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作别西藏,沉淀十年光阴,只为打造五千盏心灯

苍凉遒劲的茶马古道,

成就了一座村寨,千年的银饰之路。

小锤敲敲打打中,

一件件绝世珍品,呈现到布达拉宫的佛前。

拜谒仰观时,可曾记得,

世间受万人景仰的神圣佛像、神秘佛宝,

俱出自凡俗匠人之手。

一柄小锤

新华村,又名石寨子,是云南一座地处偏僻的村庄。从唐南诏国时期就有人从事金、银、铜器手工加工工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这里的手艺人沿着古道,一路披星戴月、风餐露宿,来到西藏、贵州、四川……甚至缅甸、越南。哪里有活做,就在哪里落脚。外省将之称为“漾川银匠”。

在这样的氛围里,石寨子的新一代艺人逐渐成长,和自己的祖辈父辈一样,开始银器制作道路上的全新征程。他叫寸光伟,

作为寸家第六代传人之一,尚未外出历练时,寸光伟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师傅级”艺人。从记事起,他便抓着小锤玩。十岁左右,学着父兄的样子做些简单的器皿和瓶花雕刻。小学毕业时,已经基本明了银器加工的工序。

他对银器情有独钟,还颇有悟性,一直专心学艺。然而,在正式开启自己的银匠生涯前,还有一件事要做。

那便是,前往西藏。

拉萨的阳光

新华村的匠人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和拉萨扯上或多或少的关系,二是带着手艺去过很多地方。1994年,十七岁的寸光伟和身边的很多匠人一样,走上前往拉萨的路。

拉萨确确实实是特别的地方,是一个真正的艺术殿堂。到处都是寺庙、佛像、朝圣者,到处都是工艺品,处处彰显艺术的魅力。在寸光伟的记忆中,这里的阳光特别清澈灿烂,夏天出门,白花花的阳光曛得人眼睛直淌眼泪。

他一次次走进布达拉宫,走在外地人远比本地人多的热闹的八角街,任细雨一样倾泄的阳光浸透到每一根毛发,每一个细胞,甚至时候,会涌起想在阳光下奔跑的冲动。如果说过去的很多年中,做手艺凭的是想象,置身拉萨,寸光伟耳濡目染,手工技艺拔节疯长。

拉萨的阳光,照亮了一个普通匠人的艺术和生命。

最难忘的,要数在拉萨市东孜苏路的日子。每天天没亮就起来做手艺,晚上十一二点收工,开始一遍遍描摹藏民送来的样品及花样,边描边学,直到凌晨两三点钟。虽然辛苦,但那种每天都有进步的快乐,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

一灯一世界

1999年,寸光伟长子出生,姐姐出嫁,新华村年迈的父母无人照看,寸光伟放弃自己红火的事业,放下心爱的拉萨,回到老家。

也就在这个时候,他定下了自己专门制作酥油灯的路子。不断刻苦探索,到了三十岁出头时,已是名副其实的老手和行家。西藏需要酥油灯的,都知道找寸光伟订做,村里接了酥油灯活计的,也大多交给他。

十多年来,寸光伟带出上百名打制酥油灯的徒弟,打制的酥油灯大大小小超过五千盏。

一块块普通的白银、红铜蕴育成流光溢彩的酥油灯,获得生命,每一盏都在默默地和他们交流、诉说,或者倾听。而他们,也将那一天的喜怒哀乐、阴晴雨雪和悠悠岁月融进了灯里。

在这里,每一盏酥油灯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批量生产,没有快速复制,每一件制品都描摹着一个古老村庄从历史深处走来,又悠悠前行的步态。

当你远离执着,心无挂碍,

以一种质朴、简洁的方式生活。

就可以像寸光伟一样,用自己生命的光和热,

照亮哪怕巴掌大的一小方空间,

给人光明,予人温暖。

资料与图片来源
《中华遗产》2011年01月及网络
摄影丨又凡,王玫、刘凤群
原文丨又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