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彩与我国清代外销瓷
广彩,是对我国广州地区釉上彩瓷工艺艺术品的简称,亦称"广东彩瓷"。它采用低温釉上彩装饰技法,在各种白瓷器皿上彩绘,再经烧制而成的陶瓷产品。
彩笔为针,
丹青作线,
纵横交织针针见,
何须锦缎绣春图,
春花飞上银瓷面。
以上是迄今为止,人们用诗的形式,给它最佳的赞誉。
瓷是我国的发明。历史上,我国作为瓷器生产大国,在古丝绸之路上,从丝绸、到茶叶,再到瓷器,瓷器作为对外销售的最大最主要的大宗产品,到了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随着海禁的解除,外贸易形式已发生巨大变化,出现单边向双边、甚至多边发展的态势。此时,大清政府为适应这一形势,在中国唯一可以互市的广州口岸,成立专业对外贸组织管理经营机构“十三行”,统筹销售各类对外销售产品。
不过,外国商人商业意识强,来到中国后,与我国交易瓷器、丝、茶等货,更倾向委托当地商行代行办理。其中,瓷器产品,据刘子芬的《竹园陶广彩说》记载:“我国商人投其所好,乃于景德镇烧造白瓷,运至粤埠另雇工匠,仿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西方商人)”
这就是我国广彩瓷最早的起源。可以说,它的出现并非偶然,与当时对外政策、外销需求,以及广州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有着极大关系。
综合观之,广彩瓷的形成与发展,从历史上看,大约经历以下三个时期。一、清代初期,我国广东地区当地瓷业落后,瓷业对外订单最早在白瓷产地景德镇完成。随着外商需求的增加和需求的多样化,为节省成本,适应市场,原本设在景德镇的生产加工地不得不转场到广州。
但是这一转场,看似平常,对广东的历史意义十分重大,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瓷业的发展。
这时的广彩老,处于初创阶段,无论是师傅、颜料、素瓷都是从景德镇来,或依景德镇彩瓷纹样,或来样加工,广彩流的特色不太显著,甚至可以说,没有特色,仍在萌芽阶段。
二、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外来订单的增加,广州陶瓷加工商为了寻求更大的利润,他们开始寻找陶瓷材料的替代品。清乾隆 、嘉庆时期,广州瓷业开始并使用了广州当地所制的西洋红、鹤春色、茄色、粉绿等,有了这几种彩料,就使得广州瓷业加工产品有了自己特色。此外,在器物画面装饰上,广州人除了参考中国景德镇传统陶瓷绘画工艺技术外,又结合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同时仿照西洋画法,长此以往,产品终于有别于景德镇,最终形成独具自己特色的的产品-----广东彩瓷。
三、清后期,我国瓷业整体生产水平出现下降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广彩瓷却不等不靠,在逆境中求得生存。他们紧盯国际市场,利用西方瓷器生产叠代期(机器代手工),产品粗糙,生产成本高,市场缺之竞争力的特点,以内陆瓷业生产技术作后盾,针对西方人需求,从纹饰、图案、设计下功夫,不断推陈出新,推广了广受他们喜爱的"织金彩瓷";同时,从降低成本下手,推行原材料来源多样化,极大地增强了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上一系列措施,终于在清后期,特别是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广彩瓷迎来了自已发展的高峰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产品远销五大洲四大洋世界上各个国家,成为中国大清陶瓷史一个特例,并记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