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舌衄

舌乃心之苗。观小儿吐舌弄舌。木舌重舌。皆以去心经风火为主。则知舌衄。皆是心火亢盛。血为热逼而 渗出也。治法总宜清泄心火。导赤饮。加黄连大力连翘蒲黄牛膝元参治之。舌肿胀。衄血多者。为火太盛。 泻心汤主之。心烦神昏者。安神丸。加童便血余灰治之。夫舌虽心之苗。然口乃胃之门户。舌在口中。胃火 熏之。亦能出血。大便秘者。玉烛散。加银花治之。口渴兼发热者。竹叶石膏汤。加蒲黄藕节治之。舌本乃肝 脉所络。舌下渗血。肝之邪热。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炒栀丹皮牛膝赤苓。重则宜用当归芦荟丸。龙胆泻肝 汤。盖舌衄虽同。而此外所见之证。必显有分别。故分心胃肝三经治之。非强为区别也。 外治之法。与齿衄同。

《血证论》,清,唐容川,公元1884年 中医古籍

返回血证论首页 | 返回中医古籍首页

(0)

相关推荐

  • 医案 | 厥阴肝寒三部曲,经方辨证治头痛

    接诊医生:尹周安 医案整理:胡俊芳 图文编辑:李金儒 < 首诊 > 李  女  21岁   2020-10-11   主   诉:头痛反复发作4年余,再发加重1周. 现病史:患者4年前无明 ...

  • 崩漏治疗!

    最近治疗一个崩漏患者.漏下已半年余,经我辩证,属于气血虚弱引起的漏下不止.方用固本止崩汤加减治疗.同时加入止血药物例如:地榆,大蓟,小蓟,仙鹤草等.这几味止血药是凉血止血的,已经服用10剂,漏下血量比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大衄 大衄者.九窍出血之名也.此非疫疠.即中大毒.人身止此九窍.而九窍皆乱.危亡之证.法在不治.惟有猝 然惊恐.而九窍出血者.可用朱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耳衄 耳中出血.谓之耳衄.肾开窍于耳.而肾脉却不能上头.肾与心交.假心之府小肠之脉.上贯于耳.为司听 之神所居.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目衄 白珠黑珠.均无出血之窍.目下眼皮.只有泪窍.乃阳明经脉所贯注.春秋传.称蔡哀侯之泪尽.继之以血. 则是血自泪窍出也.阳明脉起于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脑衄 脑衄者.口鼻俱出血也.乃鼻血多.溢从口出.非别有一道来血也.亦非真从脑髓中来.此不过甚言鼻衄 之重.而因名之曰脑衄耳.盖吐血多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吐脓 脓者血之变也.血不阻气.气不战血.则血气调和.疮疖不生.血滞气则凝结为痛.气蒸血则腐化成脓.躯 壳外者易治.至于吐脓.则出于脏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零腥 零腥者.吐出星点.黄白色.细如米粟.大如豆粒.气极腥臭.杂在漩唾之中.而非漩唾.乃吐血之后.血分瘀 热所化.或未吐血之前.血分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齿衄 齿虽属肾.而满口之中.皆属于胃.以口乃胃之门户故也.牙床尤为胃经脉络所绕.故凡衄血.皆是胃火 上炎.血随火动.治法总以清理胃火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鼻衄 鼻为肺窍.鼻根上接太阳经脉.鼻孔下夹阳明经脉.内通于肺.以司呼吸.乃清虚之道.与天地相通之门 户.宜通不宜塞.宜息不宜喘.宜出 ...

  •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血证论> [清] 唐容川(公元1884年) [卷二] 咳血 肺主气.咳者气病也.故咳血属之于肺.肺之气.外合于皮毛.而开窍于鼻.外证鼻塞.皮毛固闭.则其气反 而内壅.呛出喉间.发为咳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