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川县融媒体中心●伊川新闻●
“伊川者,万世之伊川;书院者,天下之书院。”伊川书院元代石碑上的这段文字,曾经久不衰地盘绕于我的脑际,令我时常感慨:若没有伊川,何来不朽之二程;若没有二程,何来“万世之伊川”?
二程与伊川,伊川与二程,人以地杰,地以人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百代千秋,相依相存。这,足足可以成为煌煌数千年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话。出于好奇,我对《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一书中出现“伊川”二字的地方,作了一个粗略统计。仅上册计688页里,这两个字出现的频率竟有500次之多。《二程集》包含了程颢、程颐兄弟的全部著述。恕我断言,在中国汗牛充栋的古典著作里,满目尽见“伊川”名,伊川尽享盛誉者,怕是绝无仅有,独此一本吧。500多处“伊川”字样的地方,大致分两种情况,一指人名,即程颐,此类居绝大部分;二指伊川地名,如程颐《答杨时书》(第615页)“前日自伊川归”、“自去冬来,多在伊川”以及多处叙述程家数代人“葬于伊川”等。地名也好,人名也罢,一本书平均几乎每页都有“伊川”二字,这不能不引起伊川人的关注。难怪,在伊川流行一种说法,说伊川县的县名就是因程颐即程伊川而得来。对此论点我不敢苟同,因为,伊川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一书中。后来东魏设立有伊川郡,隋代设立过伊川县,都是在现今伊川县境内,这比二程生活的宋代要早许多。恰恰相反,程颐自号“伊川”,或者后人称“伊川先生”,完全可以说是“根在伊川”、“魂系伊川”使然,应是程颐的人名因伊川的地名而得名。况且,以“伊川”为名号的历史名人还远不止程颐一个,如邵雍自号“伊川翁”,邵雍父亲邵古自号“伊川丈人”,文彦博自号“伊川叟”等,皆源于伊川地名。与这些名人大家一样,一个名号,寄托了二程太多太多的伊川情结。说起来,二程也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他们最早的祖籍是安徽歙(shè ) 县,但其先辈很早就外出做官了。唐代,程家迁到了中山博野(今河北博野县)。二程始祖程秀生有二子:程掓(shū )和程諲(yīn )。程掓生程羽,即二程之高祖。程羽在后晋天福年间中进士,任多个地方官,皆有政绩。后晋末期,为躲避战乱,程羽举家迁到京兆醴泉(今陕西礼泉县)。到了北宋时,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也是赵光义的幕僚之一,以后又做过宋真宗的老师,官至兵部侍郎,死后累赠太子少师。曾祖父程希振曾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yù )则为吏部尚书,两程父亲程珦(xiàng)又以世家的荫庇,得到了晋升机会,连续做了几十年的中央和地方官,官至太中大夫。综上所述,二程七代世系为:秀—掓—羽—希振—遹—珦—颢(子端懿、端本)、颐(子端中、端彦)。那么,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使二程会成为洛阳人呢?这个问题在程颐的两篇文章中能找到答案。在程颐为其兄程颢所作《明道先生行状》(《二程集》630页)中,程颐叙述家世变迁后写到:“曾祖而下,葬河南,今为河南人。”在另一篇为父亲所作的《先公太中家传》(《二程集》646页)中,程颐写到:“嘉佑初,公卜葬祖考于伊川,始居河南。”这说明,是二程的父亲程珦在嘉佑年初,即公元1056年左右,将其祖父程希振和父亲程遹葬于伊川后,程家便正式以洛阳为家成为洛阳(伊川)人。笔者近日专门驱车前往伊川县河滨街道蔡许沟村,考察程家最早迁葬于此的墓地。出伊川县城沿省道郭木线(老洛栾路)北行至浥涧村南,再折向西沿一条乡村道路前行,大约3公里就到了蔡许沟村。在村西路北一片平缓的丘陵地里,有一座砖墙围起的院落,便是程家的祖坟所在。这里北靠玉泉山,南临浥涧河,西接玄望山,东连伊水河,周围山峦起伏,群峰环抱,林木葱郁,隐秘清幽,使人感到当年程珦确实独具慧眼,为其祖上选择了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程家墓园,坐北朝南,大约占地5亩。墓园内,自北向南依次立有三排墓碑,最北边的一座是二程高祖程羽碑,中间的一座是二程曾祖程希振碑,最南边的三座为二程的祖父程遹及其兄程适、弟程道碑。笔者注意到,这五块墓碑系公元2000年清明时节,程氏后裔所立。在程羽墓碑的右上方,有这样一段文字:“先是墓在京兆醴泉县因兵乱恐遭揭伊川迁葬于此在文革期间碑毁墓平后裔目不忍睹故集资复立”。《二程集》程颐《改葬告少监文》中叙述道,鉴于醴泉程家坟墓屡遭盗掘的现状,元祐六年(1091)二月,程颐受其叔父程珫之托,奔赴醴泉,“今将改葬少师,而迁公丘封,使后人不知墓之所在,以图永安。”文章没有提将程羽迁葬何处,现在看来,是出于安全考虑,程颐悄悄把高祖程羽迁葬到了伊川蔡许沟村,与儿孙葬在一处。(宋赞斌)
伊 川 新 闻
伊川县广播电视台 伊川县融媒体中心
新闻发布官方平台
总监制 郭明杰 监 制 赵艳红
编 审 谢 琨 周中强 制 作 方伊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