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在市场上听到了这么一种声音:电动车的寒冬来了,今年很可能出现销量的负增长。寒冬的来临,导致中国的锂电池产业也会受到冲击。对于新能源的发展趋势,我们一直相信锂电池就是未来。至于为什么在别人不叫好的时候我们反而充满乐观态度,那就要从一个中国制造厂商和外国汽车品牌的故事说起。在中国锂电池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听到了这么一个故事:2017年,德国汽车公司戴姆勒集团的三名高管访问中国的锂电池厂商宁德时代。在会议上,宁德时代的技术代表开始汇报自己的锂电池技术,其中一位戴姆勒高管显得极不耐烦,中断了汇报。他说:“我们对这个汇报不感兴趣。我们选择宁德时代作为电池供应商是因为我们没有其它选择了,所以直接谈价钱吧。”在那时候,已经有近100家中国锂电池制造商出现在人们视野。起初,戴姆勒的发言人曾公开表示过对宁德时代电池性能、效率和成本等方面的质疑。但是到如今也不得不承认“宁德时代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合作伙伴。”据《华尔街日报》,这位戴姆勒发言人表示:“戴姆勒选择合作伙伴的四项标准:创新力,高质量,合作能力和稳定性,宁德时代均符合这一点。”根据公开数据,2018年全球汽车动力电池企业前十名当中,有7家是中国企业,宁德时代位于榜首。宁德时代2011年成立,只用了8年时间,就跃升为全球最大的动力电池公司。为什么宁德时代乃至中国的锂电池产业得到了如此迅猛的发展?我们认为这跟中国政府的调控是分不开的。作为“产业的调控者”,政府在推动新兴产业研发到大规模量产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15年3月,工信部制定并发布了《汽车动力蓄电池行业规范条件》,并列出了“动力电池白名单”。新能源车要想获得补贴,必须使用进入白名单的企业所生产的电池,宁德时代就位于此列。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外国厂商要想获得更优的待遇、更好的福利、更高的补贴,就必须使用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商所生产的电池。这个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时,有多家国际汽车品牌已经与外国电池制造商达成了长期协议,比如通用汽车与LG在上海投资建设了一家电池制造工厂,福特汽车与松下达成了全球供应协议。当北京工信部的政策出台后,这些合作皆陷入了困境。一位国外的锂电池制造商的前高管告诉我们:“当时我们感到非常沮丧。似乎在一夜之间,跟我们合作的所有汽车品牌都中止了与我们合作,转向当时比我们规模更小的竞争对手,比如宁德时代。”由于在中国的销路大大缩减,韩国和日本的锂电池制造商也受到了冲击。他们在中国建设的工厂只能用来制造出口的电池产品,很多新项目也被推迟。据了解,三星在中国投资的工厂所制造的锂电池,大部分都销往了欧洲客户。在中国政策的扶持下,中国锂电池制造商开始与国际品牌的深度绑定。2018年,通用汽车与宁德时代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而通用汽车在此前与三星和GL的合作协议都被中止。今年9月,戴姆勒公司的送货卡车、公共汽车开始使用宁德时代的锂电池。与宁德时代深度绑定的汽车品牌还有本田、现代、日产、丰田和大众等等。中国政府在推动锂电池产业方面,起到了明显效果。在上世纪最后十年,锂电池产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日本;2000年开始,中国、韩国的锂电池产业开始追赶日本。韩国三星和LG依靠自动化生产能力逐渐超越日本,日本东芝、NEC推出锂电池产业,松下并购了当时最大的锂电池厂商三洋电机;2010年之后,中国锂电池产业在政府推动下,开始超越日本韩国,如今拥有了极为完善的锂电产业链。2009至2018年国内装机量从0.03GWh增至57GWh,增长超千倍。目前来看,中国锂电池的产业生态已经发展到了比较完善的地步。构成锂电池有四种关键材料: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和隔膜。正极材料国产化率达到92%,负极材料、电解液的国产化率超过98%,隔膜近几年的国产化率已经提升到了90%。中国的关键材料涌现出了一批世界级企业,实现自给自足的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出口到了海外市场。但是,政府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2019年6月21号,工信部取消了动力电池白名单。也就是说,未来LG化学、三星SDI等实力外资企业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政策红利对中国锂电池制造商的偏向将逐渐减弱甚至消失。需要注意的是,政策调控的把控需要有极强的产业理解和市场敏感度,若补贴力度过大,反而会为落后企业输血,不利于优胜劣汰、自然出清;若补贴的技术路线有所偏差,投资非主流技术,可能会对原产业产生不利竞争,延缓产业的正常发展;另外,政策过早退出也不一定是好事,从原材料到设备,再到下游客户,产业生态的崛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产业生态还没有起来的时候过早退出扶持,也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总体来看,中国的政府政策在新能源产业的调控方面,比较符合市场竞争的规律:在产业起步时,扶持本土企业,增加补贴,增强业内信心;扶持期结束,逐渐取消补贴,转向扩大对外开放、引入国际竞争。但是,现在出现了很多担心的声音,有人认为LG、三星这些外国电池厂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会不会对中国本土的锂电池产业有不利影响?在我们看来,既然未来这些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将重新进入中国市场,我们也要用积极的心态来看待。