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斌丨山是一尊佛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想起了我的大学时代。因为我们学地质的,野外实习是最重要的。于是在大二刚开始,我们就来到峨眉山实习。有幸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游览了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此文全是来自那段时间的认识,也以此怀念我的大学生活,想起和我一起生活学习四年的大学同学们。
还沉浸在峨眉山“雄、秀、神、奇、灵”的自然风光中,还在和李白谈论“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还在遗憾没有看到“金顶祥云”,还在回味与灵猴的神奇遭遇,还在为走痛的双腿着急,我们就已经向乐山大佛赶去了。
刚“上朝峨眉”,就“下朝凌云”,朝拜心中的弥勒佛坐像。凌云山的砂岩,此刻被神化成了神。
乐山大佛位于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的交汇处。正是由于水患,使过往的船只遭到倾覆,才修建了祈求苍生保佑的大佛。自古以来,民族的灾难就是以水患为最。从三皇五帝开始,人们为生存而治理水患。大禹因为治水有功,成为一位贤人。李冰由于治理岷江之水,修建了都江堰,被人们所敬仰。水是人们生存的基本,却也时刻威胁着人们。我们时而敬仰,时而畏惧。当水患真正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的时候,在人类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开始用佛教中神的力量来抑制水患,这就是大佛成建最为主要的原因。
我们的实习老师李老师就是我们的导游,他是我们学校在读的研究生,是研究珠宝的。后来我们在珠海还见了面,相互聊起我们实习的那段生活,真是不亦乐乎。当时他对大佛也没有太深的研究,也没有给我们讲很多,充其量也就是我们的带路人。但我们还是感谢他,不然我们许多的同学走不到我们的会合点。他比我们大不了几岁,是我们的大哥和老师。
船慢慢离岸了,载着我们全班同学,我们要在水上、江面上观看大佛。这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而且屹立在三江的交汇处。这里江面开阔,这里水量丰富,这里在古代的交通中充满了危险。大佛临江危座,向人们诉说着威严。船行在这段开阔的大渡河江面上,接纳了青衣江和岷江的来水,以母亲的怀抱拥抱来自雪山的融水,变得声势浩大。他们一起奔涌而下,浩浩荡荡,强烈冲击着凌云山,冲击着陡峭壁立的砂岩山体,似乎在炫耀自己来自高山的威力。那常年的雪山,静静地矗立在山巅,温柔的像一只绵羊,躺在辽阔的草原上,与世无争。还有什么可以去追求,这里就是离天最近的地方,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每天总是第一个接受阳光的照射,被感动的流下了泪水。然后他们向山下聚集,向丘陵奔去,向盆地和平原发出怒吼:我们来了。来了,从不同的山地,经过不同的旅程,会合在大佛的脚下,开始他们夸张的表情,变得桀骜不驯。在过去,多少条船在这里沉入江底,多少条生命在这里消失。于是弥勒佛经过千年的盘涅,经过千年的等待,经过千年人们的期盼,经过九十年人们的塑造,危坐在三江的交汇处,保佑过往的船只,保佑过往的人们,也保佑我们从它的身边行驶过。在波光粼粼的江面上,我们时而静静看着江水,时而仰视着大佛,希望得到来自天国的保佑,希望得到佛祖的保佑,更希望得到面前弥勒佛的庇佑。大渡河接纳了青衣江和岷江的来水,向东南,汇入金沙江,再向东就成了声势浩大的长江,流进了东海,流进了太平洋。
临江危坐的大佛,神态端详,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它依山凿成,史料记载,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远观极其壮观,就如我们现在在大渡河的水面上仰视。大佛与大山融为一体,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现在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整个山体形成壮观的艺术长廊。
说起大佛,于是就不能不提及它的开凿的发起人海通和尚,他云游四方,最后来到凌云寺结庐而居。他是贵州人,开始叫清莲,就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十二岁出家,师从于高僧慧净,二十四岁时离师游历天下。行走在天地间,感受佛教的力量。他来到这里,看到江水万马奔腾,吼声震天,常常看到船毁人亡,就感到很痛心,决定在此修行。他最主要的心愿是为这里的人们在山岩上临江凿一座人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日日夜夜、万世千载面对浩浩三江,安澜镇涛,保佑苍生。他又开始云游四方,遍行大江南北,到江淮一带募集钱财,开始筹建大佛。公元713年,大佛开始建造,能工巧匠争先恐后来到这里。大家一起开始凿山石,喊声震天。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震撼着人们的心。大佛的轮廓于是在山体上出现了,三江汇合处也越来越平静。可嘉州太守听说海通手上有一笔建佛的钱,想据为己有。就来向海通和尚索要,被海通和尚拒绝说:我的眼睛可以挖掉,但佛的财产不能动。太守不相信海通和尚会那样,就说那你挖出自己的眼睛给我看看。海通毫不犹豫,把自己的眼睛挖了出来,放在铜盘上端给太守。太守吓坏了,择路而逃。大佛的建设得已顺利进行。然而,还没有等到大佛建完,仅仅修到肩部,海通和尚就圆寂归西了。这对当地人和大佛都是一件不幸的事。
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海通的徒弟领着工匠继续修造大佛,由于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家任户部尚书,工程再次停工。
又过了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继续修建乐山大佛。此时我想当时在四川薛涛、元稹等都来到这里,并留下了好的诗文。
在经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真是好事多磨,终使大佛得以挺立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交汇的地方。
我也是从山西来到这里,看到了这样雄伟壮观的大佛。也是由于偶然我来到成都读书,也是由于我读了地质学院,才让我这样有幸很早就目睹了期盼已久的乐山大佛。从大佛的头部下到脚部,接近江面。又原路上去到凌云寺。再俯看滔滔远去的江水,感慨万千,远去的历史竟然如此沉重。大佛精妙的排水系统,让我们叹为观止,不亚于现在城市管线的布设。
坐车离开的时候,李老师又让我们回头远望,那是一望无际的江水,那是连绵的群山。李老师听了我们的回答,说你们再看看,那连绵的群山像什么?
那是一尊平躺的大佛!这里处处充满迷人的景致!
真是“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二十年过去了,不知天南海北同学们还好吗?不知李老师在深圳生活的还好吗?我们的友情,就是一尊佛,存在于我们的心底。谁说不是呢!
2017年3月31日写于成都家中
作 者 简 介
武 斌,1971年9月出生,男,汉族,山西临猗人,1996年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高级工程师,理学博士。2007年开始业余写作,2008年陆续在《地质勘查导报》、《中国国土资源报》、《大地文学》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近百篇。2013年出版了散文集《地质人在旅途》,2014年出版散文集《乡土乡音》,2016年出版散文集《成都拾遗》。有作品在“书香国土·智慧人生——山东煤田地质杯首届国土资源系统读书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并入选《书香·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