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找你借钱,你还会借吗?

今天在健身房跑步的时候,听见旁边人的谈话。

A说:借出去5万元,对方打了欠条!

B说:都什么年代了,你还敢借钱?

不一会,A成了被人讽刺的对象,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好像是在帮他出谋划策,也好像是在表达感同身受的同情。

我不禁想起最近几年身边人关于借钱的糟心事......

一个亲戚借钱给好哥们,最后好哥们不还钱,十几年的感情在几万块金钱面前经不住考验,两人反目成仇,不再来往了。

朋友f借给朋友30万,他朋友拿到钱后就消失了,听说还去泰国潇洒过。朋友f和他朋友认识了近十年,两人之间有不少生意往来,两家的孩子也经常一起串门玩,关系很熟。

后来,朋友f把他朋友起诉了,而他朋友也彻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至今几年了,一分钱也没要回来。

想想最近几年,法院受理的民间借贷案件激增,借钱不还的老赖越来越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当社会上的老实人善良人的心被伤透了,小人坏人团体把信用透支干净后,也会出现另外一种物极必反的现象——个人信用靠不住,没有人再敢借钱给亲戚朋友了。

不知道这样是好是坏,或许这是中国从“人情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变的时候,需要部分人付出惨痛的代价。估计,国人以后会像欧美那样,如果想借钱只能找银行,找个人借钱,想都别想。

有人说,以后步入信用社会,没有信用的人寸步难行。其实,社会越是强调信用的重要性,越是说明当今社会信用缺失的严重性。

如果这种不良风气继续蔓延,“老赖们”还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模样,这必然会让大家对借钱谈虎色变,人与人的信任和感情也越来越淡薄!

这就好比是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老人讹诈,寒了大家的心,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互帮互助了。

为什么越是熟人之间借钱,越容易最后借钱不还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社会学书籍《乡土中国》中找到答案,书中说道:“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

当你借钱给了亲戚朋友,你以为是借贷关系,自己好心帮了他们。但是他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你的钱是情分,甚至可以有借不还,属于馈赠。

当你找亲戚朋友要还钱的时候,他们就会跟你急,说谈钱伤感情,说你没有人情味。

他们甚至还反咬一口:“我们之间关系这么好,就是借了你点钱,你干嘛那么着急。等我手头宽裕了,自然会还给你”。

借出去容易,要回来钱非常难,因为人家压根都没有想着还你钱,他们就当是借人情来占便宜,大不了以后不来往了,还认为用绝交换一笔意外之财也是值得的。

企业家曹德旺把借钱一事看得很透彻,他说:“最好钱不要借给别人,要么就送给对方。”

其实,好多人都告诫大家不要借钱。

比如莎士比亚说:“借钱给别人会让你人财两失”,《羊皮卷》中写道:“借钱给朋友,将以失去友情作为利息”。

如果我们用心理学上的“厌恶损失效应”来分析,也能明白“为什么借钱的人不想还钱”: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也就是说,人们在失去一样东西的痛苦,比他得到这个东西时的快乐要大2倍。

一个人要想做到欠债还钱,诚实守信,这就要有强大的自律,来与自己人性弱点做斗争。但是人之所以会借钱,往往是因为他在财务上管不好自己,本质上就是很不自律的表现。

所以说,让借钱的人还钱,就等于让一个不自律的人,变得自律。这是很难的一件事,也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借钱不还的原因。

更何况,人往往都是趋利避害,不懂得感恩的,正如《人性的弱点》书中所写:“忘记感谢,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们一直期望别人感恩,多半是自寻烦恼!”

所以说,你借钱给别人,想着好心帮助人,最后大概率是别人借钱不还,对你恩将仇报。

既然人性是如此,我们又该如何对待前来借钱的亲戚朋友呢?

上策:不借。君子之交淡如水,谈钱伤感情,找理由拒绝。借钱之前翻脸,人不在,钱还在。借钱之后翻脸,人财两空。

中策:救急不救穷,借少不借多,借亲不借疏,借近不借远。

下策:爽快借出去,做好别人借钱不还的准备,就如曹德旺说的把钱送给别人,但是要做到这样,需要你的财力和格局都跟得上。如果后面对方还钱了,你会很意外、很高兴,并通过钱考验出对方人品还算不错。或许,你们之间,会因为有借有还,感情更加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