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丨读袁海英女士《游义马鸿庆寺》有感

昨天,看到了作家袁海英女士的新作《游义马鸿庆寺》,(点击链接可阅读)袁海英丨游义马鸿庆寺关于作品,一些名家和大师们都做了点评,我不在此妄评。我把了解的一些有关的零星资料整理归纳于后,愿有助于大家对鸿庆寺和作品的进一步了解。

鸿庆寺石窟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东南14公里处的常村镇石佛村,背依白鹿山,南临涧河水。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窟的鼎盛时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唐代以后逐渐减少。石佛村古称“轼谷”,后更名为“石佛”,村中居民多为李姓。据《李氏家谱》记载,元朝末年,李氏祖上为避战乱,自亳州亳县顺河湾八里集迁至“河南府渑池县治东轼谷村”。1981年义马市成立,石佛村划归义马市常村乡管辖。鸿庆寺石窟为河南省政府公布的第五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鸿庆寺原名三圣庙,公元698年,安乐公主来此之后,便改三圣庙为鸿庆寺。安乐公主名李裹儿,唐朝公主,中国唐朝第四代皇帝唐中宗李显第七女,韦皇后所生,是太平公主的侄女。中宗时,开府设官,略卖官爵,宰相以下,多出其门。死后追废为“悖逆庶人”,但唐睿宗仍按三品礼制为其入葬。长篇历史小说作者孙自筠,除写有大家熟知的《太平公主》外,还有《安乐公主》等。

鸿庆寺石窟内存有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及后代重修之碑。明碑中所称“昔公输子游我韶阳,登此山峰,见山灵林茂,嵯峨冲天,水绕周围,白鹿衔花称曰白鹿山,乃佛游之地也。闭山门谕修数龛度金鼓、诸佛像现放佛光喜度众生”。

鸿庆寺石窟共有六窟,现有石窟4个,佛龛46个,大小佛像121尊,各种飞天12个,佛教传说故事浮雕4幅。根据文献记载和造像的雕刻风格,除第四窟为唐代作品外,其余三窟均为北魏时期作品。第一窟平面略呈长方形,中有方柱,现多存浮雕,西壁浮雕降魔变图,群魔飞午手持各种利器向佛进攻,其规模居全国之首;南北两壁一为健陟惜别,一为释迦出家浮雕佛传故事。浮雕构图之严谨,雕刻之精美,堪称北魏佛教石雕艺术的佳作。第二窟正壁刻荷花瓣形尖拱龛,左壁一龛刻三坐佛,已损坏坍塌较为严重,南壁龛内坐佛头、手均有损毁。第三窟与第二窟损毁程度相近,正面刻释迦坐相,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右壁有三龛,中间大龛为交足弥勒,上有飞天仍保存尚好。第四窟雕有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有火焰背光,空间有八比丘浮雕,窟顶和四面各雕飞天二身,姿态颇为活泼。

鸿庆石窟与龙门石窟是相伴而生,之所以相伴,有两种传说,一是龙门神佛为官方庞大的刻凿工程,为了能够取得成功,便先在白鹿山石壁上做试验,取得了成功经验后,便正式在龙门进行刻凿;二是在白鹿山石壁刻凿阵势庞大的石佛群的,但刻凿了一部分后,发现白鹿山石质较为松散,不利于长久保存,便放弃了原计划后,重新在龙门寻到了理想的石质和崖面,于是移至龙门。除此之外,坊间还有一种说法,说是一圣人来到此地后,便想修一座大型的依山而建寺院,便问随从,此山可开,答曰看天意,问后未开又转到龙门。问天,此山可开,一声霹雷,山从中间劈开,后建于龙门。当然,此说更无考究。无论哪一种说法是否正确,可见龙门石窟与鸿庆石窟总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说是姊妹也好兄弟也罢,它们基本在同一个时候相伴诞生,直到如今。

然而,鸿庆石窟却有龙门石窟所没有的东西,这是两座石窟截然不同的地方。龙门石窟虽然规模庞大,但在1000多尊佛像中,没有一点故事关联。而鸿庆石窟则不同,在它四组的佛教传说故事浮雕中,让人们从简洁的石像中解读出极具吸引力的故事情节。比如第一窟释迦牟尼出家浮雕的佛传故事,雕刻家们用形象、表情和场景来表述,体现了佛祖出家前后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而西壁的大型浮雕“降魔变”佛传故事图,雕图中各种魔鬼布满了画面,众魔面目狰狞,或持大刀、长茅,或手持弓箭、棍棒,或赤着上身骑着怪兽,或穿着铠甲口吐毒气,无不向菩提树攻击。其场面宏大、形态各异,堪称北魏时期凿刻艺术的巨大成就。这些故事雕刻,无论从故事性或艺术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石佛村除了鸿庆寺石窟外,李家大院也是很有名气的。李家大院始建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距今已有150余年。李家大院自东至西由五套四合院组成,村民俗称“五过庭”。和乔家大院的建筑是一样的。一号院和二号院为李氏家族的第九代李一元所建,李一元生前“敕赠儒林郎布政司经历,盐运司知事”。李家在兴盛时广积家产,鼎盛时期有田产6000多亩,从义马到新安县铁门镇都有李家的田产,家业十分雄厚,当地曾有“从义马到铁门不踩二家地”之说。李家大院建筑群中以四号院、五号院保存最为完整,其房屋台基、构架、屋顶及门窗均保存完好。李家大院建筑集木作、木雕、瓦作、砖刻、石刻于一身,构思纯熟,工艺精湛,充分反映了清代社会制度、文化思想、生活习惯等,为研究清式建筑提供了范本。

