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 临武线路古今地名考
徐霞客临武四日游考析
当代驴友始祖,千古奇人徐霞客(江阴南旸岐人,今江苏无锡江阴市徐霞客镇)自明万历三十七年至崇祯十三年(1607一1640年)30余年之间,周游了今中国19个省150多个县市,徏步里程10万里,留下了一部反映中国明未时期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文环境、社会面貌的60余万言《徐霞客游记》巨著,为当今中华旅游文化和徒步旅游精神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徐霞客自明崇祯十年(1637年,徐己有五十余岁,四年后因积劳成疾逝世)农历四月初三从兰山县进入临武县,初六去宜章县,实际天数是二天,加上一来一往共四天,在临武期间,徒步行程约一百多里,探访了今楚江、武源、花塘、县城、南强、同益等地,留下描述临武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名胜古迹的旅游日志二千三百多字。
根椐徐霞客临武日志游记载考析;
徐从四月初三中午,从蓝山县进入临武县,在今朱禾铺(今名)吃了中饭,往南一里过了永济桥(楚江下城村委溪水单拱石桥),南走四里为江山岭(今楚江武源交界章山岭),江山岭是南面大山脉的山脊,岭上的水分流往湘江、珠江。岭西十五里叫水头(今武源乡所在地),史记上说武水发源于西山下的鸬鹚石(地名待考)。四里后达东村(今花塘乡石家村)。下岭后,路通畅平直,路两边夹立着合抱的高大松树。四周的山不很高,观望东北方只有东山(明未巳有东山之称)最巍峨高峻,西南方越过西山(今西山天头岭与文昌坪、桃源坪一带群山)直抵苍梧,分为广东、广西两省境界。徐经过数里的宽展平地(今蓬水头一带),到达垫江铺(今花塘乡新静江铺)已晚,住宿于垫江铺旅店。往南到县城还有十里,徐当天行了六十里,到达垫江铺后身体有点不舒服。
初四清晨,徐因晚间发热未睡好,天大亮后才起床,当地人听说徐是探洞寻幽之士,告之垫江铺东北向十里,有一龙洞(今石门村龙洞)很有名,徐正是慕名而游的人,徐将行李寄行旅店。便从小路往东北走。四里,到达大路上,大路是临武县向北通往桂阳州(明清时期古盐道),有条溪水自北向南流来,发源于东山脚下的水流。名叫斜江(今名)。越过溪上的桥,便上了捱冈岭(今名)。翻过岭,从小路往西北进了山(今花塘乡新村左侧山间石板路),共走五里,抵达石门村蒋家。西北有山兀立,蒋氏居山后洞(今名通天岩,现石门村是从该洞后原址迁出洞前居住)。在兀立山峰半翠微之间有龙洞,洞门朝向东南,徐在蒋氏导者的指引下,游历了龙洞。徐一开始进洞,见洞中奇峰怪石,称其 [从来所历诸洞,有此屈折者,无此明爽,有此宏丽者,无此玲珑,即此已足压倒众奇矣] 。后导者下山取火把,进入洞内,游后返出,称洞内石龙石珠、幽深水洞等景象 [真异境也] 。因洞内寒气冷风透骨,令仆人随导者下山买酒驱寒,又独自下到洞底,环洞列柱四旁游之,出洞后又称 [其洞果不深避,而芝田莲幄,琼窝宝柱,上下层列,崆峒杳渺,即无内二洞之奇,亦自成一天也。此洞品第,固当在月岩上。] 之前,徐游历诸洞品称月岩(在道县)为第十二奇洞之首,游临武龙洞后,称此洞品第当在月岩之上,并写下了描述龙洞地理地貌500多字的日志。