政策上的一时的红利不可能一吃到底,技术也将随着市场的竞争而不断进步。我们的确承认,国内的锂电池行业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下游的汽车品牌企业就会有更多的选择空间了。但是受到政策保护而没有真正竞争力、技术跟不上行业水平发展的企业,才会面临真正严峻的考验。而续航里程长、能量密度高的电池制造商,将成为真正的赢家。其实,行业的优胜劣汰早在2017年就开始了。根据《真锂研究》,2017年底,中国的车用锂电池厂商从2016年的119家缩减到89家,预计到2020年只剩下20家。咨询公司Benchmark Minerals Intelligence的首席执行官Moores先生认为,这个时候取消政策补贴对市场也是一件好事,根据他的观察,中国市场需要更多的外国锂电池厂商进入,仅仅依靠中国本土的制造厂商是很难满足产业需求的。当然,政府调控并不是影响产业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还有个因素也是锂电池产业不可忽视的推动者,那就是中国的制造能力。在全球科技创新产业专家、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看来,宁德时代这样的中国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是全球主流技术加中国制造能力。
根据最新的报告,在制造能力方面,以锂离子电池而言,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自动化生产程度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越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日韩巨头,对生产的控制和产品品质方面这几年取得了长足进步。电池生产线上控制节点的数量,2014年中国领先企业只有100个左右,到2017年已经发展到1000多个,和日韩巨头基本相当。对应的是良品率的大幅提升:中国领先企业的良品率在2014年还不到70%,到2017年就提升到了90%以上。能够做到这样的提升,除了时间,还要有各种设备、流程和工艺上的优化,更要有足够强的产业基础的支撑才能做到,在生产制造的不断改进中,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创新和产业经验。由此可见,科技产品的量产或者说大规模制造绝对是个技术活儿,其中积累了大量的产业专家、制造专家的宝贵经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我们从市场用户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锂电池产业其实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在锂电发展初期,中国依靠的是“半手工半机械化”,以比亚迪为代表。因为当时的锂电池主要用于手机、电脑等3C产品,一部手机只装配一只电池,笔记本电脑装配4—6只电池,总体来看对电池的要求不高。随着电动汽车的放到来,锂电池的数量需求有了质的飞跃:一辆车装配的锂离子电池数量从几百只到数千只甚至上万只不等。“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比亚迪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大规模、高程度的自动化生产就成了必须,像宁德时代就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起来的。这个时候,我们要看到一个远远大于电动汽车市场的产业:那就是未来的储能市场。我们比较熟悉的词是“智能电网”。一套储能系统的锂离子电池数量可能是数万只甚至数十万只,这对电池的良品率和一致性要求更高,需要更大规模、更高程度和更高效率的自动化生产才能满足,这就对制造能力、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锂电池产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从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到未来的储能市场,锂电池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主流,当前端的研发、市场的用户都扑在主流技术上的时候,将进一步拉开和非主流技术的差距,而利用中国制造的优势来提升自己竞争力的公司将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具备持续的领跑能力。未来也会出现颠覆当今的三元锂电池的技术,也就是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中国厂商主打的技术。业界普遍认为,下一代动力电池产品将是安全性能更好、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单说能量密度,就是三元锂电池的两倍以上。日本政府已经全面支持丰田、日产、松下等企业进行全固态电池的开发。一旦固态锂电池开始实现商用,那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三元锂电池技术就会面临冲击。
这也是技术的魅力:当不确定技术出现的时候,外界很难判断这项技术会不会产生颠覆性影响,增加了我们对锂电池产业发展趋势判断的难度。不过,如果要取代现有的锂电池技术,需要综合权衡新技术是否满足性能和成本。理论上的能量密度占优,目前也只是现存在实验室里。而一项新技术从研发到大规模量产到规模化应用需要经历很长时间,而要在成本方面接近现有的锂电池技术,就是更加遥远的事情。而现有的锂电池技术能力密度还有提升空间,成本也有下降的空间。
最后,总结一下:
大家悲观的时候,我们不要悲观,因为电动车寒冬过后马上就是春天。
媒体唱衰的时候,我们不要唱衰,因为春天来的时候,主流的优势将会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