身上的枪、弹药等抢过来自己背上,战友们都很敬重这位老大哥。

但他自己也感觉身上有一个改不掉的"坏毛病",那就是每次吃饭,他都要"多吃多占",剩下的饭菜基本都由他打扫干净,狼吞虎咽送入腹中。别人一碗的饭量,他总得三、四碗才能饱腹。当兵时,母亲曾嘱托他:儿啊,你饭量大,可不能先吃饭,要不别人就吃不饱了"。所以,连队就餐时,赵石头总是慢慢吃到最后,只要有剩菜剩饭,他才会"多吃多占“,以填饱肚子。久而久之,连首长发现了这个情况,就郑重宣佈:以后开饭,赵石头到炊事班吃。

可战时情况就不一样了,部队有时一两天吃不上一顿饭。3月15日,参加前沿自卫还击作战的小分队,整整与苏军激战了一整天,基本上是水米未进,赵石头所在的连队也不例外。当时3炮连阵地配置在珍宝岛正面的无名高地,而炊事班设置在远离苏军炮火打击范围的2号桥附近,之间相隔距离近十多里地。3月17旧,炊事班长带领炊事班人员,爬了十多里山路,将早饭送上阵地。吃完早饭后,炊事班长又为每名出征的战士分发两个馒头,作为阵地上的午餐。

赵石头领了两个馒头后迟迟不走,捱到最后,他伸手把盆里剩下的两个馒头拿起来往挂包里装。炊事班长见状,急忙上前抢下馒头,很生气地说:"石头,怎么搞的?3班长侦察去了,这是他的那份。"石头听后,满脸通红,转身而去。这时,有的战士说:石头食量大,这几天又是修工事,又是扛炮弹,又是定量配餐,石头都是在饥饿中挺过来的。闻听此言,炊事班长为自己刚才对石头的生硬态度直后悔。是啊,战友饿着肚子上前沿执行战斗任务,我心里有愧啊!炊事班长整整一天都想着等石头回来向他真诚道歉,可一整天阵地上都炮声隆隆,一整天炊事班长和战友们都在耽心中度过。

傍晚,激战一整天的炮声终于渐渐停了下来,炊事班长带领炊事班,抬着保温桶,手里特意拿着两个大馒头,兴冲冲地上了无名高地,见战士就问:赵石头在哪儿?高地上的战友们都站了起来,默默地低头不语,有许多战士眼里还含着泪花。炊事班长似乎察觉到了气氛的异常,急切地在战友中寻找着。这时一副担架抬了过来,覆盖遗体的白布己浸满了血迹,还有那熟悉的身躯。原来,在当天炮战中,赵石头所在炮位被苏军炮弹击中,赵石头身负重伤,经战地包扎所抢救无效牺牲。"石…头…“,炊事班长撕心裂肺地呼喊着,扑向静静地躺在那里的赵石头。"石头,你看看,你看看啊!我给你送馒头来了_…。石头,原谅我,我不应让你饿着肚子走啊!"

赵石头真的走了,枕边放着两个雪白的馒头。他是饿着肚子走的…。

从此以后,每当战友们去宝清县珍宝岛烈士陵园扫墓,在赵石头烈士墓前,战友们都会摆上一大堆雪白的馒头,祭奠这位牺牲的好战友。

生死战友

于起胜,  1969年3月从大连入伍,201团75无坐力炮连战士,参军不到一个月就走上战场,在战斗中与战友们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特别是他与副班长安保丰不仅同年入伍,还是辽宁老乡,所以彼此感情更加深厚。临上战场前,安保丰曾对他说:如果我们有谁在战场上光荣了,一定要记住每年在他牺牲的那一天,都为他敬一个军礼!这是他们之间的承诺。

3月17日,苏军又集结重兵进犯珍宝岛,并用猛烈炮火急袭珍宝岛前沿阵地。安保丰带领战友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迅速进至无名高地东北侧山脚,进入发射阵地。于起胜赶紧驾设炮架,并准备发射。这时,只觉"轰隆"一声巨响,一颗炮弹在不远处爆炸,一块弹皮打掉了于起胜的棉军帽。于起胜抓起棉军帽戴到头上时,忽然看到副班长安保丰身上晃了一下,一头栽倒在雪地上。于起胜与战友杨文明不顾一切地冲到安保丰面前,只见一块巴掌大的弹片,从安保丰的腹部穿了过去,鲜血染红了草绿色的军衣,染红了雪白的大地。于起胜与战友杨文明赶紧为他紧急包扎,可配发的绷带全用上了,还是堵不住喷涌的鲜血。于起胜索性背起重伤的安保丰,在没膝深的雪中向五百米外的团部包扎所奔去。

苏军的炮火不断在周围炸响,气浪一波又一波袭来。尽管北风尽吹,气浪袭人,弹雨纷飞,雪深路险,但于起胜全然不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尽快抢救战友。在炮啸中,他一遍又一遍呼唤着战友兄弟的名字:安保丰,好兄弟,挺住啊!就要到包扎所了。当于起胜精疲力尽地赶到包扎所时,安保丰因大量失血,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只见他使劲地睁开双眼,张大了口吐鲜血的嘴,用力地抬起右手,好象要与战友说些什么?但突然间手又无力地落了下来,永远闭上了双眼,离开了亲爱的战友兄弟。

战场上朝夕相处的战友兄弟就这样走了,走得那样勿忙,那样惨烈,那样不舍,那样终生难忘,这就是战友的生死之情。当然,从战场生还的于起胜,每年在安保丰战友牺牲的这一天,总会向着北方敬上一个庄严的军礼!

共和国不会忘记,

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士兵,

他们与共和国同年龄,

为了祖国神圣领土不受外敌侵犯,

义无返顾地奔向峰火连天的边城。

共和国不会忘记,

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士兵,

他们将青春的热血,

抛洒在这片热土之上,

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共和国不会忘记,

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士兵,

他们头枕着边关的冷月,

风餐露宿、爬冰卧雪、酷暑严寒,

在飘扬的军旗上书写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共和国不会忘记,

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士兵,

他们前仆后继、奋勇杀敌、流血牺牲,

六十八位烈士的生命旅程,

永远定格在十八、九岁的年令。

共和国不会忘记,

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士兵,

他们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

让伟大的珍宝岛精神,

世世代代永远发扬传送。

共和国不会忘记,

曾经有这样一群年轻的士兵,

尽管岁月无情流逝,

但铁血军魂与初心不改,

军人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火红!

战友留言:

这篇文章写的很好,看到感动处,止不住泪水流,这就是我们的兄弟,这就是我们的战友这就是为保卫祖国舍身忘死的军人。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