下山后见仆人找不到卖酒之店,沿着旧路回到垫江铺,饭后又行,太阳快下山了,行五里过五里排(今名),可望临武城也,行五里,从城北门(今韩张公园西侧)进入县城,城墙上四周都列置着房屋,如同楼阁(明代天顺年间修建围城,已形成有一定规模的城防设施)。经过西门(今招待所、西城一带),门外有条溪(今武水)从北面流来,后又循城南转东到县衙门前(今老县委、县招待所一带),往东进入徐公生祠(原崇祯年间临武知县徐开禧,当时徐已升京官不在任,临武人纪念他,兴建生人祠堂),祠内有和尚二人管理,徐进祠拜祀过后,住宿于祠内,徐因病寒未痊,吃了少量晚饭,由仆人买酒磨药饮之。
初五早晨,徐令仆人煮姜汤一大碗饮之,蒙头厚被又睡,出了一身大汗,起床后觉得舒服些,吃了早饭,出南门(今南门口)渡石桥(通济桥,现桥面巳改水泥结构),城外居民房屋很多(以武水为界,当时的县城处于北岸,今老街、柳树街处南岸城外),过了邝家居(今邝家村),南行二里过迎榜桥(今沙市外二礅石板平桥,现改水泥平板),该溪水(今邝家水)源自西山与县城溪水合汇。过桥后即为挂榜山,从凹口入山(即今沙市村东南侧山丫口,当时沙市无居住人家),行二里过一亭(无考),又五里过深井坪(今深井坪村)才见当铺和居住人家。南行数里,从石路(湘粤古道)的右侧下凤头岩(宋代时临武邑令王淮改秀岩,但当地人称凤头岩),洞门东北向(实际为西北向),渡桥以入(原入洞内为木桥,现为清康熙年间兴建的石拱桥),徐出了洞,下到岩底,到达石溪边,见溪流从桥下就潜入石头间,又穿过石缝潇绕石崖,冲开洞壁往东流入洞中(今秀岩洞外约三十米的石壁下洞中)。此洞为王淮所说的“往下渡过溪水,其入无穷” 的意思,(即王淮碑刻“秀岩易名记” 载)水穿过石壁如同天生桥,石壁上方是临武通连州的大路(唐代时期的湘粤古官道)。徐品赏了秀岩的景色,留下记述了秀岩洞内外奇特的地理地貎近200字的日志。
出秀岩返回县城,下挂榜山南岭时,仰望岭侧,有一洞口疑似洞穴,问砍柴山民此洞可入,山民答道,此洞可通其山外。徐东上入洞,见洞门高五尺(1.8米左右),洞深数米到底无出口,又无奇特之处 。出榜山过迎榜桥,回瞻桂榜山,徐写下了100余字的描述榜山地形地貎日志。
回返南门(今南门口)已晚,见市场上有戌肉(狗肉)卖,令仆人买了狗肉沽酒吃之,当晚宿于徐公生祠。
初六,徐仆二人吃了早饭,出东门,行五里,一山突于路北(今陶家村后龙山),行至一里,路分有两条,一条往北为桂阳古道(由今太和村往土地古城水北去古道),一条东北向往宜章,三里后为阿皮洞(今称乌溪洞即今下洞一带),武水东北流去,从此渡桥东上(原为木桥,百多年后改建为浪石水桥,今三拱桥)牛庙岭(今李家村东南向丘陵一带),此一带人烟稀少,途中经川州水凉亭(庙背水库北向一里许)。又五里(今大步冲毛栗坳一带),过桐木郎桥(今同益乡大步村北向一里许),水流由南向北(今高安水),桥东有古碑,名称“广福桥”为宋桂阳军知临武县事曾烯颜所书(徐称曾希颜为宋临武县事,是依据桥碑刻亲眼所记,应不会错。但史载曾希颜为元代至元年间桂阳路永直郎,年代、官称不符,待考)。后东行十余里到牛行(今同益乡油行村),牛行为山谷丘岗地域人烟不多,东行三里到小源(今秀源村)才有数户人家。行至五里,在水下(今社下村)遇上一路人,徐问道到凤集铺(今称奉节铺)多远,路人答“水下至凤集铺止三里,而岭荒多盗,必得送者乃可行。”徐在水下中饭时并找人带路,无人敢去,徐仆二人只好东行,行至凤集铺,为临武宜章交界处,见铺亭倒塌,无人居住,乃东下岭去宜章县也。
此文释解按徐霞客游临武实际走的路线,以古地名释今地名和简易通俗的写法,来描述整个过程。
(临武县文物所:龙碧林)
2014年12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