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愚书论」战国秦简的书写方式大大促进了隶变进程
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会受到书写工具、材料、习惯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今天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已不再是如甲骨文一般单纯的象形文字,而从象形性的书写到抽象的笔画线条,从古代汉字向现代汉字的这一巨大演变,是通过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隶变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说秦国竹简的书写方式大大促进了隶变的进程。
睡虎地秦简
隶变主要发生于竹简书写之中是因为在纸张普遍使用之前,主要书写材料为简牍,也即竹简和木牍,这其中又以竹简为主,当时虽然也有浇铸在青铜器上钟鼎铭文,但只占文字使用的很少部分,它可以反映文字的演化却无法承担起文字变革的任务。
睡虎地秦简
根据出土文物和相关记载,战国时期竹简主要的规格为二尺四寸的长简和一尺二寸的短简(当时的一尺长23.1cm)。秦国竹简以一尺二寸的短简为主,宽度一般为0.5—0.6cm,单简容字40字左右,与此同时,楚、魏等其他国家相同长度的竹简容字只有20字左右,竹简亦较秦简为宽①。
郭店楚简
可见秦简将对书写空间的利用做到了极致,并以此作为主流的书写方式,单字书写面积的大幅缩小,加上对书写速度的要求,必然要求对秦国原来的篆文从上下和左右两个方向大力压缩简化,隶变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篆文书写简之又简最终变为隶书的过程。
石鼓文
秦国长期使用的文字是以石鼓文为代表的大篆(籀文),字体繁复而规范,但这种文字在出土的战国晚期秦国窄小的竹简上根本无法顺利书写,从而也不便于日常性的大量书写交流。秦国的文字书写出现如此重大的变化,很有可能是从商鞅变法开始的,因为秦孝公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中开始出现了俗体文字。
小篆
此后秦国的文字沿着两个方向并行发展,一是仍然作为正式文字的大篆进一步规范为小篆,二是为满足日常性大量书写的实际需求,通过长期的隶变过程大篆一步步简化为隶书,所以隶书又称佐书,以其佐属于篆书也。
①:楚简长简较多,规范宽度为0.9—1.0cm,长简容字40字左右,短简容字20字左右。另据西晋荀勖在《穆天子传序》中所言:“以臣勖前所制定古尺度此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可知魏简长简容字亦为40字。由此似乎还可推知,这种规格的竹简可能是自殷周流传下来的古制。
大愚书法作品
大愚书法作品
注:本文为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大愚书论」什么是书法中的金石气?
「大愚书论」知古法才能懂书法,书体演变之从隶书到行书