(照片来源诗词学会诗友)

作 者 简 介

南人,笔名,男,本科。一直从事文字工作。闲暇时写点文艺评论,诗歌,散文,小说。




(0)

相关推荐

  • 隐藏在龙门石窟周边的,北魏神秘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我国四大石窟之一,是古都洛阳的城市名片.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经历朝历代四百余年的修凿,终成今日之像.其实在龙门石窟开凿前,工匠们在洛阳周围的一些悬崖峭壁上开凿了 ...

  • 【奇石赋】琢佛琢像 龙门云冈(三十三)

    琢佛琢像 龙门云冈(三十三) 将石琢佛造像,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而尤以东南亚地区的印度.柬埔寨及我国为最.历代能工巧匠,以精美的刀法,娴熟的技艺,赋予一块块顽石以生命.这些代表各种族.各地域文明智慧的 ...

  • 祝重寿:龙门石窟北魏艺术与陆探微样式

    作者/祝重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博士.教授. 南北朝(386---589年,4---6世纪),南朝与北朝对峙并存.南朝经历了宋(420---479年)齐(479---502年)梁(502---5 ...

  • 李景慧丨读袁海英《挖野菜》(徐双丽朗诵)

    穿越时空的歌声 文/李景慧 挖野菜 袁海英 城里已然花事央,田间野菜正清香. 倾身不为竹篮满,吟醉春风入锦章. 读此诗,春风扑面,仿佛嗅到荠花蒲公英槐花榆钱随风摇曳的香味,记得儿时,母亲每将柳华榆钱杂 ...

  • 任润身丨读袁海英的《洛阳文峰塔 千古才子梦》

    读袁海英的<洛阳文峰塔 千古才子梦> 作者:任润身 诵读:乔仁卯 看文章标题既确切又引人眼球.作者从三代之居,汉唐风韵的源头点出洛阳的厚重话题,再点数老城历史文化遗存,突出叙述洛邑古城文峯 ...

  • 袁海英丨游义马鸿庆寺

    --似是而非的联想 河南义马鸿庆寺,1500年的风刀雨剑,而今是一座古老而幽深的佛门石窟.今天与洛阳诗词学会的老师们来此采风,白鹿山上风光依旧,北魏佛龛前造化生香,造像怜天悯地,一派祥和.然而却不知咋 ...

  • 裘约克丨赠袁海英、张华、李姝谕

    (袁海英老师) 无私奉献品自高 --赠袁海英老师 您是一只海燕 上下忙碌 快乐飞翔 一只密蜂 穿行花间  采蜜忙 你是一轮海上明月 波光潋滟明月眨眼 银辉一地 你是明月您是海燕 你似一团燃烧的火焰 燃 ...

  • 任润身丨评袁海英绝句七首

    作者:任润身 诵读:乔仁卯 "推窗惊艳花千树,谁与园中辨李桃″.句子出彩,画面夺目,出典而深于典,远于典,令人玩味,可入经典绝句.你看这个"辨"字,用的巧妙之极,其借典说 ...

  • 徐泽林丨赠袁海英老师(外三首)

    赠袁海英老师 (2017年9月5日,徐泽林) 袁海英,义马煤业集团工作,娘家行苇春秋编辑部,婆家在信阳新县,新媒体<行苇春秋>主编.近年来,袁老师自甘辛苦,推举佳作,精心编辑精美诗文,给大 ...

  • 袁海英丨读徐礼军老师新作《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有感

    2017年11月5日,徐礼军老师在<行苇春秋>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文章.(点击链接可阅读原文)徐礼军丨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人到中年的我,读后感触万千,产生了强烈 ...

  • 袁海英丨读王鼎三老师《由野菜说起》想到的

    王鼎三老师<由野菜说起>,说起了什么?从野菜味道由香变苦,由好吃到难以下咽,一路扩展开来,最终谈到了人生哲理.实际上多数野菜原本味道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吃,很多野菜味道是辛苦的,并不是煮熟就 ...

  • 纪晓辉丨读后袁海英“四高” “说四高”

    <行苇春秋>是个高手如云贤达汇萃的文学平台.本篇<展望行苇春秋  闲话平台"四高">题目,开卷前,愚以为是介绍本平台四位文化高贤的文章.但捧读才发现&q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