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肺鳞腺癌的脑干囊性转移瘤一例
患者女,59岁。因头晕、走路不稳5个月,加重3个月入院。入院查体:右侧颜面部感觉减退,伴共济失调,四肢肌力V级。患者2年前行肺癌手术,术后病理报告为肺腺鳞癌。患者入院5个月前开始出现头晕、走路不稳,于当地医院行头部MRI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MRI显示:脑干(桥脑)囊性占位性病变,呈类圆形、短T1、长T2信号,增强后可见周边囊壁环形强化,病灶邻近脑实质内未见明显水肿,囊腔大小为15mm×12mm×13mm,体积为1.3cm3。发现脑干病灶2周后,于当地医院行伽玛刀分次治疗40d,总照射剂量为54Gy。伽玛刀治疗3个月后,患者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复查MRI,见肿瘤囊腔增大为22mm×17mm×19mm,体积为3.9cm3(图1)。磁共振波谱(MRS)检查病灶周边水肿区,结果:Cho/NAA=3.09。MRS检查提示该区域可能为肿瘤或炎症造成的神经元损害。给予CT引导下立体定向抽吸和活检手术,术中抽吸出2ml黄色、粘性较大液体。立体定向囊液抽吸手术后,患者原有症状明显缓解。立体定向术后,细胞学涂片检查在囊液内见到异型细胞(图2)。立体定向术后复查MRI,见肿瘤囊腔缩小至18mm×15mm×14mm,体积1.9cm3。立体定向手术后7d给予第二次伽玛刀治疗,以50%边缘等剂量曲线包绕病灶,周边照射剂量为12Gy。第二次伽玛刀治疗5个月后,复查MRI见脑干转移瘤囊腔缩小为12mm×13mm×14mm(体积1.2cm3),且未见明显瘤周放射性水肿(图3)。随访证实:患者于第2次伽玛刀治疗12个月后出现昏迷,2周后死亡。
讨论
本例患者发现颅内病灶2年前行肺癌手术,病理分型为肺鳞腺癌。MRI和MRS是术前预判颅内病灶良恶性的重要方法。本例患者根据MRI、MRS检查及颅内病灶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穿刺液病理涂片结果,诊断为来源于肺鳞腺癌的脑干(桥脑)转移瘤。脑干转移瘤的治疗方法,最早报道为放射治疗加糖皮质激素治疗,以后又有开颅手术治疗的报道。近年来,伽玛刀被广泛应用于脑干转移瘤的治疗。此外,多次放射治疗的方法在近10年来也被应用于颅内转移瘤的治疗。本例患者发现病灶2周后接受为期40d、总剂量54Gy的分次伽玛刀放射治疗,效果不佳。囊性脑转移瘤是不常见的颅内肿瘤。立体定向囊液抽吸手术可以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辅以伽玛刀治疗可以延缓或阻止囊性肿瘤复发。本例患者在第1次放射治疗后,给予立体定向囊液抽吸手术,有效的缓解了患者临床症状,并在立体定向手术1周后给予第2次伽玛刀治疗。
文献报道:接受伽玛刀治疗的脑于转移瘤体积中位数为0.2-2.8cm3;伽玛刀边缘照射剂量范围在8-20Gy(中位数为13-16Gy);患者生存时间在0.8-21.1个月(中位数为5.3-11个月)。Mariya等报告重复伽玛刀治疗可提高源于肺癌的脑转移瘤患者生存时间。本例患者第2次伽玛刀治疗前,肿瘤体积为1.9cm3,给予的照射剂量符合文献报道的边缘照射剂量范围,5个月后复查MRI证实脑干转移瘤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第二次伽玛刀治疗后生存12个月。
检索中英文文献,以往未见关于源于肺鳞腺癌的脑干囊性转移瘤的报道。本例患者诊疗经过表明:立体定向囊液抽吸手术及伽玛刀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脑干囊性转移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